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不要脸”的刘备为何能多次化险为夷?(2)

编辑:秋痕 来源:历史春秋网
 
 刘备数战有功,暂任代平原令一职,再后来兼任平原相。就在此时,素来瞧不起刘备的平原郡人刘平认为受刘备管辖是耻辱的事情,便派刺客刺杀刘备。可是刺客最终竟不忍下手,反而向刘备说明来由拜辞而去。此后刘备名声大噪,坊间认为他“得人心如此”。
  
  曹魏《魏书》中记载:“刘备不论三教九流,均待之甚厚。当时天下大乱,人民饥谨,大户纷纷囤积居奇。刘备勤于练兵,对外作战多次胜利;对内严打投机,平抑物价,视平民百姓如己出。许多人纷纷投靠他。”
  
  正因为刘备在平原的有所为、有所不为,使当时徐、齐、豫、冀、青等州郡的诸侯、太守、州牧对他颇为看重。更甚的是,连孔子的直系后人、东汉大儒北海太守孔融都对他钦佩有加。时任徐州刺史的陶谦也表荐刘备为豫州刺史。从此以后,刘豫州美名逐渐传遍天下。
  
  ●一失领地、二离其职、三易其主
  
  刘备早年,从担任安喜县尉开始算起,一直到担任豫州刺史。其间曾先后担任安喜尉、下密丞、高唐尉、高唐县县令、别部司马、平原令、平原相。除别部司马属于军职,其余都是地方行政官职。如安喜尉类似现代县公安局长、下密丞类似现今的副县长、高唐尉类似现代县级市公安局长、高唐令、平原令相当于如今县级市的市长,而平原相属于汉代郡国制下平原国的最高行政长官,类似现代副省级市市长。其中担任安喜尉、下密丞时,刘备曾两次弃官而逃。而赴任高唐时,领地被黄巾军攻占。及至投靠公孙瓒后,刘备的事业才算初有起色。
  
  按理来说,刘备一失领地、二离其职、三易其主,早就应该声名狼藉。可是当他面对刺客的刺杀时,为何能化险为夷,并且名声斐然,最终被举荐被豫州刺史(类似现今的省长)呢?
  
  实际上,这就要从刘备初出茅庐说起。刘备出山,依靠的是讨伐黄巾。虽然在今天看来,黄巾起义有一定积极性,但是在当时忠君爱国思想的感染下,当时百姓无非忠于汉室忠于刘家。而黄巾军本来就是各地的游民、盗贼、土匪、宗教人士、小知识分子所组成的,他们并非军纪严明、对民秋毫无犯。故而一定程度上被民众所排斥、反对是必然的事情,刘备平定多地黄巾,本身就是以草根的身份用实力担任县市要职。后来在高唐期间,虽然兵败,但得到老同学公孙瓒的帮扶,又一次担任平原国相,并且能励精图治、自力更生,在乱世之中创造一片福地。无论如何,这样的壮举在乱世之中必然能引人侧目,这样一来,经过当地百姓、士人的口耳相传,刘备声名的传播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关键字: 内容标签:化险为夷,不要脸,刘备化险为夷 不要脸 刘备
下一篇:少年刘备竟是一名“土匪头子”?||上一篇:《唐诗鉴赏辞典》畅销30年 本是个偶然选题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