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亚洲书库":从北京到东京(1)

编辑:秋痕 来源:中国文化报
 
如今,私人藏书已成为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人尝试着建立自己的私人图书馆。而在百年前,北京的王府井曾有一家由澳大利亚人建立的私人图书馆——“亚洲书库”。 

    在王府井建图书馆的外国人 

    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1862年生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省,1897年作为伦敦《泰晤士报》驻中国记者来到北京,在中国工作了20多年,到过中国10余个省份,成了地地道道的“中国通”。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聘请莫理循担任民国政府政治顾问。 

    从担任《泰晤士报》驻华记者伊始,莫理循就敏锐地发现,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北京城里,除了几个私人藏书家外,还没有一家像样的图书馆,特别是自然科学书籍奇缺,这与一个文明古国的都城极不相称。于是他利用各种渠道,开始有计划地、系统地搜集图书。仅几年时间,就在位于王府井的皇亲溥伦的府宅里建成了自己的图书馆。图书馆建成后,被称为“莫理循文库”。 

    莫理循经营图书馆可谓用心良苦,当时有许多图书价格很高,莫理循有时要欠债购买这些图书。经过他的不懈努力,书库的规模越来越大,声誉也越来越高,其中收藏的书籍、文献、史料达2.4万余册,还有110多种报刊以及1000多种画册和图片资料。这些图书来自中、英、法、德、俄、荷、意等十几个国家,内容不仅涉及中国,还涉及中亚诸国、日本、印度、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暹罗(今泰国)、安南(今越南)等国家,门类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宗教、历史、地理、文学、法律、美术、地质、矿物、医药、娱乐等,对当时的学者深入研究亚洲帮助很大,“亚洲书库”也由此而得名。 

    莫理循并没有垄断这些精神财富,他十分欢迎中国的知识分子到“亚洲书库”来阅读,也接纳欧美学者来此从事东方研究。一些外国来访者受益匪浅,归国后在媒体上大力推介该书库,使莫理循及其“亚洲书库”名扬海外。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东京,亚洲,北京,书库东京 亚洲 北京 书库
下一篇:陈圆圆:一个让李自成命运逆转的女人(1)||上一篇:古人防范疾疫方法:隔离、选派良医、免费发汤药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