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常德的刘禹锡印记:当地人用口语创作格律诗(3)

编辑:秋痕 来源:潇湘晨报
 
从阴山而来的马因不服水土而死,葬马处,今惟有沅江悠悠 
  招屈亭边有老码头,在沅江大桥修成以前,它还是两岸轮渡的地方。刘禹锡研究会的毛欣法已70多岁,但自觉身体还硬朗,夏季时会从这里游过对岸,在水里还能看到码头上的石刻。
  贬来朗州时,刘禹锡还带着他的坐骑。这匹马,不是从市场上随意买来,而是他专门跑到今内蒙古阴山脚下的牧场挑选来的,虽然不高大,但温顺、聪明。他在朝中当官时就骑这匹马上下朝,同僚们都是三四匹马轮换,他却只骑这一匹。
  这匹马也陪伴着他跋山涉水来到朗州,但却因不服水土而死,伤心的诗人将它葬在城东一口泉边,并写了《伤我马词》,同时又借马自悼,说马是因为南方的山岭沼泽不适合奔腾而“莫得申其所长”,“不得其所而死”。
  这里是城东,一口泉,已不知何处,惟有沅江悠悠。
  妻子病逝于此,孤独的诗人,为所有伉俪祝福
  2012年12月19日,匆匆赶来常德司马楼。楼在柳叶湖边,仿唐样式,以刘禹锡的“朗州司马”而名,三层阁楼,屋面采用褐青色琉璃瓦。湖面辽阔,寒冷的下午,少见人影。
  这是刘禹锡的送别之地。楼前有刘禹锡的铜像,铜像一侧是两只白鹤,一只低头沉思,一只展翅欲飞。
  白鹤的形象源于刘禹锡的那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那被认为是意境脱俗,最能体现他“诗豪”风格的诗。
  然而,这种“诗豪”之风只是少数,他更多的还是“孤臣本危涕,乔木在天涯”之叹。
  在朗州,他无时无刻不在向往着回去。来此的第二年,顺宗大赦天下,刘禹锡以为自己至少可以转到家乡的洛阳一带,就致书给同情他的宰相杜佑,称自己家里还有“籍田可耕”,老屋也没有毁掉,希望能够回老家居住,也可以拜一拜先人的坟墓。但宪宗皇帝对他们这批人怀恨极深,下诏“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到809年,“八司马”中的程异被召回,刘禹锡感觉似乎又有了曙光,他一面跟程异说“一朝复得幸,应知失意人”,提醒他不要忘了一同被贬的老朋友;一面上书时任宰相武元衡,请求宽恕,无奈武元衡虽在个人情感上同情刘禹锡,但政治观点却与他相左,只寄给他衣物进行慰问,不愿他重回京城。
  一再谋求转机的刘禹锡却一再受挫,精神苦闷,过着“岁更周流,时极惨舒”的生活。其间,他的夫人曾提示他找宦官头子薛盈珍走走关系,被刘禹锡严词拒绝。他没有想到,妻子却最终病死朗州。
  司马楼前1200平方米的亲水平台,有新人在拍婚纱照,天气寒冷,衣着单薄的新人不时地哆嗦。
  妻子亡故后,刘禹锡写下《伤往赋》,他孤苦无依,独自行走,走到哪里都是痛苦,在田野里看到种田的农民有妻子送饭,在道路上碰见小商贩夫妇一同扛着东西,甚至“两两相比”的昆虫也让他伤感。回到家里,孩子尚小,没有母亲照料;走进卧室,抚过妻子用过的梳妆台、镜子等,又“痛人亡兮物改其容”。
  因为他的拒绝而使妻子呆在朗州并逝于此,他怀有深深的歉疚,因此,他希望,看见这篇文章的人都要“增伉俪之重”。
  孤独的诗人,为所有伉俪祝福。
  已不见,那一曲《竹枝词》
  没有见到想象中的《竹枝词》歌舞。
  一千二百多年前,正处于苦闷中的刘禹锡在郊外看见青年们“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那是一种带着山野气息的民歌,唱的人扬起衣袖起舞,虽然唱词杂乱,但音乐跌宕婉转,十分动听,谁能唱得多,就是胜者。
  刘禹锡嫌歌词鄙陋,又想到屈原以楚地风俗作《九歌》,就学着作《竹枝词》,改编它的曲调和歌词,“教里中儿歌之”。一时间,朗州地方的溪边、山洞等地所唱的夷歌俚曲,“率多禹锡之辞也”。它还传播到洛阳、长安等地,《竹枝词》也成为唐教坊曲名。
  常德刘禹锡研究会的毛欣法说,刘禹锡将《竹枝词》完成了从本地民歌到文人诗歌的转化,这个痕迹就是,今天常德的古典诗词创作者们仍然在模仿刘禹锡的方法,用口语创作格律诗。毛欣法也有他的《竹枝词》,它们与民歌的区别是,它们有格律,而民歌是不合格律的。
  当年的刘禹锡该是仔细地聆听这山野中的民歌,观察了那歌唱的青年男女的神态。“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那是一个少女,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
  一千二百多年后,已不见,那一曲《竹枝词》。消失的,不仅仅是歌舞。

关键字: 内容标签:常德,当地人,印记,口语,创作,刘禹锡,格律诗常德 当地人 印记 口语 创作 刘禹锡 格律诗
下一篇:狄仁杰辅佐武则天受亲戚冷待 遭姨妈当面讽刺||上一篇:常德的刘禹锡印记:当地人用口语创作格律诗(4)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