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洛阳吕蒙正故里新立“北宋吕氏五相纪念碑” (1)

编辑:秋痕 来源:大河报 
 
洛阳市相公庄村吕蒙正故里新立的“北宋吕氏五相纪念碑”。除吕蒙正、吕夷简、吕公著外,吕端、吕大防也被“收编”了。
  □首席记者 于茂世 文图

  引子

  郑州二七纪念塔正南约20公里,新郑龙湖镇正南约5公里、107国道西侧约800米,有一个很不著名的小村——它就是新郑市郭店镇武岗村。

  在郑州,郑东新区双河湾(东风渠与七里河交汇处)是非常有名的;自双河湾沿七里河上溯约30公里,就到了七里河的源头。七里河的源头有一个很不著名的小村——它就是新郑市郭店镇武岗村。

  武岗,武岗,自然是一片高冈。

  不但流向东北,流经郑东新区的七里河、流经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潮河发源于以武岗为中心的那片高高的土冈,而且西南,流经新郑市城区的黄水河,也发源于以武岗为中心的那片高高的土冈。

  这片高高的土冈,西依嵩山、箕山,是七里河、黄水河、潮河等的发源之地。

  这片高高的土冈,无疑是一块风水宝地。

  这块风水宝地上,安奉着一个崛起于大宋时代的著名家族——吕氏家族的灵魂。

  吕蒙正、吕蒙正之侄吕夷简、吕夷简之子(三子)吕公著祖孙三代相继为相(国家最高行政长官),吕夷简次子吕公弼官拜枢密使(国家最高军事长官),史称“三世四人”。另外,吕夷简长子吕公绰、四子吕公孺也相继权知开封府(首都最高行政长官)。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一个庞大的“三世四人”吕氏家族墓地建筑群,经过900多年的岁月洗刷,而今剩下的,只不过是田垄里的两堆黄土而已。

  面对两个土堆,古人、今人都患过“记忆错乱”。

  “吕蒙正墓。”武岗村村民司国臣指着村前的一堆黄土,面对记者的询问,回答得很是干脆利索。

  “老人说法有误,这是吕公著的墓冢。”陪同记者采访的新郑市文物局官员胡亮解释道。

  武岗村东约2000米、郭店镇李坟村东约500米的另一堆黄土,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版《新郑县志》将其写成吕蒙正墓,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版《新郑县志》予以“勘误”,将其“归还给了”吕夷简(吕蒙正葬在洛阳金石乡奉先里)。

  吕蒙正“寒窑苦读”,状元及第,是大宋帝国的第一位状元宰相,堪称那个时代“ 丝逆袭”的典范。

  一切荣光都给了“ 丝逆袭”的吕蒙正,乃至安奉吕夷简、吕公著灵魂的坟头。

  作为“官二代”、“官三代”,吕夷简、吕公著尽管没有吕蒙正那般传奇,但是他们位至宰相,超越吕蒙正官拜“平章军国事(国家最高行政长官兼国家最高军事长官)”,在300多年的大宋历史上享此尊荣者也就三五人而已,吕夷简、吕公著父子却占了两席。

  吕公著,不但官做到了最大,而且学问做到了最高。

  称其学问最高的,不是别人,正是讨厌吕夷简、恃才傲物的欧阳修(1007年~1072年)。《宋史》云:欧阳修出使契丹,“契丹主问中国学行之士,首以公著对”。

  吕公著(1018年~1089年),宋仁宗嘉祐(1056年~1063年)年间已经修炼成了大学问家——“魁儒”;宋哲宗元祐元年,吕公著与司马光共同执掌朝政,尽废“王安石新法”,成为元祐党的领袖——“党魁”。


关键字: 内容标签:洛阳,北宋,纪念碑,故里,吕氏,新立,吕蒙正洛阳 北宋 纪念碑 故里 吕氏 新立 吕蒙正
下一篇:于赓哲教授称:狄仁杰是复兴李唐的第一功臣(3)||上一篇:于赓哲教授称:狄仁杰是复兴李唐的第一功臣(5)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