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专家称香妃本名奥斯曼 常佩香袋 身上散发浓香(2)

编辑:秋痕 来源:中国新闻网
 
香妃名字的由来 
  香妃的本名叫奥斯曼。乾隆二十五年( l760)二月入宫,跳过答应、常在两个台阶,被封为和贵人( 在“ 贵人”前面加“ 和” 字,是因为奥斯曼出身于和卓世家)。两年后,晋升为容嫔。乾隆三十三年十月,又被册封为容妃。乾隆所以圈定、御賜“容”字,估计有两方面的考虑:第一,奥斯曼容貌秀丽,被后人称为“ 国色”、“ 绝世美人” 。对此,乾隆也不掩饰。他在《 长春园阅鞠图》题诗中,有“ 妃子姿容尤称善” 之句。第二,表示自已海纳百川的襟怀。“ 容” 字有包容之意。纳维吾尔族女子为妃,是“ 和亲” 之举,是出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在容妃的册文中,以及后来宫中档案里,奥斯曼始终称为容妃,这是确实无疑的。
  那么,香妃之名从何处而来的呢?
  最早试图揭开这个秘密的是萧雄。他于光绪三年( l877),为驱逐阿古柏侵略势力,到达喀什噶尔,并参观了阿帕霍加墓。其在《 西疆杂述诗》卷四《 香娘娘庙》一诗自注中记:“ 香娘娘,乾隆间喀什噶尔人,降生不凡,体有异香……”后来的《 满清稗史》等,都是鹦鹉学舌而已。如l9l3年《 满清稗史,满清外史》载“ 眷恋香妃”,云:  “ 貌艳丽,且生而体有异香,不假熏浴。”l9l7年徐珂《 清稗史钞。异稟类》云:“ 体有异香,号香妃,国色也。” l933年汪亚尘《 香妃与郎世宁》云:“ 乾隆时,有回部王妃名香妃者,乃绝世之美人也。其出世时,体有异香,故曰香妃。” 对“ 体有异香”,后人也进行了探讨。梁寒操在《 西行乱唱。谒香娘娘墓》附记中说:“ 有香妃者,体生异香 ( 闻土人言:妃幼时喜食沙枣子使然,未知确否)。”接踵而至的是裴景福。其于光绪三十一年( l9O5)三月被清廷下令流放新疆乌鲁木齐。次年三月十七曰,抵达哈密,并稍作停留,了解维吾尔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他听到一则传说:“ 乾隆间,德威远播,臣妾四夷。有香妃者,原为哈都拿地罕所育,食沙枣花久,吐气若兰。”一说是喜食沙枣,一说是喜食沙枣花,殊途而同归,大同而小异。可贵的是,裴景福沒有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思考,联想到佛教的影响:“ 佛说:‘ 玉女宝冬则身温,夏则身涼,举身毛孔中出栴檀香,口出优钵罗华香。’ 岂香妃之谓欤?” ( 《 河海昆仑录》卷六,光绪三十二年三月十八日日记)在他的启发下,笔者查阅了相关佛教典籍。 鸠摩罗什译本《 维摩诘经》云:“ 佛上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今现在。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世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围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说得似乎有些含混。提云般若译本《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说得明白些:“又应想念:如是六道一切众生,皆同威仪,色相相似。其身柔软常有香气,丈夫夫相,具足庄严……”又说:“于一一念,从其身出种种香云,云中复有元量宝盖,庄严绮饰,弥覆一切诸佛如来、菩萨、声闻,及六趣众生之上……” 佛之“ 体有异香”说,影响所及,王妃也沾了光。