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阳县县令任延,因为政绩突出,治理有方,被汉光武帝刘秀提拔为武威郡太守。召见时,刘秀告诫任延说:“善事上官,无失名誉。”不料任延回答道:“臣听说忠臣不应随声附和,随和的臣子不一定忠诚。走正道,秉公办事是臣子的气节。上下雷同,随声是非,这并不是陛下之福。陛下要微臣善事上官,臣断不敢从。”光武帝听罢叹息道:“你讲得对啊!”
这一则君臣对话,出自《后汉书·循吏列传》。所谓“善事上官”,即下级好好地侍奉上司,为上司服务也。如果能极尽“善事”之妙,则不但可以保住眼前利益,而且升迁有望,并由此得到更大的利益;不然,就会丢掉乌纱,失去自己的名誉地位。一些为官者对此心照不宣,竞相效仿,媚上欺下,阿谀成风,于是便形成了一种“唯上”不“唯下”的官场病。
令人不解的是,刘秀作为汉代的“中兴之主”,谙熟权谋,他不会不知道这些官场弊端;再说他向来注意任用能够自律而比较清廉的人为官,不沉醉于臣下的阿谀奉承,那么,为何他要对刚刚擢升的任延讲出这样的话来?是要任延对他感恩戴德,忠贞不贰,抑或用心良苦,借此考验任延,教育群臣一番?其缘由虽不得而知,但不管如何,这位一千七八百年前的皇帝,倒是一语中的,把“善事上官”与“无失名誉”之间的微妙关系赤裸裸地抖搂了出来。
或许有人觉得,任延不愿曲意取悦上司,着实“傻冒”得太不懂“为官之道”。别说他现在当了地区级官员(厅局级干部),就是像原先做个七品知县,如果要想“善事上官”,何难之有?君不见,宦海虽有浮沉,官场纵有风险,但千错万错,马屁总不错,比如多栽花,不栽刺;多举手,不摇头;上司弄虚作假,你且装聋作哑;明知决策有错,也不据理力争,老老实实听话,只是照章执行;出了纰漏,你要不遗余力,为其担待遮掩,文过饰非;上司视察或路过,你还要亲自迎送,动用库银也在所不惜……总而言之,只看上峰脸色,不问是非曲直;只求上级满意,休管原则大义;如此这般,何愁不能讨得上司欢心?
然而,殊不知这样一来,作为下属,个人虽得利,却害了国家。任延说:“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之节也。”他认为,一个廉洁奉公、刚正无阿的官员,绝不能为了取悦上级而违心盲从,曲意逢迎。“私臣”不走正道,因别有所图而“善事上官”,只会形成一种不正常的“上下雷同”之风,那么“上官”(包括皇帝这个最高的“上官”)也就听不到逆耳忠言了,岂不坏了大事?任延的这个见解可说是点出了问题的要害,因为上下雷同相从,没有谁有不同的意见或反对的意见,四周唯有一片赞美喝彩声、吹牛拍马声,老百姓有意见也不敢提,长此以往,失去了民心,那该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
如果拿历史上的“善事上官”作为一面镜子,不难看到,今天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上下级之间,少见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实事求是精神,多的是互相吹捧、一团和气的庸俗作风。要改变这种不良状况,就必须摒弃“官本位”意识,树立“唯下”、“唯实”的思想观念,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每一个公务员在考虑对自己工作的要求或衡量“政绩”时,应该看这些举措是否最让老百姓满意,是否能使群众得到方便实惠,而绝不是“唯上级之命是从”,以赢得上级的青睐为标准。
由此看来,那些“善事”者不应该原谅自己,倘若不揣着个人的“小九九”,何必违心地去给别人吹喇叭抬轿子呢?当然,要使下级去掉恭维奉承,敢讲真话,首先要治喜欢下级“善事”的“上官”的“病”。如果你不搞“长官意志”第一,有“闻过则喜”、虚心接受别人批评的胸襟气量,有“宁听一士之谔谔,不听千士之诺诺”的民主作风,你的部属就敢于光明磊落,直言无忌,就不会瞻前顾后地怕“穿小鞋”。你不吃“拍”,即使还有人想“拍”,怕也不敢了。古语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根除“善事上官”病,当从“上官”做起。
