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经留迹石经山
在云居寺出土的唐代碑记《涿鹿山石经堂记》中,署名为刘济,他不仅是位战功卓著的武将,还是一位虔心佛事的佛教徒。在绵延千载的云居寺刻经史上,刘济是重要的刻经人之一。
墓主刘济是何来历?又是如何成为幽州卢龙节度使的呢?
节度使,是中国古代军事将领,后来成为地方官。唐代驻守于各道的武将称为都督,都督带“使持节”的称为节度使。“使持节”是一种称号,加封之后有诛杀中级以下官吏之权。在唐朝,大家熟知的安禄山就曾经是一位节度使。
刘济是幽州卢龙节度使刘怦的儿子。刘怦原来是前幽州节度使朱滔的部将,他和朱滔是昌平县(今北京昌平区)同乡,因忠勇义烈,深得军心,颇受朱滔信任,官至涿州刺史。朱滔死后,传位于刘怦,刘怦主持幽州军政,为幽州卢龙节度使。
刘济是刘怦的长子,相传他出生时难产,好不容易落生,助产的人看到的是一条“黑气勃勃”的巨蟒,一个个吓得调头就跑。刘济长大后,聪明异常,深得刘怦喜爱。刘怦把他送到国都长安求学,刘济不负父望中进士第,任莫州刺史。
刘怦继任幽州卢龙节度使不久,便身染重病,于是把刘济召回幽州,主持军政大事。三个月后,刘怦身故,刘济在幽州军人的拥戴下,顺理成章嗣任幽州卢龙节度使。此时,勇猛的奚人不时从大草原上驰来,侵扰幽州北部边境,刘济率军迎击,穷追千里,直至青都山,斩首二万人。后来奚人卷土重来,袭掠檀州、蓟州北境,刘济会合室韦军队把进犯的奚人打得大败。皇帝加官晋爵,封他为检校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青史历历,记载着刘济的赫赫功绩。
从房山坟庄刘济墓后西行,进入白带山谷,这里是举世闻名的云居寺和石经山。《房山县志》这部创自明万历、清至民国一再续修的房山地方文献,记载了佛教圣地云居寺的刻经故事。在这部文献中,《涿鹿山石经堂记》出自唐代的碑记,赫然署名为刘济。在这篇碑记中,刘济自述:“我刘济用自己的官俸,为圣上(唐宪宗)刊《大般若经》,在今年四月完工。”这篇碑记披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史实,刘济不仅是位战功卓著的武将,还是一位虔心佛事的佛教徒,在绵延千载的云居寺刻经史上,刘济是重要的刻经人之一。
1957年,在石经山藏经洞沉寂了一千多年的石经,被中国佛教协会的工作人员发掘,刘济刊刻的《大般若经》随即出世。人们发现,这是一部六百卷的巨制佛典,刘济之前已经刻到三百卷前后。从贞元五年(公元789年),刘济开始续刻,到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四月初,用了整整20年的时间,刻到第四百一十二卷,共计镌刻一百余卷。
这一百余卷《大般若经》运上石经山藏经洞封藏的场面,被《涿鹿山石经堂记》真实记录下来:元和四年四月初八,正好是浴佛节,僧俗四众齐集石经山下,刘济在部将的簇拥下,亲临石经山指挥,一声令下,万人协力,有的推,有的拉,劳动的号子此起彼伏,响彻神秘的山谷,一块块石经终于运到石经山上,封藏在藏经洞中。刘济封藏石经的记载,为后人留下了一篇珍贵的历史文献,从而留下了他在石经山跨越千古的足迹。
刘济一定没有想到,他的这篇碑记,无意中为后世保存下最早记录云居寺佛教的确凿史记。“涿鹿山石经者,始自北齐。……至隋沙门静琬,睹层封云迹,因发愿造十二部石经。”按照刘济的说法,石经山刻经,从北齐时候已经开始,静琬是个继任者。
刘济还记录了一个神奇的故事:唐太宗贞观五年,静琬刻《涅槃经》那天深夜,白带山谷忽然传出三声巨响,第二天山麓上出现三十多棵树。这年六月山洪暴发,上游河岸崩塌,数千株巨大的松柏顺流而至漂到白带山下,静琬召集工匠,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利用这些木材在白带山下建起庙宇,这就是云居寺。
刘济还在一篇碑记中记载了唐玄宗第八妹金仙公主捐资扩建云居寺一事:
“既而玄宗开元圣文神武皇帝第八妹金仙公主特加崇饰,遐迩之人增之如蚁焉。有为之功,莫大于此。”
石经山刻经和这篇碑记,让刘济的名字与云居寺、石经山不朽。
关键字: 内容标签:弑父,争权,诸子,次子,不和,千年,刘济墓弑父 争权 诸子 次子 不和 千年 刘济墓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在云居寺出土的唐代碑记《涿鹿山石经堂记》中,署名为刘济,他不仅是位战功卓著的武将,还是一位虔心佛事的佛教徒。在绵延千载的云居寺刻经史上,刘济是重要的刻经人之一。
墓主刘济是何来历?又是如何成为幽州卢龙节度使的呢?
