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常德的刘禹锡印记:当地人用口语创作格律诗(2)

编辑:秋痕 来源:潇湘晨报
 

常德市柳叶湖司马楼刘禹锡铜像
没有良医可求,他不得不“看方理病源”,给自己和家人治病

湖南文理学院教授刘梦初形容刚到常德的刘禹锡,“从车水马龙、繁花似锦的京都,贬到不毛之地,住在低矮草房里,无论生理还是心理,他都无法适应”。同时,这里少数民族杂处,与中原官话多不相通,“南音谁复听”,刘禹锡“岁中三百日,常恐风雨多”。

从小体弱多病的刘禹锡,到朗州后,潮湿与瘴疠经常使他肢体疼痛,眼病严重,“看朱成碧”,而且使他落下终身的病根,视力下降很快,到晚年不得不“废书惜眼力”,靠减少看书甚至不看书来保护视力;病疮疼痒,不绝于身,折磨得他“中年似老翁”。蛮荒之地没有良医可求,他不得不自己替自己“看方理病源”,到后来居然也“药性病多谙”,成了半个良医。

怀孕的妻子到朗州后生下一子,但婴儿生下来后就得病,“热疮发于臀腿间”,“涂以诸药,无益”,病情加重,“昼夜啼号,不乳不睡”,刘禹锡只得自己读医书,用蛋黄、头发的偏方治疗,“果如神立效”。

本是迫于无奈而学医自救的他,后来还据此编写了一本医书《传信方》,并在国内及朝鲜、日本等地流传。


关键字: 内容标签:常德,当地人,印记,口语,创作,刘禹锡,格律诗常德 当地人 印记 口语 创作 刘禹锡 格律诗
下一篇:历史上唯一的男“皇后”:靠着貌美死里逃生||上一篇:王冠亚忆爱妻严凤英之死:有一些传言不实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