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古代官员为何都爱被外派?远离皇帝好耍威风(2)

编辑:Jina 来源:凤凰网历史
 

这等“小国君臣”、“土朝会”的情状,不是很滑稽吗?

次说“出行”,那就更威风八面了。同样是七品官阶,假使在京朝当个主事,雇一匹脚力还得自己掏钱,倘若是放到地方做县太爷,便是天壤之别了:稳端端坐在蓝呢大轿里,前头一把蓝伞,一匹顶马,亲兵护卫、差役喝道不算,还有四块、六块乃至八块衔牌帮着逞架子,官儿再小,拆开来写也有好多花头精,比如“丁未举人”、“甲寅进士”、“某县正堂”、“七品顶戴”、“赏戴蓝翎”、“加三级记录三次”,这就凑成六块了。轿子后面,还有当跟马的,捧护书(公文袋)的,押班次的,再配上敲锣打鼓吹唢呐的衙门“乐队”,这气派如何?

再说“行香”,这又是在老百姓面前“装门面”的机会,依据是地方官员必须于每月朔、望两日,依着顺序去文庙(孔庙)、武庙(关帝庙)、城隍庙、玉帝庙、文昌庙等处去拈香,且听任民众围观。关于行香的写实,《妙香室丛话》里有一首《朔望贺》作得极妙——

月朔复月望,悬牌示行香。

某庙某宫观,曰文武玉皇。

送来一幅纸,某处倍趋跄。

(注:衙门号房先预先通知某宫观或寺庙,让他们做好准备。)

如僧挈拜具,小坐携匡床。

(注:官吏们让各自的随从带上拜垫、马扎等。)

枯寂且默待,眼合睁欲强。

同人半困睡,呓语难猜详。

小吏强解事,斟送新茶汤。

挥手遣之去,茶非醒睡方。

钟声急作响,香烛光芒芒。

纠仪如獬豸,九叩咸矜庄。

(注:还派有专行监督纠肃礼仪动作者。)

东南班有序,文武人相当。

礼毕膝才起,行列相依将。

(注:拈香礼结束后,站班揖送,大老爷先走,依次类推。)

拱揖似摈介,两行如箕张。

舆夫偶停顿,流盼偶相望。

同列作私语,一顾真非常。

哪知适然遇,岂便分温凉。

旁观即诧异,推奉如圭璋。

(注:大老爷偶而回头看看谁,同列便诧为有意顾盼,或许是红人了。)

复趋衙投刺,道贺咸升堂。

向人学打恭,哪敢相遗忘。

槐厅别有坐,膜拜身翱翔。

岂是张禁尉,因揖声名扬。

何其劳心力,碌碌多奔忙。

渊明纵高士,折腰原不妨。

月吉必朝服,早已垂篇章。

上古久有此,何况官如郎。

解嘲旧有例,掷管神洋洋。


关键字: 内容标签:耍威风,外派,都爱,官员,皇帝,远离,古代耍威风 外派 都爱 官员 皇帝 远离 古代
下一篇:沈从文缘何退伍从文?民众眼里学生比大兵强百倍||上一篇:晚清官场秘辛:真的是慈禧毒死了慈安太后么?(4)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