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1979年春,中央准备为马老平反的决定很快就通知给《光明日报》。十分有幸的是,报社派出的记者就是我。
采访马老我很担心马老不接待我。这时,我想起了一个人,求他先给马老去个电话,果然很快就得到了满意的答复。
我求的这个人就是曾经担任过《文汇报》发行人、《新民报晚刊》“生意经”专刊编辑的杨培新。他是国内著名的金融学家,当年马老在重庆被封锁在歌乐山上,不准他出外讲演和讲课,不准各报刊发表他的文章,想把马老困死、饿死,这时,杨培新是《商务日报》的采访部主任,是他与《新华日报》的编辑和记者根据周恩来同志的指示,暗中设法将马老的文章取出来,发表在党的这两张报纸上的。而且周副主席还指示,要给马老高稿酬,以接济他生活上的贫困。抗战胜利后,杨培新又与马老一起回到上海,又在《文汇报》和《新民报晚刊》上继续发马老的文章和他的反蒋言行。且因他与马老是同一专业,所以往来更为密切,他出版的几本书,都是马老给写的序。
1979年的一个仲夏黄昏,我与一名摄影记者来到马老家里。淡黄色的阳光从窗前葡萄架的叶隙中洒落下来,有温馨柔和的花香不时飘忽过来。马老兴致很浓,很快答应了我们的要求,让家人将他的轮椅推到窗外,让我们给他拍了一张全家的合影。当时马老已经是98岁的高龄了,下肢完全瘫痪,而且听力减退,说话也很费力,当我们告诉他最近报纸上有不少文章呼吁为他平反昭雪时,他的兴奋灶又活跃起来。这样,我们才拍摄下了马老最后一张极为难得的照片。后来,这张照片被新华社发了通稿。
那天,马老由于激动和兴奋,虽然说话很吃力还是同我们说了许多话。马老打听我是学什么的,哪个学校毕业的。当他知道我所学的专业,更是显得高兴,告诉我说:“学经济的一定要研究人口问题!过去的经济学只研究生产,不研究人口问题,吃了大亏。人口过多,拖住了机械化的后腿,也给四化建设带来很大困难,再不解决人口问题不行了。”
我告诉老人说,有的读者来信说:“听到您这位百岁老人还健在,大家心里非常高兴,大家都衷心希望马老健康长寿!在实现四个现代化中,多为我们出些好主意!还有更多的来信,要求我报多介绍马老先生的近况,多宣传马老的《新人口论》理论。”
马老听了又笑道:“当年我曾说过《光明日报》不光明,《光明日报》发动那场突然袭击实在是不光明磊落,今天你们带头呼吁为我和《新人口论》平反,把颠倒过去的理论再扳正过来,我还是很感激你们的。希望你们向广大读者,转达我的谢意。”
归去之后,我怀着像对哥白尼那样崇敬的心情,连忙地把报道文章写出。原来的标题是一大长串修辞语,而且还加了副标题,等到发排时,报社领导对我说:“对于像马老这样的人,一切形容词和修辞语都显得不够分量,马寅初三个字就足够响当当的,震撼人心了。这篇文章莫如就叫《马寅初老先生访问记》更显得亲切。”我接受了他的意见。
文章发表后,读者来信纷纷,一天一大摞,几天就是一大麻袋。我看到那些读者来信,心里很是激动,也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和启迪,特别是有位读者来信说:“错批了一个人,误增了三个亿!”一句话让我惊呆了。说得多好,多么深刻呀!
在这种互相的感召与感应下,我产生了要写一篇报告文学的想法,很快便写出了《记人口学家马寅初》,发表在《当代》上。记得这个名字,也是主编孟伟哉给定的。我还是用了一些特文学性的修辞语作标题,他也说,对于马老这样伟大品格的人,不如就真呼其名。越是朴实,越有震撼力。意见十分中肯,我自然也就采纳了。
文章发表后,立时引起强烈的反响,国内外的报刊上都有所转载。不久,我收到了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位老编辑的来信。我们素不相识,他只是看了那篇文章产生了想法,建议我为他们出版社写一部马老传记。虽然当时没有做最后决定,但我心里边却一直没有放弃这一追求,理由也很简单,马老的高大形象,一直活在我的心底里,就像埋藏得较深的一颗火种一般,不时地被微风吹起火苗,不由自主地熊熊燃烧起一片激情。于是,我便利用当记者的便利条件,出差时凡是路经马老生活过的地方,都要做一些实地考察。对我影响最深的,是1982年那一次,我利用会余时间去了马老的故乡嵊县浦口镇。在马老祖居的宅院里,我见到了马老的侄子马本讷。他不仅给我讲述了这个大宅门的风雨沧桑历史,还领我到了镇子前后许多山山水水的地方周游了一遍,让我由地及人、由史及今地做了一番详细考察。而当我到了黄泽江畔,在江湾山脚深处,在幽深邃密的青山峡谷里,见到那茂密丛生、劲节挺拔的翠竹时,便产生了决定要写好这本传记的念头。
关键字: 内容标签:光明日报,人口论,光明,围攻,曾因,马寅初光明日报 人口论 光明 围攻 曾因 马寅初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1979年春,中央准备为马老平反的决定很快就通知给《光明日报》。十分有幸的是,报社派出的记者就是我。
