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古代阅兵轶事(2)

编辑:秋痕 来源:环球军事网
 
 ●宋代学者赵善璙《自警编》卷六《事君类上·德望》写道:“范仲淹领延安,阅兵选将,日夕训练。又请戒诸路养兵畜锐,毋得轻动。”
  
  ●刘才邵《檆溪居士集》卷二《勒兵行》:“高台晓色明双旌,来看将军亲阅兵。甲光荧荧照秋水,阵行屡变随纵横。”
  
  2
  
  中国古代通常阅兵的作用,突出体现为“崇武”,振奋士气,弘扬英雄主义精神。所以唐代诗人薛存诚《观南郊回仗》诗有“阅兵貔武振”的文句。阅兵提升战斗意志的作用受到特殊重视,而并不似后世有时只是用来炫耀武力。
  
  进入帝制时代以后,最高执政者十分重视阅兵的意义。秦汉时期已经出现大致确定的制度。《晋书》卷二一《礼志下》说,传统“武官肄兵习战阵之仪”,“汉世率以为常。”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216年,曹操属下的主管官员上奏说,古代四时“讲武”,都是在农闲时节。西汉王朝继承秦代制度,春季夏季和秋季都不举行“讲武”典礼,只是在十月初冬,举行大的“讲武”仪式。
  
  现今“金革未偃,士众素习”,战争未能平息,士兵习于军事,“可无四时讲武,但以立秋择吉日,大朝车骑,号曰‘阅兵’。上合礼名,下承汉制。”以为由皇帝亲自参与“大朝车骑”的方式,符合古礼的传统,也继承了汉朝的制度。汉献帝批准了这一建议。当年冬季,就举行了这种正式的“阅兵”仪礼。“魏王亲执金鼓,以令进退。”曹操亲自击鼓鸣金,以声响信号指挥受阅部队进退。
  
  汉王朝政治生命的最后一年,汉献帝延康元年,也就是公元220年,曹丕为魏王。这一年的立秋日,阅兵于洛阳东郊。公卿重臣都出席了典礼。曹丕“御华盖,亲令金鼓之节”。《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纪》记载,“六月辛亥,治兵于东郊,庚午,遂南征。”裴松之注引《魏书》:“公卿相仪,王御华盖,视金鼓之节。”在阅兵之后的第19天,大军南征。随后孙权派使节奉献,蜀汉将军孟达率众投降。魏眀帝太和元年(227)十月又举行过“阅兵”仪式。晋武帝司马炎在泰始四年(268)九月,以及咸寜元年(275)、太康四年(283)和六年(285)冬季都曾经亲自前往宣武观“大阅众军”,然而却不像曹操那样“自令进退”了。
  
  3
  
  历朝多有阅兵的历史记录。《新唐书》卷九三《李靖传》、卷一二七《张弘靖传》、卷一三七《郭子仪传》和卷二二○《东夷列传·高丽》都有记载“大阅兵”的文字。

关键字: 内容标签:阅兵,轶事,古代阅兵 轶事 古代
下一篇:晚清外交官黄遵宪:曾花近十年完成||上一篇:郑观应眼中的晚清吏治:奔走钻营者蒙卓声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