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符与《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成书于何地?
在目前的史学界,关于《孙子兵法》 成书于何处,是另一个争议较多的问题。
如果按照司马迁编纂的《史记》来看,孙武当年觐见吴王阖闾时,《孙子兵法》早已成书,因此才会有了《史记》 中这样的记载:“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也就是说,孙武在第一次面见阖闾之前,已经将自己的兵法交给了阖闾,而阖闾对于其兵法也比较看重。按照这个说法或许我们可以推论出来,当年孙武在齐国时,已经将兵法写成,《孙子兵法》理应是成书于齐国。
不过最近几年,不少学者对《孙子兵法》 研究后发现,兵法中含有一些吴文化要素,因此有人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即《孙子兵法》是成书于吴国。
滨州学院孙子研究院副院长、博士赵海军对于这个观点也比较认同,在他看来,《孙子兵法》中的吴国文化元素实在不少:“比如说吴越相仇(即吴国与越国世代的仇恨),在《孙子兵法》中就有详细的记载; 再比如说兵法中还提到了诸刿之勇(诸刿即指专诸曹刿)。”更为重要的是,曹操也曾对《孙子兵法》进行过诠释:“(孙武)为吴王著兵法十三篇”。而这些记载,也让许多学者颇为迷惑,孙武到底是在哪里写成的兵法?
对此,不少与会者都纷纷发言,说了自己的看法。仝晰纲这样对记者说:“因为我们缺乏足够的证据和史料,如果让我们大胆一点的进行假设,我认为《孙子兵法》很可能是这样的,孙武在齐国的时候,这部兵法已经大体成型了,并且有了成熟的思想理念,而在吴国,包括后来孙武与伍子胥带兵破楚这些经历,让孙武有了更多的经验,因此他会不断的对兵法进行修改调整,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孙子兵法》。”事实上,先秦时期的齐国与鲁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军事理论家和兵学著作,这些作品即使到了后世依然有所流传。而导致出现如此多的军事理论家和兵学著作的原因,则来自于齐文化的熏陶。“其实孙武出生于军人世家,他的父辈、祖辈乃至先祖一代,都是颇有名望的军人,家庭的熏陶,加上齐国对于学术思想兼容包并,使得孙武的军事思想能够成型,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孙子兵法》应该是成书于齐国,正如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膑兵法·问垒篇》所云:‘孙子之道,明之吴越,言之于齐’。”滨州学院院长、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纪洪波表示。
归宿至今成疑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任命伍子胥为帅,带兵讨伐楚国,而作为与伍子胥关系不错的孙武,自然也随军前行。最终吴国的军队五战五胜,一举攻破了楚国的都城。打下楚国的伍子胥随后干了一件在当地颇不讨好的事儿——掘坟鞭尸。他找到了楚平王的坟墓,对其尸体鞭笞三百,以报父兄之仇。
在吴国人看来,伍子胥毫无疑问是一个忠臣,而在楚国人看来,伍子胥的举动却颇不得民心,于是,失去了民心的伍子胥不得不撤出楚国。
有趣的是,在这次伐楚得胜后,孙武就像是失踪了一样——有史学家考证,自公元前505年之后,各类史籍中对于孙武再无任何记载,孙武就这样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事实上,即使是现有的史料中,对于孙武的记载也并不太多,连素以治史严谨著称的司马迁在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时,对于孙武协助伍子胥伐楚的事情记载也不算多,仅仅只是记载了他在王宫中以吴王爱妾们为兵小试牛刀的细节,而对于之后孙武与伍子胥破楚的事情,却仅仅只用了“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三十余字来描述。“其实这样很正常,因为在当时看来,孙武的名气远没有伍子胥大。”仝晰纲这样对记者说:“在当时,伍子胥不管是名气还是实力,都要远超于孙武。”
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孙武消失的是如此彻底,正史野史中对孙武后来的记载几乎没有,有的只是民间的传说:“有传说他退隐了,也有传说他受到伍子胥的牵连被杀害了。”仝晰纲这样认为:“各种可能性都有,可能是看不惯伍子胥公报私仇,可能是恋家回到齐地开馆授课教授兵学;也不排除他被杀了,毕竟他是伍子胥引荐给阖闾的,伍子胥后来在政治斗争中失势,也可能会连累到孙武本人,导致其被杀。目前看来,除非是考古有新证据出土,不然的话,很难论证孙武到底去了什么地方。”
正因为如此,对于孙武的归宿,史学界众说纷纭,而他是否回齐地终老,也成了座谈会上专家们的关注焦点,有的说他“脱然高引”,卒于吴地,有的说他回归故里,传授兵法。对此谢祥皓表示:“其实我们做这个东西的目的,是对历史负责,而不只是对山东负责,这一点我跟不少专家都有共识,不能说因为孙武是山东人,他就一定归隐山东了。我们还需要考证。”
关键字: 内容标签:孔子,身世,称其,专家,孙武孔子 身世 称其 专家 孙武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