采访马老我很担心马老不接待我。这时,我想起了一个人,求他先给马老去个电话,果然很快就得到了满意的答复。
我求的这个人就是曾经担任过《文汇报》发行人、《新民报晚刊》“生意经”专刊编辑的杨培新。他是国内著名的金融学家,当年马老在重庆被封锁在歌乐山上,不准他出外讲演和讲课,不准各报刊发表他的文章,想把马老困死、饿死,这时,杨培新是《商务日报》的采访部主任,是他与《新华日报》的编辑和记者根据周恩来同志的指示,暗中设法将马老的文章取出来,发表在党的这两张报纸上的。而且周副主席还指示,要给马老高稿酬,以接济他生活上的贫困。抗战胜利后,杨培新又与马老一起回到上海,又在《文汇报》和《新民报晚刊》上继续发马老的文章和他的反蒋言行。且因他与马老是同一专业,所以往来更为密切,他出版的几本书,都是马老给写的序。
1979年的一个仲夏黄昏,我与一名摄影记者来到马老家里。淡黄色的阳光从窗前葡萄架的叶隙中洒落下来,有温馨柔和的花香不时飘忽过来。马老兴致很浓,很快答应了我们的要求,让家人将他的轮椅推到窗外,让我们给他拍了一张全家的合影。当时马老已经是98岁的高龄了,下肢完全瘫痪,而且听力减退,说话也很费力,当我们告诉他最近报纸上有不少文章呼吁为他平反昭雪时,他的兴奋灶又活跃起来。这样,我们才拍摄下了马老最后一张极为难得的照片。后来,这张照片被新华社发了通稿。
那天,马老由于激动和兴奋,虽然说话很吃力还是同我们说了许多话。马老打听我是学什么的,哪个学校毕业的。当他知道我所学的专业,更是显得高兴,告诉我说:“学经济的一定要研究人口问题!过去的经济学只研究生产,不研究人口问题,吃了大亏。人口过多,拖住了机械化的后腿,也给四化建设带来很大困难,再不解决人口问题不行了。”
我告诉老人说,有的读者来信说:“听到您这位百岁老人还健在,大家心里非常高兴,大家都衷心希望马老健康长寿!在实现四个现代化中,多为我们出些好主意!还有更多的来信,要求我报多介绍马老先生的近况,多宣传马老的《新人口论》理论。”
马老听了又笑道:“当年我曾说过《光明日报》不光明,《光明日报》发动那场突然袭击实在是不光明磊落,今天你们带头呼吁为我和《新人口论》平反,把颠倒过去的理论再扳正过来,我还是很感激你们的。希望你们向广大读者,转达我的谢意。”
归去之后,我怀着像对哥白尼那样崇敬的心情,连忙地把报道文章写出。原来的标题是一大长串修辞语,而且还加了副标题,等到发排时,报社领导对我说:“对于像马老这样的人,一切形容词和修辞语都显得不够分量,马寅初三个字就足够响当当的,震撼人心了。这篇文章莫如就叫《马寅初老先生访问记》更显得亲切。”我接受了他的意见。
文章发表后,读者来信纷纷,一天一大摞,几天就是一大麻袋。我看到那些读者来信,心里很是激动,也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和启迪,特别是有位读者来信说:“错批了一个人,误增了三个亿!”一句话让我惊呆了。说得多好,多么深刻呀!
在这种互相的感召与感应下,我产生了要写一篇报告文学的想法,很快便写出了《记人口学家马寅初》,发表在《当代》上。记得这个名字,也是主编孟伟哉给定的。我还是用了一些特文学性的修辞语作标题,他也说,对于马老这样伟大品格的人,不如就真呼其名。越是朴实,越有震撼力。意见十分中肯,我自然也就采纳了。
文章发表后,立时引起强烈的反响,国内外的报刊上都有所转载。不久,我收到了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位老编辑的来信。我们素不相识,他只是看了那篇文章产生了想法,建议我为他们出版社写一部马老传记。虽然当时没有做最后决定,但我心里边却一直没有放弃这一追求,理由也很简单,马老的高大形象,一直活在我的心底里,就像埋藏得较深的一颗火种一般,不时地被微风吹起火苗,不由自主地熊熊燃烧起一片激情。于是,我便利用当记者的便利条件,出差时凡是路经马老生活过的地方,都要做一些实地考察。对我影响最深的,是1982年那一次,我利用会余时间去了马老的故乡嵊县浦口镇。在马老祖居的宅院里,我见到了马老的侄子马本讷。他不仅给我讲述了这个大宅门的风雨沧桑历史,还领我到了镇子前后许多山山水水的地方周游了一遍,让我由地及人、由史及今地做了一番详细考察。而当我到了黄泽江畔,在江湾山脚深处,在幽深邃密的青山峡谷里,见到那茂密丛生、劲节挺拔的翠竹时,便产生了决定要写好这本传记的念头。
关键字: 内容标签:光明日报,人口论,光明,围攻,曾因,马寅初光明日报 人口论 光明 围攻 曾因 马寅初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推荐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