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个不靠谱·各类制度
制度的方面形形色色,清宫戏里的错误也一样是形形色色,具体挑几个点来谈。
各类制度不靠谱的三个细节
细节一·清宫选秀
清代选秀女分为两种,一种是八旗正身旗人选秀女,最终选定之后就给予名分,成为后宫的主位。另外一种是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包衣旗人进行选秀女,选中的人则入宫成为宫女,到达一定的年龄,即可放出宫廷,自行婚配,当然也有个别得到皇帝的宠幸成为后宫主位的情况。不过无论是哪种选秀,其选秀时要求秀女不下跪、不请安、基本不讲话、不做过度装饰,官员或太监唱名则过,不多作停留。故而如《甄嬛传》一开头里的那些秀女们选秀时“毛遂自荐”的表演就都是不符合历史实情的。
细节二·八旗制度
清宫戏里八旗制度的错误点很多,因为很多人对于八旗制度本身就缺乏理解。小错误的例子,如《甄嬛传》里把“满洲八旗”称呼为“满军旗”,又把“蒙古八旗”称呼为“蒙军旗”(注1)。大错误的例子,如《雍正王朝》里,说到雍正年间有“八大铁帽子王率领八旗进京逼宫”。而事实上,从清代入关以来,清代的宗室亲王就都住在北京,八旗也分成关外和京旗两部分分别驻扎。何况到了雍正时期,宗室王公早就没有了统领各旗的权力,又怎么来的带兵入关一说呢?
细节三·后宫与财政
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原因,清宫戏里经常出现后宫嫔妃们管理皇帝内帑的情况,在清宫戏《甄嬛传》中,后宫甚至要计算宫廷中绿豆汤如何节俭。抛开其他朝代不说,单以清代来讲,皇室的各种事务,包括内帑的各项问题,都由“总管内务府衙门”(俗称内务府)来处理,和后宫基本无关。
第五个不靠谱·旗人姓名
由于清代的世家贵族有相当一部分均为满洲人,在满洲风俗之下,他们有着特殊的姓名使用习惯,而清宫戏对于旗俗本身缺乏体现,所以在旗人姓名习惯上的使用一般都有错误。
旗人姓名不靠谱的两个细节
细节一·称名不举姓
很多老北京人都知道,旗人有个习惯叫“称名不举姓”,或者叫“以名代姓”。如和珅,和珅是他的名字,钮祜禄是他的哈拉(注2),英额是他的穆坤(注3)。清代人称呼之为“和珅”或“和致斋”,有时则尊称为“和相”“和中堂”,而没有人称呼他为“钮大人”或者“钮祜禄·和珅”。这就是清代旗人使用姓名的方式。最新的清宫戏《山河恋·美人无泪》的第二集里,出现了清太祖的牌位,上面直书“天命汉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之灵位”。这里我们不追究入关前是否有汉文牌位,也不追究“天命汗”怎么成了“天命汉”,单说这姓名连用,就是清代不可能出现的情况。
细节二·旗人女子名字
清代旗人女性的名字,在入关之后的记录就基本很少了。就算是清代宫廷选秀女的时候,秀女绿头签上也都是只写年岁,姓氏,父、祖、祖父三代职官名讳,偶尔还会写上秀女的小名。根据朱家溍依照档案来看,孝定景皇后——即隆裕太后在选秀的时候,其秀女绿头签上的小名是“喜子”(注4)。而清初旗人女性的名字有少数记录,如苏适、德音哲、穆克金、威妮、赛古希、伍喇姐、艾因姐、雅姐、芳姑、福哲、爱妮、玛迈、钮钮克、那兰珠、苏白琳等等,和男子一样,她们的名字都不系姓氏,故而不会有《步步惊心》里面“我叫马尔泰·若曦”之类的习惯出现。
格格不入
甩手绢者为典型清宫戏人物,其他则按照清代习惯,可见二者差距之大。
甩手绢
模拟清宫戏里的女性穿越到康雍时期的情况。其不仅装束从晚清、民国穿越到了清初期,旗头的装饰,里面的裤子,甩其手绢,都不符合清代的习惯。
