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徐悲鸿书札补白个人史感情遭阻挠曾破口大骂(2)

编辑:秋痕 来源:北京青年报 
 
民国时期的出版商,往往在全国各地设有分销机构。小的书商靠代销、赊销的方式,而大的出版商直接开设分局,例如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都在全国各地开设了专门的分局。有的甚至开到了新加坡、日本等海外。
中华书局南京分局旧址,至今仍屹立于南京市白下区杨公井,是一座具有典型民国风格的两层小楼,现在是南京市古旧书店的店面。南京是大地方,中华书局在这里设置分局,自然是众多地产开发商争夺的一项大标。关系自然就通过各种渠道,托到了中华书局总编辑舒新城那里。1932年9月7日,徐悲鸿致信舒新城:“弟之房屋,为此间新华公司建造,其经理卞君人极笃实。此次尊处宁(南京)分发行所,新华亦往投标,倘其价格在可能范围内,乞兄为力玉成其事。好在尊处派有工程司监工,无有不妥者也。宁局位置适居要冲,故各公司皆愿承造。”可见竞争很激烈,而这位卞经理辗转托了大名人徐悲鸿,自然中标是不在话下了。
徐悲鸿之所以能和舒新城关系如此密切,实是因为舒新城能与之惺惺相惜。舒新城本人也是学者、教育家,对学术、文化具备独到的眼光,所以有充分的度量善待作者。在这批信札中可以看出,徐悲鸿经常是走到哪里,就要中华书局将稿费支付到哪里,而舒新城从不拒绝。甚至徐悲鸿要求将稿费提取部分,送与岳丈、岳母,舒新城一样照办。可惜因为徐悲鸿与夫人不睦,这笔钱被老泰山不客气地退回来了,舒新城也不以为忤。这是后话不提。
《悲鸿绘集》印成,徐悲鸿就迫不及待地与舒新城讨论起营销方法来。1931年3月3日,徐悲鸿致舒新城:“《悲鸿绘集》分平装、精装两种,平装定在两元,精装者“尚须编号,自一至二十并须由作者署名,以示名贵,此类把戏欧洲习见之。其价至少四元。如散原(即陈散原)诗集大可如此做,因彼声望足以号召也。由贵局开风气,不亦可乎?”
这大概是国内签名售书营销方法的最早史料,而由中华书局“开风气”。时下遍布全国的签名售书,其手段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有肇端了。
补白个人史:
感情遭到阻挠
徐悲鸿在信中破口大骂
徐悲鸿一生情感很是波折。对于情感纠纷,有些人是避而不谈的,可徐悲鸿并不是这样,反而到处向朋友倾诉,所以书信中这方面的内容比比皆是。
徐悲鸿早年家里有一位妻子,因是包办婚姻,家里人强迫他举行了婚礼,并生了一个儿子,但不久妻子逝世,儿子也因出天花夭折。1917年,徐悲鸿与心仪他已久的蒋棠珍私奔到日本,终于结为伴侣。
徐蒋二人度过了十年左右的患难生活,渐渐有了隔阂。据中华书局藏徐悲鸿书札,1930年12月14日,徐悲鸿致信舒新城:“太太入都矣,小诗一章寄奉,请勿示人,或示人而不言所以最要。”正与蒋碧微的回忆相印证,可见此时徐悲鸿的复杂心情。蒋碧微回忆:“此后半年多的时间,都在痛苦煎熬中度过,我们两夫妇本来就没什么话可谈,如今更是分外的疏远。”1931年暑假,徐悲鸿突然在宴会上离家出走,乘火车前往上海。谢寿康赴上海寻找,徐悲鸿坚不回南京,最终答应到庐山牯岭陈散原处盘桓。经谢寿康斡旋,蒋碧微也携子来牯岭与徐相会。
在与蒋碧微感情逐渐冷淡的同时,徐悲鸿认识了学生孙多慈,并与之感情日渐深厚。自1931年开始,徐悲鸿希望孙多慈早日成名,即推荐孙多慈在中华书局印制画作。1935年4月8日,徐悲鸿嘱孙多慈携画稿赴中华书局,请舒新城为孙集作序,并致信舒新城称:“前承兄为慈刊集,感荷无量,知真赏不必自我,而公道犹在人间,……兹嘱其携稿奉教,乞予指示一切,彼毫无经验,惟祈足下代办安善。”
五日后,又致信详细安排孙多慈出版画集事宜,为早出书以满足孙多慈的迫切心情,语气极为恳切急迫,称孙多慈“孩子心理,欲早观厥成,……特请弟转恳早日付印,愈速愈妙,想吾兄好人做到底,既徇慈情,又看弟面,三日出书,五日发行,尊意如何?……此举乃大慈大悲之新城池中有白莲花,其光芒应被全世界。”此后6月20日、6月26日、7月8日屡屡催印,甚至要求“他日慈集出版时,各分馆内须广为宣传”。
1935年7月13日,徐悲鸿为孙多慈办理赴比利时出国留学事宜,致信舒新城,要求“请速将慈集两册送至亚尔倍路中法工专褚民谊(中比庚款管理委员会负责人,孙多慈赴比利时留学,需要获得此委员会的资助)先生收。拜祷。此事若不成,弟精神将生重大变化,可叹可叹。”
但在这个时候,徐悲鸿的夫人蒋碧薇也采取了报复行动。她找到褚民谊,把徐悲鸿和孙多慈的事讲了一遍,褚民谊当即告诉他:“这件事(留学的事)没有希望。”孙多慈也因失望回到了老家安庆。于是我们从1935年8月8日的信中,可以看出徐的失望:“弟在月前竭全力为彼谋中比庚款,结果为内子暗中破坏,愤恨无极,而慈之命运益蹇,愿足下主张公道,提拔此才,此时彼困守安庆,心戚戚也。”但舒新城也无能为力了。


关键字: 内容标签:徐悲鸿,书札,补白,破口大骂,阻挠,感情徐悲鸿 书札 补白 破口大骂 阻挠 感情
下一篇:浙江龙泉晚清民国司法档案出版 记录近代法律变革||上一篇:剑桥大学徐志摩诗碑来历:受一棵柳树的启发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