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古代阅兵轶事(3)

编辑:秋痕 来源:环球军事网
 
阅兵有时作为战前动员的特殊形式。如《旧唐书》卷一一《代宗纪》所说大历九年(774)夏四月“乙酉,诏郭子仪等大阅兵师以备吐蕃”的情形。《新五代史》卷一二《周本纪·世宗柴荣》记载,显德元年(954)三月,“壬辰,次泽州,阅兵于北郊。癸巳,及刘旻战于高原,败之,追及于平,又败之。”阅兵的次日就有大战,果然获得大胜。阅兵可以使将士振奋精神,激扬斗志,有益于备战。宋代学者赵善璙《自警编》卷六《事君类上·德望》写道:“范仲淹领延安,阅兵选将,日夕训练。又请戒诸路养兵畜锐,毋得轻动。夏人闻之,相戒曰: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戎人呼知州为老子。大范谓雍也、”所谓“大范老子”,指范雍。这里“阅兵选将”,“阅”有训练的意思。但是“阅兵”之“阅”的这一语义,和检阅也是有密切关系的。
  
  帝王阅兵往往在高处,这样有较好的视野,也可以显示自我崇高的威权。《旧五代史》卷四《梁书·太祖本纪四》说,后梁太祖朱温“登高僧台阅兵”。据《旧五代史》卷五一《梁书·霍存传》,朱温还曾经“幸讲武台阅兵”,据说当时因“屡有征讨,因起猛士之叹”,即心生汉高祖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意绪。《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一记载,张俊勤王,“登楼阅兵,器甲鲜明,士气锐甚。”《明史》卷二七《天文志三》:“有星如月,从西北流至阅兵台,分为三,坠地有声。”所谓“阅兵台”,应是专门用以阅兵的高台。清代皇帝有亲自在“阅武楼”阅兵的情形。《清会典事例·兵部一六五·大阅》记载,“(乾隆)四十二年,高宗纯皇帝御阅武楼阅兵。”所谓“阅武楼”,很可能是专门为阅兵仪式专门营造的高楼。
  
  4
  
  古帝王阅兵,有时规模异常宏大。《旧五代史》卷六《梁书·太祖本纪六》记载,乾化元年(913)十月丙子,“帝御城东教场阅兵,诸军都指挥、北面招讨使、太尉杨师厚总领铁马步甲十万,广亘十数里陈焉。士卒之雄锐,部队之严肃,旌旗之杂沓,戈甲之照耀,屹若山岳,势动天地,帝甚悦焉。”骑兵和步兵共10万人,军阵宽广和纵深都达到十数里。阅兵的阵容和气势,使帝王得到了内心的满足。
  
  阅兵仪式,有时为适应实战需要,有操演的节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记录宋太宗至道二年(996)事,有这样的情形:“上初以方畧授诸将,先阅兵崇政殿,列阵为攻撃之状、刺射之节。且令多设强弩。及遇贼布阵,万弩齐发,贼无所施其技。”阅兵,也成为战术演习的一种方式。

关键字: 内容标签:阅兵,轶事,古代阅兵 轶事 古代
下一篇:"明清十大奇案"之麻城案:有两个完全相反的版本||上一篇:虎父有犬子:龚自珍儿子引洋人进圆明园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