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民国"侠女"施剑翘刺杀孙传芳始末(1)

编辑:秋痕 来源:北京日报
 
1935年11月13日清晨,一场秋末冬初的寒雨笼罩着天津,满城萧索。
午后,在天津做寓公的孙传芳,像往常一样匆匆走进天津居士林的佛堂,坐在他固定的那个位置上,开始诵经。三声枪响,这个昔日大军阀倒在了血泊之中。
开枪的人,是一个不满30岁、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她叫施剑翘,原名施谷兰,“剑翘”二字是她立志为父报仇而自己改的名字。
王家卫拍摄的《一代宗师》中宫二的角色原型,也正是这位传奇之人。只是她十年的复仇之路其实并没有那么多浪漫的桥段,更多的是愤怒、失望、泪水和坚决。
这里讲述的,不是一个传奇,而是在亲人们眼中和她自己的叙述里、在剔除了所有艺术加工成分之后的真实的施剑翘,以及发生在她身上的一段往事。
杀父之仇
1925年深秋的一个夜晚,古老的济南城在月光中沉睡了。山东省军务帮办施从滨府中,忽然响起一阵慌乱的嘈杂声。不满20岁的施家大小姐施谷兰被吵醒了。
传令兵气喘吁吁地向老管家急报:“施军门被孙传芳俘虏了。”
当时的施谷兰,还没有改用“剑翘”这个带有英武之气的名字。人如其名,她还只是一个读过几年私塾、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待字闺中的姑娘,对父亲施从滨的军政大事一向不怎么过问。但是得知父亲情况危急,作为施家的长女,父亲的掌上明珠,施谷兰心急如焚,彻夜未眠。
“施从滨本人经历十分复杂,也是久经沙场之人。”沈渝丽向记者介绍了施家的历史
沈渝丽是施谷兰的干女儿,称施谷兰为大姑。沈渝丽的父亲沈人燕与施谷兰交情很深,沈人燕是抗日战争中中国空军的飞行员,1945年飞机失事殉职后,沈渝丽被祖母托付给施谷兰姐妹,沈、施两家一直关系紧密。
施从滨是安徽桐城人,从保定将官学堂毕业后,一直在山东任职。出事那年,正值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时期,施从滨任山东省军务帮办兼第一军军长。
奉系势力进入山东后,山东督办张宗昌对施从滨非常器重,虽然施从滨多次以年纪大为理由“请辞”,要求解甲归田、安度晚年,却始终没有得到张宗昌的应允。
1925年,当他再一次递上辞呈的时候,张宗昌终于同意了,许诺赶走孙传芳,他就保荐施从滨当安徽督办,衣锦还乡。
就是这最后的一仗,断送了施从滨的性命,也让昔日锦衣玉食的施谷兰一下子从天堂被打入地狱,一生从此被改写。
施谷兰在1963年曾手写了一份《施谷兰手刃复仇经过》,这份手稿从未被公开刊发。施谷兰的孙女施朝给记者展示了这份珍贵的手稿,其中,施谷兰详细回顾了父亲被孙传芳俘虏以及虐杀的经过。
“自称五省‘联帅’的孙传芳,阴谋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领兵北上,先父奉命拒之于徐州以北地区。孙传芳连发三个电报要先父同他合作,倒戈内应,先父为人刚直,鄙孙北上作乱,妄动干戈,反予以迎头痛击,只因孤军深入,后援不继,在固镇附近被孙部包围俘虏,押往蚌埠。”
施谷兰的儿子施羽尧曾对外祖父被俘的细节有更具体的阐述:“施从滨在被包围后曾经乘铁甲车撤退,但是孙传芳命人拆掉了铁轨,导致铁甲车翻覆,倒在地里,外祖父和他的随从全部被俘。”
按照惯例,战争中对已经失去战斗能力的俘虏应该保障其生命安全,但是,孙传芳显然没有按照常理出牌。
虽然周围有很多人为施从滨求情,但是孙传芳还是在很短的时间里下令将施枭首暴尸示众。
戎马一生的施从滨最终在蚌埠被杀,头颅被悬挂在蚌埠火车站前,为了增加对他的羞辱,孙传芳还命人在白布上用红字写着“新任安徽督办施从滨之头”。
在被暴尸了三天三夜之后,当地的红十字会以有碍卫生为由,草草收殓了施从滨的尸首,孙传芳听说了,还大发雷霆了一番。施谷兰得知她父亲被杀的确切消息已经是许多天以后的事了。
“1925年冬天,三叔以同乡的名义将先父尸体运回原籍安徽桐城,又来到天津看望寡嫂孤侄,我才知道先父确实是被孙传芳杀了。”
“苍苍蒸民谁无父母”,虽然当时的施谷兰不到20岁,但是“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这个道理,她是懂得的。
战争年月,一个军人战死不足为奇,但是对于他的家人来说,却是灭顶之灾。
最让施家上下不能原谅的,是孙传芳对施从滨的虐杀和暴尸。
施谷兰从小就是施从滨最疼爱的女儿,也是家里的老大,她心中的愤怒和仇恨自然也最深。
得知父亲死讯的那夜,施谷兰写了一首诗,句句泪水,字字仇恨——
战地惊鸿传噩耗,闺门疑假复疑真;
背娘偷问归来使,叔叔潜移劫后身;
被俘牺牲无公理,暴尸枭首灭人情;
痛心谁识儿心苦,誓报父仇不顾身。
那个深夜里,熊熊的复仇之火在施谷兰的心中被点燃了,一烧就是十年。
对爱情的向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都在一刹那间从她的心里被抽离了,她的世界里,从此只剩下复仇二字。


关键字: 内容标签:侠女,始末,刺杀,民国,施剑,孙传芳侠女 始末 刺杀 民国 施剑 孙传芳
下一篇:毛泽东访苏两次待遇不同 送苏礼品是蜜橘与大葱||上一篇:岳飞之死的另类解释:非死于秦桧之手是高宗杀害(2)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