不仅容妃有,杨贵妃也有:贵妃“ 每至夏月,常衣轻绡,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 ( 《 开元天宝遗事》)。《 贵妃全传》也说:“ 杨氏姐妹,无不浓艳絕伦,而贵妃为冠。丰容盛鬓,肌肤莹满如美玉。且其腠理间,时有香气,自毛孔中喷溢而出,氤氲如兰麝,故有香玉之雅号。” 在新疆,在宋代以前,多数民族信仰佛教。至哈喇汗王朝,伊斯兰教传入,逐步取代了佛教。但佛教某些东西,如爱香、崇香之习,通过集体无意识,沉积、流传下來,对人们生活习惯产生无形的影响,这是可以肯定的。再说,伊斯兰教也有爱香、崇香之习。《 圣训。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中有不少记载,如:“ 允许经后妇女大净时使用少量香料” ,“ 聚礼日人们应大净,并尽力洗净,擦油,涂撒家里的香料,然后赴寺。” 又说:“ 好伴侣犹如货郎担,坏伴侣恰似铁匠的皮风箱。你可买到货郎担的香料或闻到香料的香气……” 在维吾尔族历代诗歌中,常用檀香、麝香比喻美好事物,如阿塔依( l5世纪诗人)云:“ 痣如麝香,眼如羚羊,面庞一如那玫瑰的模样……” (《 格则勒》)赛卡克( l4—l5世纪诗人)云:“ 清夜忆及你柳丝般飘拂的长发,我不禁喟然长叹,象和田的黑黝黝的麝香,天地亦为轻烟薄雾所掩” ( 《 格则勒》)。则勒力( l7—l8世纪诗人)云:“ 爱的疯狂,使则勒力备尝苦痛,爱的艾塔尔( 贬卖香料的商人)把檀香木敬奉” (《 格则勒》)凯兰代尔( l8—l9世纪诗人)云:“ 你拖曳到脚跟的发辮又黑又长,麝香也要从你秀发中得到芳香” (《 格则勒》)。《 福乐智慧》云:“ 万花含苞欲放,麝香和樟脑香气布满人间。”《 突厥语大辞典》云:“ 盒子里的麝香,盒子里保存的麝香,这句只用來比喻姑娘口中的香味”,“珍珠铺满了地面,即白色的花儿开放了,如同檀香和麝香交融在一起,空气中飘着芳香”……  
  笔者的论述似乎跑题了,但却为下面的结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容妃所以被称为香妃,就出在“ 香” 字上。
  有一幅绘画作品,题为《 威弧获鹿》,是乾隆第六子永瑢所作。于善浦先生介绍此画时说:“ ……乾隆皇帝驰骑扼弓而射,前方一奔跑的公鹿,肩肘中矢,即将倒斃。在乾隆身后并列的四蹄张飞的马上,乘坐一位维吾尔族女子。她倾身向前左手递矢,乾隆皇帝回右手欲接……” 该维吾尔女子,“ 白净的面庞,前额稍凸,细眉深目,鼻头翘起,嘴唇厚坚。头戴朱纽黑皮红缨暖帽,佩带三珠耳饰。长辫搭肩,胸前挂一长方形盒,身穿黄色花袍,上身着立领镶边坎肩,花袍上绣满新疆维吾尔族特色的‘ 巴旦木’ 花纹……” ( 《 乾隆皇帝的香妃》第39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画中的维吾尔族女子,即容妃,其“ 胸前挂一长方形盒”,正是香盒。另外,在l979年清理容妃地宫遗物时,发现有香袋(《 乾隆皇帝的香妃》第l73页)。容妃经常佩带香盒香袋,身上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故而太监、宫女们私下把容妃称为香妃。这就是香妃名字的缘起。
  香妃之名原先在宫内太监、宫女中私下流传,随后由宫内传至宫外,住京“ 八爵” 人员和年班( 朝觐)人员最先得知之。再由年班人员传至新疆。哈密是年班人员晋京和返疆的必经之地,也是信息集散地。正是在哈密,裴景福获得了香妃的信息,第一个公开揭示了香妃之名。

关键字: 内容标签:奥斯曼,浓香,本名,专家称,散发,身上,香妃,常佩香奥斯曼 浓香 本名 专家称 散发 身上 香妃 常佩香
下一篇:古代帝王爱写诗:乾隆皇帝作品最多却无一句流传(1)||上一篇:作家称朱元璋并非麻子马脸:他慈眉善目方面大脸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