关键字: 内容标签:清宫,妃嫔,误导,称为,别被大热清宫 妃嫔 误导 称为 别被大热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制度的方面形形色色,清宫戏里的错误也一样是形形色色,具体挑几个点来谈。
各类制度不靠谱的三个细节
细节一·清宫选秀
清代选秀女分为两种,一种是八旗正身旗人选秀女,最终选定之后就给予名分,成为后宫的主位。另外一种是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包衣旗人进行选秀女,选中的人则入宫成为宫女,到达一定的年龄,即可放出宫廷,自行婚配,当然也有个别得到皇帝的宠幸成为后宫主位的情况。不过无论是哪种选秀,其选秀时要求秀女不下跪、不请安、基本不讲话、不做过度装饰,官员或太监唱名则过,不多作停留。故而如《甄嬛传》一开头里的那些秀女们选秀时“毛遂自荐”的表演就都是不符合历史实情的。
细节二·八旗制度
清宫戏里八旗制度的错误点很多,因为很多人对于八旗制度本身就缺乏理解。小错误的例子,如《甄嬛传》里把“满洲八旗”称呼为“满军旗”,又把“蒙古八旗”称呼为“蒙军旗”(注1)。大错误的例子,如《雍正王朝》里,说到雍正年间有“八大铁帽子王率领八旗进京逼宫”。而事实上,从清代入关以来,清代的宗室亲王就都住在北京,八旗也分成关外和京旗两部分分别驻扎。何况到了雍正时期,宗室王公早就没有了统领各旗的权力,又怎么来的带兵入关一说呢?
细节三·后宫与财政
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原因,清宫戏里经常出现后宫嫔妃们管理皇帝内帑的情况,在清宫戏《甄嬛传》中,后宫甚至要计算宫廷中绿豆汤如何节俭。抛开其他朝代不说,单以清代来讲,皇室的各种事务,包括内帑的各项问题,都由“总管内务府衙门”(俗称内务府)来处理,和后宫基本无关。
第五个不靠谱·旗人姓名
由于清代的世家贵族有相当一部分均为满洲人,在满洲风俗之下,他们有着特殊的姓名使用习惯,而清宫戏对于旗俗本身缺乏体现,所以在旗人姓名习惯上的使用一般都有错误。
旗人姓名不靠谱的两个细节
细节一·称名不举姓
很多老北京人都知道,旗人有个习惯叫“称名不举姓”,或者叫“以名代姓”。如和珅,和珅是他的名字,钮祜禄是他的哈拉(注2),英额是他的穆坤(注3)。清代人称呼之为“和珅”或“和致斋”,有时则尊称为“和相”“和中堂”,而没有人称呼他为“钮大人”或者“钮祜禄·和珅”。这就是清代旗人使用姓名的方式。最新的清宫戏《山河恋·美人无泪》的第二集里,出现了清太祖的牌位,上面直书“天命汉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之灵位”。这里我们不追究入关前是否有汉文牌位,也不追究“天命汗”怎么成了“天命汉”,单说这姓名连用,就是清代不可能出现的情况。
细节二·旗人女子名字
清代旗人女性的名字,在入关之后的记录就基本很少了。就算是清代宫廷选秀女的时候,秀女绿头签上也都是只写年岁,姓氏,父、祖、祖父三代职官名讳,偶尔还会写上秀女的小名。根据朱家溍依照档案来看,孝定景皇后——即隆裕太后在选秀的时候,其秀女绿头签上的小名是“喜子”(注4)。而清初旗人女性的名字有少数记录,如苏适、德音哲、穆克金、威妮、赛古希、伍喇姐、艾因姐、雅姐、芳姑、福哲、爱妮、玛迈、钮钮克、那兰珠、苏白琳等等,和男子一样,她们的名字都不系姓氏,故而不会有《步步惊心》里面“我叫马尔泰·若曦”之类的习惯出现。
格格不入
甩手绢者为典型清宫戏人物,其他则按照清代习惯,可见二者差距之大。
甩手绢
模拟清宫戏里的女性穿越到康雍时期的情况。其不仅装束从晚清、民国穿越到了清初期,旗头的装饰,里面的裤子,甩其手绢,都不符合清代的习惯。
关键字: 内容标签:清宫,妃嫔,误导,称为,别被大热清宫 妃嫔 误导 称为 别被大热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