节度使,是中国古代军事将领,后来成为地方官。唐代驻守于各道的武将称为都督,都督带“使持节”的称为节度使。“使持节”是一种称号,加封之后有诛杀中级以下官吏之权。在唐朝,大家熟知的安禄山就曾经是一位节度使。
刘济是幽州卢龙节度使刘怦的儿子。刘怦原来是前幽州节度使朱滔的部将,他和朱滔是昌平县(今北京昌平区)同乡,因忠勇义烈,深得军心,颇受朱滔信任,官至涿州刺史。朱滔死后,传位于刘怦,刘怦主持幽州军政,为幽州卢龙节度使。
刘济是刘怦的长子,相传他出生时难产,好不容易落生,助产的人看到的是一条“黑气勃勃”的巨蟒,一个个吓得调头就跑。刘济长大后,聪明异常,深得刘怦喜爱。刘怦把他送到国都长安求学,刘济不负父望中进士第,任莫州刺史。
刘怦继任幽州卢龙节度使不久,便身染重病,于是把刘济召回幽州,主持军政大事。三个月后,刘怦身故,刘济在幽州军人的拥戴下,顺理成章嗣任幽州卢龙节度使。此时,勇猛的奚人不时从大草原上驰来,侵扰幽州北部边境,刘济率军迎击,穷追千里,直至青都山,斩首二万人。后来奚人卷土重来,袭掠檀州、蓟州北境,刘济会合室韦军队把进犯的奚人打得大败。皇帝加官晋爵,封他为检校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青史历历,记载着刘济的赫赫功绩。
从房山坟庄刘济墓后西行,进入白带山谷,这里是举世闻名的云居寺和石经山。《房山县志》这部创自明万历、清至民国一再续修的房山地方文献,记载了佛教圣地云居寺的刻经故事。在这部文献中,《涿鹿山石经堂记》出自唐代的碑记,赫然署名为刘济。在这篇碑记中,刘济自述:“我刘济用自己的官俸,为圣上(唐宪宗)刊《大般若经》,在今年四月完工。”这篇碑记披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史实,刘济不仅是位战功卓著的武将,还是一位虔心佛事的佛教徒,在绵延千载的云居寺刻经史上,刘济是重要的刻经人之一。
1957年,在石经山藏经洞沉寂了一千多年的石经,被中国佛教协会的工作人员发掘,刘济刊刻的《大般若经》随即出世。人们发现,这是一部六百卷的巨制佛典,刘济之前已经刻到三百卷前后。从贞元五年(公元789年),刘济开始续刻,到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四月初,用了整整20年的时间,刻到第四百一十二卷,共计镌刻一百余卷。
这一百余卷《大般若经》运上石经山藏经洞封藏的场面,被《涿鹿山石经堂记》真实记录下来:元和四年四月初八,正好是浴佛节,僧俗四众齐集石经山下,刘济在部将的簇拥下,亲临石经山指挥,一声令下,万人协力,有的推,有的拉,劳动的号子此起彼伏,响彻神秘的山谷,一块块石经终于运到石经山上,封藏在藏经洞中。刘济封藏石经的记载,为后人留下了一篇珍贵的历史文献,从而留下了他在石经山跨越千古的足迹。
刘济一定没有想到,他的这篇碑记,无意中为后世保存下最早记录云居寺佛教的确凿史记。“涿鹿山石经者,始自北齐。……至隋沙门静琬,睹层封云迹,因发愿造十二部石经。”按照刘济的说法,石经山刻经,从北齐时候已经开始,静琬是个继任者。
刘济还记录了一个神奇的故事:唐太宗贞观五年,静琬刻《涅槃经》那天深夜,白带山谷忽然传出三声巨响,第二天山麓上出现三十多棵树。这年六月山洪暴发,上游河岸崩塌,数千株巨大的松柏顺流而至漂到白带山下,静琬召集工匠,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利用这些木材在白带山下建起庙宇,这就是云居寺。
刘济还在一篇碑记中记载了唐玄宗第八妹金仙公主捐资扩建云居寺一事:
“既而玄宗开元圣文神武皇帝第八妹金仙公主特加崇饰,遐迩之人增之如蚁焉。有为之功,莫大于此。”
石经山刻经和这篇碑记,让刘济的名字与云居寺、石经山不朽。
关键字: 内容标签:弑父,争权,诸子,次子,不和,千年,刘济墓弑父 争权 诸子 次子 不和 千年 刘济墓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