新国学网:苏秦张仪纵横术于治国无益(1)

编辑:Jina 来源:凤凰网历史专稿
 

治平四年九月,至熙宁三年九月出知永兴军,这四年,温公一直担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一职,所谓“侍读”,责在读书给皇帝听,因便讨论历史与政事,司马光也常借此而对皇帝有所讽谏。司马光尔英殿进读,皆在朝廷任职时期,至出知永兴军及卜居洛阳,便罕有机会给皇帝本人读书了。

治平四年十一月甲寅,司马光第一次赴经筵读《通鉴》,神宗皇帝当面赐给他序文,待书编成之后写入。据说这个序是出自大臣王珪之手,时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兼集贤殿大学士。这个“序”写得好不好,另当别论,《通鉴》一书后来历经大磨难,多亏有神宗这个“序”罩着,才避免了被毁板的危险,否则司马光毕生的功业不但要付诸东流,后世也很可能见不到这部皇皇巨著了。哲宗绍圣四年(1097),章惇、蔡卞(蔡京的哥哥)用事,大为王安石诸人翻案,将元祐诸人一律斥为奸党,生者贬窜,死者追回所赠官及谥告,让地方官推倒墓碑。张商英很恶毒,要哲宗皇帝将司马光、吕公著开棺戮尸,幸而哲宗良心尚存,没有照做。章惇、蔡卞二人让中书舍人蹇序辰将司马光等人的一应文字全面收编起来,纤细不遗,“置之二府,以示天下后世之戒。”这算是哲宗坏心办了好事,否则司马光的一些文字还真要“沦弃”了。林自乘机乞毁《通鉴》板,太学博士陈瓘想出一个妙招,借出考题的机会,特引神宗序文,以明神考有训。林自看后,大为惊骇__连神宗给《通鉴》作序他都不知道,文士泱泱的大宋竟也有这类蠢人__连忙告诉蔡卞。于是蔡卞密密让人将刻板收拾起来,不复敢议毁板事。

那天,司马光给神宗读了“三家为诸侯论”,上称美久之。

熙宁元年(1068)八月十一日,司马光在尔英殿给神宗进读《通鉴》毕,探讨了一些国事,更多的是神宗在征求司马光的意见。比如河北旱灾问题,谏官难得人的问题。就天下三百多州县多不得人,司马光陈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皇帝只要选好十八路监司的人选,然后放权给下面,让司监选知州,知州选知县,“则得人多矣。”很显然,司马光的这个用人方法与宋初既定的国策相悖,赵匡胤既受禅,鉴于五代之际地方专权,中央大权旁落的固症,与赵普一合计,让文臣知州,以朝官知县。也就是说,地方州县长官皆由中央选派,这样权利就完全上收,朝廷一纸命令下去,如臂之使指,畅通无阻。而时境变迁,一百多年后的神宗时,中央选拔地方长吏,无非两手,一是看资历,再就是看政绩,而资历并不等于能力,政绩可以做假,于是就鱼目混珠。这些中央委派的官员可能阳奉中央之命,私下里为祸一方也未可知。司马光放权地方的建议,可谓是知时务,亦变了祖宗之法,能说司马光是保守派吗?

几天之后,司马光与王安石,这两个北宋历史上的重量极人物,第一次当着皇帝的面,公开交锋。话题由皇帝该不该破费给臣下赏赐引起,进而谈到经济改革问题。王安石认为,国家用度不足,财政吃紧,不是当今之急务。司马光反驳,国家自宋真宗末年开始,财政用度就出现困难,于今尤甚,怎能说不是当今之急务呢?

王安石说:“财政用度不足,是朝廷没有找到善理财之人。”

司马光对王安石的回答表示不屑,所谓善理财之人,不过是聚敛之臣,只会盘剥百姓(“头会箕敛,以尽民财”),到时候民不聊生,相聚为盗,“岂国之利?”司马光在这里暗用了汉武帝的典故。刘彻为应付对匈奴作战的庞大军费开支,任用商人出身的桑头弘为“财长”,实施了几项经济改革,比如禁私铸钱,盐铁专卖等,将民财盘剥殆尽,从而始国内矛盾逐渐激化,起义、骚乱层出不穷。

王安石说:“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司马光估计是火了,“安有此理!”哪有这个道理呢,拿眼瞧王安石,幸好王安石近视眼,没看真。下面的一段回答则在历史上相当知名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此不过设法阴夺民利,其害甚于加赋,乃桑羊弘欺武帝之言,司马迁书之,以讥武帝之不明耳,岂可据以为实?”

理在司马光那边,王安石词穷,只得转了话题去。照道理,这一轮辩争,司马光胜出,神宗也认为司马光言之有理,“朕意亦与光同。”只是在第二天尔英殿进读之后,神宗独留王安石秘谈,情势骤转,不几日,王出任参知政事。神宗的心思已然偏向王安石。


关键字: 内容标签:苏秦,无益,纵横,于治国苏秦 无益 纵横 于治国
下一篇:朱珪教嘉庆如何在乾隆余威下做“儿皇帝”||上一篇:身后可比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人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