关键字: 内容标签:善事,上官善事 上官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这一则君臣对话,出自《后汉书·循吏列传》。所谓“善事上官”,即下级好好地侍奉上司,为上司服务也。如果能极尽“善事”之妙,则不但可以保住眼前利益,而且升迁有望,并由此得到更大的利益;不然,就会丢掉乌纱,失去自己的名誉地位。一些为官者对此心照不宣,竞相效仿,媚上欺下,阿谀成风,于是便形成了一种“唯上”不“唯下”的官场病。
令人不解的是,刘秀作为汉代的“中兴之主”,谙熟权谋,他不会不知道这些官场弊端;再说他向来注意任用能够自律而比较清廉的人为官,不沉醉于臣下的阿谀奉承,那么,为何他要对刚刚擢升的任延讲出这样的话来?是要任延对他感恩戴德,忠贞不贰,抑或用心良苦,借此考验任延,教育群臣一番?其缘由虽不得而知,但不管如何,这位一千七八百年前的皇帝,倒是一语中的,把“善事上官”与“无失名誉”之间的微妙关系赤裸裸地抖搂了出来。
或许有人觉得,任延不愿曲意取悦上司,着实“傻冒”得太不懂“为官之道”。别说他现在当了地区级官员(厅局级干部),就是像原先做个七品知县,如果要想“善事上官”,何难之有?君不见,宦海虽有浮沉,官场纵有风险,但千错万错,马屁总不错,比如多栽花,不栽刺;多举手,不摇头;上司弄虚作假,你且装聋作哑;明知决策有错,也不据理力争,老老实实听话,只是照章执行;出了纰漏,你要不遗余力,为其担待遮掩,文过饰非;上司视察或路过,你还要亲自迎送,动用库银也在所不惜……总而言之,只看上峰脸色,不问是非曲直;只求上级满意,休管原则大义;如此这般,何愁不能讨得上司欢心?
然而,殊不知这样一来,作为下属,个人虽得利,却害了国家。任延说:“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之节也。”他认为,一个廉洁奉公、刚正无阿的官员,绝不能为了取悦上级而违心盲从,曲意逢迎。“私臣”不走正道,因别有所图而“善事上官”,只会形成一种不正常的“上下雷同”之风,那么“上官”(包括皇帝这个最高的“上官”)也就听不到逆耳忠言了,岂不坏了大事?任延的这个见解可说是点出了问题的要害,因为上下雷同相从,没有谁有不同的意见或反对的意见,四周唯有一片赞美喝彩声、吹牛拍马声,老百姓有意见也不敢提,长此以往,失去了民心,那该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
如果拿历史上的“善事上官”作为一面镜子,不难看到,今天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上下级之间,少见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实事求是精神,多的是互相吹捧、一团和气的庸俗作风。要改变这种不良状况,就必须摒弃“官本位”意识,树立“唯下”、“唯实”的思想观念,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每一个公务员在考虑对自己工作的要求或衡量“政绩”时,应该看这些举措是否最让老百姓满意,是否能使群众得到方便实惠,而绝不是“唯上级之命是从”,以赢得上级的青睐为标准。
由此看来,那些“善事”者不应该原谅自己,倘若不揣着个人的“小九九”,何必违心地去给别人吹喇叭抬轿子呢?当然,要使下级去掉恭维奉承,敢讲真话,首先要治喜欢下级“善事”的“上官”的“病”。如果你不搞“长官意志”第一,有“闻过则喜”、虚心接受别人批评的胸襟气量,有“宁听一士之谔谔,不听千士之诺诺”的民主作风,你的部属就敢于光明磊落,直言无忌,就不会瞻前顾后地怕“穿小鞋”。你不吃“拍”,即使还有人想“拍”,怕也不敢了。古语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根除“善事上官”病,当从“上官”做起。
关键字: 内容标签:善事,上官善事 上官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