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孔子身边的女性,可以说在过去的典籍中提到的极少。甚至任何书中,都没有说到过他的妻子,我们只知道他是一子一女的父亲。
如今一些女性对孔子缺少好感原因简单,凭的就是《论语》中的一句话:“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便认为孔子轻视女性。其实这是对孔子的误解,因为没理解“女子”二字的意思造成的。这句话原文为:“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后半段好解释,意思是如果和他们亲近了,他们就不知有逊让;如果和他们疏远了,他们便会埋怨你。
因为有一个“养”字,表明这里的“女子与小人”指家中的人。朱熹注解“女子”为家中的妾,而“小人”则是家仆或下人。钱穆认为妾要比仆人近一些,所以孔子会把“女子”放在“小人”之前说,因为善于管理妾与臣仆,也属“修身齐家”中的一件大事。可见过去,人们就没有把孔子所说的“女子”看作是所有的女性。还有一种解释,也有些依据。认为先秦语言多为一字词,男人多称为人,也称子;而女人多称为妇,也称女。那么由此可推理出“女子”并非泛指所有女性,而是和淑女相对的一类女人,如同“小人”与“君子”的差别一样。君子和淑女便是人格上成熟的人,而小人和女子则是不成熟的人。这么解释,也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孟子》中有一些“女子”的字句,就是指还在青春期并不成熟的女性。如“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再如“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里的女子指的都还是未成熟的女性。
无论相信哪一种解释,有一点是可肯定,就是孔子所言的“女子”绝非泛指所有女性。孔子在谈到子女的孝顺时,多把父母连在一起说,言语中丝毫没有对母亲的轻视。如“父母在,不远游”“事父母,能竭其力”“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等等,父母都在一个平等地位上的。《中庸》中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意思是:君子之道,从夫妻之间开始,到了它的最高境界,就能显明天地间的一切事物了。从儒家的观点和实践来看,儒家对女性的看法与今天最大的不同,就是对女性意识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认定,它和今天完全忽视性别差别,而盲目地追求男女平等的观点完全不同。在儒家观念中,男主外女主内不过是基于性别差异所导致的社会分工不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张扬女性是感性、温柔、善良、包容的女性特征。
在古代典籍中,唯一记录了孔子与女性往来的,就是与声名狼藉的南子的见面。这个迷案虽然引来了人们众说纷纭的争议,但此事肯定发生过。电影《孔子》对此也有演绎。南子是孔子周游列国时卫国国君卫灵公的夫人,深得卫灵公宠幸。她干预朝政,还与灵公宠臣弥子瑕关系暧昧,名声很不好。南子早听说孔子大名,派人对孔子说:“要见卫国公,就先来见我”。出于礼数,孔子去见了南子。南子精心打扮后,坐在薄纱帐后,孔子向其行叩拜礼,南子在纱帐中回拜。从孔子事后对南子的叙述,可以看出,孔子是尊重女性的。孔子说:“我是不想去见她,但既然见了,就得以礼对她。”对一个名声不好的女人,孔子都这么彬彬有礼,可见很难找到他对女子轻视的证据。
由于孔子被历史的各种误解和错读太多,又恰逢当下这样一个历史观缺失的年代,要在民众心目中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无疑是是艰难的。但有一点能肯定,孔子既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也是一个圣人,他不仅在政治上构想了一个理想国,也为中国人建立了一座心灵的教堂。在这个理想国中,每个人无论他的出身如何卑贱,都能享有生命和知识的尊严;在这座教堂中,每个人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最重要的。
关键字: 内容标签:孔子,如何看,女性孔子 如何看 女性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如今一些女性对孔子缺少好感原因简单,凭的就是《论语》中的一句话:“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便认为孔子轻视女性。其实这是对孔子的误解,因为没理解“女子”二字的意思造成的。这句话原文为:“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后半段好解释,意思是如果和他们亲近了,他们就不知有逊让;如果和他们疏远了,他们便会埋怨你。
因为有一个“养”字,表明这里的“女子与小人”指家中的人。朱熹注解“女子”为家中的妾,而“小人”则是家仆或下人。钱穆认为妾要比仆人近一些,所以孔子会把“女子”放在“小人”之前说,因为善于管理妾与臣仆,也属“修身齐家”中的一件大事。可见过去,人们就没有把孔子所说的“女子”看作是所有的女性。还有一种解释,也有些依据。认为先秦语言多为一字词,男人多称为人,也称子;而女人多称为妇,也称女。那么由此可推理出“女子”并非泛指所有女性,而是和淑女相对的一类女人,如同“小人”与“君子”的差别一样。君子和淑女便是人格上成熟的人,而小人和女子则是不成熟的人。这么解释,也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孟子》中有一些“女子”的字句,就是指还在青春期并不成熟的女性。如“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再如“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里的女子指的都还是未成熟的女性。
无论相信哪一种解释,有一点是可肯定,就是孔子所言的“女子”绝非泛指所有女性。孔子在谈到子女的孝顺时,多把父母连在一起说,言语中丝毫没有对母亲的轻视。如“父母在,不远游”“事父母,能竭其力”“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等等,父母都在一个平等地位上的。《中庸》中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意思是:君子之道,从夫妻之间开始,到了它的最高境界,就能显明天地间的一切事物了。从儒家的观点和实践来看,儒家对女性的看法与今天最大的不同,就是对女性意识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认定,它和今天完全忽视性别差别,而盲目地追求男女平等的观点完全不同。在儒家观念中,男主外女主内不过是基于性别差异所导致的社会分工不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张扬女性是感性、温柔、善良、包容的女性特征。
在古代典籍中,唯一记录了孔子与女性往来的,就是与声名狼藉的南子的见面。这个迷案虽然引来了人们众说纷纭的争议,但此事肯定发生过。电影《孔子》对此也有演绎。南子是孔子周游列国时卫国国君卫灵公的夫人,深得卫灵公宠幸。她干预朝政,还与灵公宠臣弥子瑕关系暧昧,名声很不好。南子早听说孔子大名,派人对孔子说:“要见卫国公,就先来见我”。出于礼数,孔子去见了南子。南子精心打扮后,坐在薄纱帐后,孔子向其行叩拜礼,南子在纱帐中回拜。从孔子事后对南子的叙述,可以看出,孔子是尊重女性的。孔子说:“我是不想去见她,但既然见了,就得以礼对她。”对一个名声不好的女人,孔子都这么彬彬有礼,可见很难找到他对女子轻视的证据。
由于孔子被历史的各种误解和错读太多,又恰逢当下这样一个历史观缺失的年代,要在民众心目中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无疑是是艰难的。但有一点能肯定,孔子既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也是一个圣人,他不仅在政治上构想了一个理想国,也为中国人建立了一座心灵的教堂。在这个理想国中,每个人无论他的出身如何卑贱,都能享有生命和知识的尊严;在这座教堂中,每个人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最重要的。
关键字: 内容标签:孔子,如何看,女性孔子 如何看 女性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子见南子"疑案再考(2)||上一篇:"子见南子"疑案再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