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摄影术如何传入中国宫廷(2)

编辑:秋痕 来源:中国文化报
 
 光绪十四年(1888年),珍妃进宫,也把她喜爱的摄影术带进了宫廷。她个性活泼,初期颇得慈禧欢心,后因清政府开支紧张,宫廷不得不压缩用度,珍妃便私通家人卖官鬻爵从中牟利,甚至连上海道台这样重要的职位也敢私相授受。此事败露后,慈禧盛怒,将珍妃打入冷宫,她所拍摄的照片也被慈禧尽数毁弃,至今仅存一张。

     1892年,留日学生任景丰在大栅栏开办了“丰泰照相馆”,这是北京最早的照相馆,虽晚于上海,但主要业务面向国人,因此影响颇大。

    慈禧“御用”摄影师

    经庚子事变惊吓,慈禧加强了与西方列强之间的交流,在法国出生的德龄公主得到重用。德龄姿容秀美,熟悉西方外交礼仪,会多国语言,又是皇族,而且还从国外带来了许多洋玩意儿,使慈禧对“新生活”产生了兴趣。

     1903年,在德龄的推荐下,她的哥哥裕勋龄成为慈禧第一位“御用”摄影师。裕勋龄曾在法国学习过摄影,他拍的照片比珍妃专业多了,更富层次感,加上裕勋龄相貌堂堂,深得慈禧的欢心,摄影术终于被统治者所认可,从“妖术”变成了科学,裕勋龄也因为慈禧太后拍摄照片而名声大噪。

    勋龄的妹妹容龄曾回忆说:“有一次,慈禧问我们姊妹俩会不会照相,她想在画像之前先照几张相,从外边找人来照相不很方便。我母亲说:‘她们两人不会照相,奴才勋龄会照相。’慈禧说:‘那很好,明天就让他进来给我照相,照出相来好让柯姑娘照着画。’”勋龄曾自述:“光绪年间,勋龄及两妹追随先母,同侍宫闱,凡慈禧太后之御照,莫不由仆一人所摄。”

    摄影让皇家面孔进入民间

    慈禧太后对每次拍照都异常重视,在照相前要亲翻历书,选定良辰吉日。当时的摄影术主要还是采用玻璃材料的底片或干片,成像程序复杂,全部照相材料均须进口,成本昂贵。在1903年至1906年之间,慈禧共拍了30多张装饰、体态各异的照片,放大冲印成数百张,个别得意之照还放大成76.2厘米的巨照,并让如意馆画师把照片着色,托裱于硬纸板上,以供悬挂和赏赐之用。目前,除了北京故宫外,流落于民间的慈禧原照已是风毛麟角,因此收藏价值很高。1990年,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曾用1.3万英镑从拍卖行购进一张。

    除那些留念式的肖像照外,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慈禧太后和侍从们坐在湖中平底船上,由她本人扮成“普陀山观音大士”,大太监李莲英扮成观音身旁的护法神韦陀,公主们扮成龙女,营造西方极乐世界情境的那张照片了。这恐怕是中国人有史以来的第一张艺术摄影照片。除了摄影所必须的要素,如光线、构图之类外,还要牵涉服装、化妆、道具等戏剧要素。勋龄还拍摄了许多慈禧的娱乐生活照和肖像照,悬挂在紫禁城和颐和园等处,这些照片后来流向民间,成为珍贵的历史档案,让国人终于看到了统治着自己的皇家的面孔和他们的生活。

     1905年,“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其公映成为一时之盛。1909年,丰泰照相馆毁于火灾,北京最早的照相馆从此踪迹无存。

    (摘自《北京志·摄影志》)

关键字: 内容标签:传入,宫廷,中国,摄影术传入 宫廷 中国 摄影术
下一篇:历史上“免死金牌”:不过是皇帝笼络人心的伎俩||上一篇:李白:侠与酒(3)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