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兵部尚书故里之争:因明代“高考移民”?

编辑:秋痕 来源:成都商报
 
(记者 张柄尧) 
  历史人物
  熊文灿
  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进士,曾担任过山西按察使、福建巡抚、兵部侍郎、兵部尚书等职。 
  他招降过“海中巨盗”,也就是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还招降过张献忠。而张献忠招降次年即反水。1640年,崇祯皇帝大怒之下,将熊文灿砍头。崇祯共斩杀过7位督师大臣,包括熊文灿以及更有名气的袁崇焕等。
  7月,泸州市叙永县文联组织召开研讨会,探讨明代兵部尚书熊文灿的籍贯,认为他应是当时的贵州永宁卫人,也就是现在的叙永人。然而,泸县则认为,熊文灿应是泸县云锦镇人。日前,云锦镇已规划建设熊文灿公园。
  对此,泸州地方史专家赵永康表示,“造成这一争议的历史原因在于,熊文灿是那个时代的‘高考移民’。”
  故里之争
  兵部尚书引发口水仗
  公元1640年,被明崇祯皇帝砍下脑袋的熊文灿可能没想到,370多年后的今天,会引发一场有关自己家乡的口水仗。
  1998年的泸州市志人物志中明确,熊文灿为叙永人,但2010年泸州市志则修改为泸县人。而在民间,有关熊文灿家乡之争的口水仗,更是由来已久。
  观点1:
  熊文灿为叙永人
  叙永语文教师车履飞是这个观点的力挺者。车履飞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明史》就已明确,熊文灿为贵州省永宁卫人。“而当时的永宁卫,就是现在的叙永。”
  另外,旧编叙永地方志里,辑存有一篇熊文灿本人为永宁城蓬莱桥建成撰写的《蓬莱桥记》,文中直书:“甲寅冬,衔命如闽,便道旋里,见桥成以石……”其中,“便道旋里”,指的就是熊文灿回到家乡。而蓬莱桥,就是叙永县城横跨永宁河的上桥,至今犹存。
  观点2:
  熊文灿为泸县人
  而泸县云锦镇在清道光年间即有“熊文灿故里”石刻。目前,该石刻已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嘉庆年间的《四川通志》以及《礼部志稿》中均记载,熊文灿为永宁卫籍,泸州人。“因此,熊文灿的籍贯在叙永。但人却是地地道道的四川泸州人,也就是现在的泸县云锦人。”泸州地方史专家赵永康表示。
  日前,泸县云锦镇镇长冉安健表示,当地已初步规划,通过建设熊文灿公园等一系列动作,强化这位家乡古代名人印记,凸显本土文化。
  有此一说
  两个家乡源起“高考移民”
  泸州地方史专家赵永康表示,熊文灿为叙永人或泸县人,均有一定道理。“这主要是熊文灿为当时的‘高考移民’所致。”他是通过泸县的熊氏家谱考证得出的。
  据赵永康介绍,明代年间,叙永、古蔺二县在行政上归由四川省管辖。但同时,在永宁(今叙永县),明朝又设置了一个主管地方军事的军事行政机关,归贵州省管辖,叫做永宁卫。贵州省由于地处边陲,文化水平相对低下,又是少数民族地区,明王朝不限制科举录取人数。从录取标准来看,也要比四川内地低一些。在这样的形势下,熊文灿通过冒籍方式,成功加入永宁卫籍应试科举,最终一举成功。“说起来,熊文灿也就是那时的‘高考移民’。”

关键字: 内容标签:兵部,尚书,故里,之争,明代,高考移民兵部 尚书 故里 之争 明代 高考移民
下一篇:90年前胡适、梁启超曾为读者开出两份国学书目||上一篇:汉代晁错利用移民对抗匈奴:背水一战有斗志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