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清朝"第一家庭"的子弟们也要去"子弟学校"念书(2)

编辑:秋痕 来源:光明网
 
名师出高徒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首先要有优良的师资。上书房由“总师傅”统管,通常由满汉大学士出任。总师傅并不总来,下面专门授课的老师则日日当值。汉文师傅选翰林官文学、品行兼优者数人;满洲师傅遴选八旗武官中弓马、满语娴熟者数人;蒙古师傅选蒙古进士出身、蒙语娴熟者数人。
三类师傅中,汉文师傅地位最高。作为教师,品行最为重要,能入选翰林的,文学水平必定国内一流,再从中挑选师傅,更是非名臣硕儒不选。如桐城张廷玉,雍正时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奉旨纂修明史,为雍正朝上书房皇子师傅。嘉庆帝永琰的老师朱珪,北京大兴人,乾隆十二年以17岁就考中举人,次年中进士,一时间名震京师。
雍正皇帝为张廷玉新居亲笔书写的照壁“调梅良弼”,“调梅”即是宰相之意
在如此严格和优良的条件下,清代皇子中人才辈出,除了个个能文能武外还出了许多科学家、文学家、书法家。康熙第三子胤祉不仅射箭与皇父不分上下,康熙还亲授其“几何原理”,让他领导编成了《律例渊源》,并组织编纂了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废太子胤礽五周岁时就在跟随康熙景山习武中“连发五矢,射中一鹿四兔”,八岁即能左右射。乾隆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幼工书”,成为清中期书法四大家之一,“名重一时,士大夫得片纸只字,重若珍宝。”
皇家“家教”不好当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总的来说,皇帝、皇子对师傅还是非常尊重的。雍正皇帝规定皇子们对总师傅张廷玉、鄂尔泰要行拜见礼、作揖,张、鄂二人可以“立受之”。乾隆帝时福建漳浦人蔡新“入直上书房”,任总师傅三十余年,“诸皇子皆敬惮之”。
然而在那个时代,皇子和师傅两方之间本就不平等。皇帝是真龙天子,上书房里的学生那都是“龙子龙孙”,是高高在上的,学生们送给师傅文房四宝之类的礼物,都叫“赐”。师傅们才学品行固然得到认可,但皇家真正能给他们多少尊重,就很难说了。
首先,教满族“国语骑射”的老师的待遇并不及汉文老师,因为在八旗制度下,满蒙师傅虽为老师,但实际上都是皇帝的“奴才”。礼仪上,见到皇子要长跪请安,称奴才,不能像汉文老师那样称师傅。
而且师傅们永远也不可能比皇帝更高明。尤其是博学多才的学生家长——康熙帝,本身超强的优越感,使他更看不起孩子们的老师。
康熙二十六年(1687)六月,康熙亲自为太子选定了师傅,詹事府詹事汤斌、詹事府少詹事耿介、吏部尚书达哈塔,三位皆是当时饱学之士,而第一天上课,就遭到了康熙的羞辱。康熙当着太子的面询问汤斌、耿介书经中的典故,让他们背诗,一直考到两人背不出,在太子面前颜面扫地。
有了父亲这个表率,太子胤礽也不把师傅们放在眼里。上课时师傅们需要给他行跪拜礼,授课时也没有座位。十几个小时,老师傅“侧立一旁”,疲惫可想而知。据《康熙起居注》记载,师傅们“常常昏倦,几至颠仆”,“不能支持,斜立昏盹而已”。开学第三天,耿介就昏倒在了书房。康熙皇帝反而嗔怪他们不主动要求座位,可怜三位师傅只好咬碎了牙往肚子里咽,连称是自己才疏学浅、不当重任,应当自行侍立。不几日后,就都先后病倒了。
最悲惨的师傅——徐元梦
伴君如伴虎,师傅的任何一个错误和理由,都有可能引来皇帝和皇子的笞责,甚至是革职抄家的危险。
最悲惨的莫过于徐元梦了。
徐元梦(1655年—1741年),字善长,满洲正白旗人,康熙十二年进士。康熙二十六年,皇帝在西苑瀛台教皇子们射箭,徐元梦作为老师,随同前往。他虽然是旗人,但是自幼读书,不能挽弓射箭,受到了康熙的责骂,徐元梦为自己辩解了几句,康熙大怒,“命扑之,创,遂籍其家,戍其父母。”(《清史稿》)仅仅辩解几句,便被当着学生的面痛打,还要抄家,发配父母到黑龙江去。可怜的徐元梦嚎啕大哭,乞求皇帝开恩。终于康熙发泄完了,想到徐元梦一直勤勤恳恳,抄家才抄出不到500两而已,动了恻隐之心,赦免其父母,令他官复原职,继续教书。
甚至是皇子们课业不精,受罚的都是徐元梦。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在南巡途中检查随行三位小皇子的课业,发现背书并不流利,遂在留京皇子们发来的折子上朱批,将徐元梦革职,下令将他当着全体阿哥的面仗笞三十大板。于是在紫禁城的懋勤殿前,在胤祉等皇子的监督之下,年过半百的徐元梦被掀翻在地,侍卫们左右开弓,直打得老头子鲜血淋漓、皮开肉绽。


关键字: 内容标签:要去,清朝,子弟,念书,子弟学校,家庭要去 清朝 子弟 念书 子弟学校 家庭
下一篇:盛世只是个大泡沫? 透过乾隆王朝看古代盛世(1)||上一篇:丰子恺的慢生活:对航船这一交通工具情有独钟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