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中国历史上的起义口号及其煽动性评估(3)

编辑:秋痕 来源:21cn
 
 6,王薄:无向辽东浪死歌,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绵背裆。长矟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评估:隋朝末年,炀帝剥削残酷,大兴土木,巡幸游乐,徭役、兵役甚为繁重,民不聊生,终于激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大业七年(611),炀帝为征高丽做准备,征发全国兵、民数百万,“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尤其是山东、河北地区遭到的破坏更为严重,加上水旱灾荒,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首先在这里拉开。这个口号用诗的形式告诉民众——已经没有活路了!

    口号类型:激励型;

    煽动指数:8;

    进步指数:6。

    7,李密: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评估:这是李密讨伐隋炀帝的檄文,因为李密也是社会上层,不可能象农民一样提出深层次的建议,而是从统治阶级的道德标准上攻击。不过文笔是好,留下了一个成语:罄竹难书。

    口号类型:声讨型;

    煽动指数:8;

    进步指数:6。

    8,黄巢:天补均平

    评估:黄巢“均平”的提出,在农民起义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口号类型:政策型;

    煽动指数:9;

    进步指数:8。

关键字: 内容标签:煽动性,起义,中国历史上,口号,评估煽动性 起义 中国历史上 口号 评估
下一篇:古人防范疾疫方法:隔离、选派良医、免费发汤药||上一篇:中国历史上的起义口号及其煽动性评估(1)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