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过韦皇后不是派了六个侄子、女婿去控制军队吗?这几个小伙子都没在军队干过,是空降兵,完全是因为和韦皇后的亲戚关系才被骤然提拔到领导岗位上的。这样的任命既让他们高兴,也让他们担忧。他们唯恐手下将士不服。怎么才能树立威信呢?几个小伙子一合计,觉得要想立威,就得来点硬的,先让军队怕了自己再说!于是他们想了一个损招,有事没事就找碴儿,动不动就把手下叫来揍上一顿,特别是掌管万骑的韦播和高嵩。因为万骑地位特殊,责任重大,所以他们管理起来格外严厉,打起手下来也特别狠。可是,真正的威信一定要建立在别人发自内心的爱戴敬畏基础之上,而发自内心的爱戴、敬畏又怎么可能是打出来的呢?何况,万骑本来是皇帝的贴身护卫,心里还是颇有些骄傲感的,对待这样的军队,打人的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果然,韦播和高嵩这么一打,整个军营都炸锅了,一时间群情激奋。万骑的中级将领葛福顺、陈玄礼等人已经跟李隆基来往半年多了,平时都拿李隆基当贴心人看待。看到这种情形,这两个人就找李隆基诉苦了。李隆基当时正跟刘幽求等一帮谋臣在商量政变的事呢,听完葛福顺和陈玄礼两个人的诉说,不由得彼此会心一笑,这真是及时雨。政变的关键就在军队,现在军队对韦家不满,简直是天助我也,不利用是对不起上天啊。所以,好言好语打发走葛福顺他们,李隆基马上跟军师刘幽求说:事情紧急,还请先生出马,帮我把万骑搞定!大家可能有疑问,既然想要利用万骑,李隆基为什么不当面直说,还要再派刘幽求啊?其实,这就是李隆基的心机所在了。首先,万骑虽然对韦氏势力不满,但是否不满到政变的程度还不清楚,这时李隆基作为主帅贸然动员有风险。其次,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领导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发挥手下的长处,而不是事必躬亲。刘幽求作为谋臣策士,鼓动三寸不烂之舌正是他的优势所在,这和《水浒传》里,智取生辰纲之前,晁盖先让吴用去试探阮氏三雄是一个道理。果然,刘幽求找到葛福顺,把政治大义和个人功名富贵结合起来一番动员,葛福顺等人慨然允诺:没问题,我们早就觉得韦皇后不是东西,现在韦家子弟如此作践我们,我们更是忍无可忍,愿意跟着临淄王谋取功名,军队的事交给我们了!
陈玄礼唐玄宗时期著名禁军将领。初随李隆基起兵诛杀韦后及安乐公主。玄宗即位后,宿卫宫中。安史之乱时,随玄宗逃亡四川,行至马嵬驿,在太子李亨的支持下发动政变,杀杨国忠,逼玄宗缢死杨贵妃。
搞定了万骑将领,政变也就进入倒计时了。究竟哪一天发难呢?李隆基定在了六月二十日,也就是唐中宗李显死后第十九天。那么,到这个时候,这场政变有没有把握呢?还是没有。尽管葛福顺、陈玄礼已经允诺带万骑参战,但是,韦皇后的相对优势并没有改变,还是敌强我弱。可以想象,这场政变不会那么轻松。
果然,政变时间刚刚确定,第一个麻烦就出现了。什么麻烦呢?李隆基的手下人不干了。谁呢?就是李隆基的贴身保镖王毛仲。我们说过,王毛仲是个聪明人,主人想干什么,他打眼一看就知道,眼看着政变时间迫近,王毛仲害怕了,他分析一番形势,怎么都觉得对李隆基不利。生命诚可贵,尽管王爷对自己不薄,也不能陪着送死啊!所以,六月二十日这天一大早,王毛仲就开溜了,哪里都找不到。王毛仲可是李隆基的贴身保镖,连他都临阵脱逃,可见这场政变对于李隆基方面而言,就是铤而走险!
韦皇后操控小皇帝,掌握朝政之后改元“唐隆”,寓意是使唐朝兴隆起来,以此掩饰她想要称帝的野心,谁知“唐隆”与“隆基”有一字巧合,竟成为李隆基举兵的心理支撑,这也是韦后所始料不及的。然而,就在李隆基准备发动政变的关键时刻,他的贴身侍卫却逃跑了,这也预示了政变的成败难测。那么,政变过程中还会发生哪些意想不到的险情呢?
二、钟绍京事件
那么,李隆基他们在政变中到底冒险没有呢?冒险了。整个政变一共经历了三次冒险,对李隆基而言,也就是三大考验。第一大考验是能否让钟绍京开门。我们刚才不是说政变定在六月二十日吗?就在这天的傍晚,趁着天色昏暗,李隆基带领军师刘幽求、和尚普润以及保镖李宜德等人偷偷溜到了宫城北面的禁苑之中。
他们干什么去了?找钟绍京去了。钟绍京是李隆基从潞州回长安之后认识的朋友,当时正担任禁苑总监。禁苑位置相当重要,在唐朝,禁苑就在整个宫城的正北面,而禁苑的最南端就是宫城的北门,进了北门,就是皇帝的后宫所在了。李隆基他们想借此宝地,把钟绍京家建设成一个前敌指挥部,在这里就近指挥政变。
到了钟家门口,李隆基举手敲门。就在这个当口,对李隆基的第一个考验来了。
什么考验呢?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钟绍京突然害怕了,不开门。任凭李隆基在外面怎么敲,他就是不开。这怎么办啊?正在着急的时候,屋里,钟绍京的夫人许氏说话了。她说:“忘身徇国,神必助之。且同谋素定,今虽不行,庸得免乎!”什么意思呢?替国家出力,天神都会保佑你的!再说了,你素日和他们同谋,就算现在反悔,你以为别人会饶了你吗?几句话说得钟绍京茅塞顿开,连忙把门打开,毕恭毕敬地把李隆基迎了进来。
可能有人会想,好险啊,钟绍京心理的一点小小变化,居然差点影响整个政变的成败!是不是呢?钟绍京这个人的向背确实意义重大,但是,钟绍京不开门恐怕没有《资治通鉴》记载的这么简单,而是另有缘由。什么缘由呢?我推测,钟绍京不是李隆基政变小组的核心成员。他知道李隆基要政变,但并不知道政变的指挥部就设在他家里。为什么这样推测呢?
唐长安禁苑唐长安一处最大的皇家园林,位于长安城北,紧接皇城北墙,是皇宫的重要屏障。禁苑内驻禁军,拱卫京城。
《新唐书》讲到李隆基政变成功要素的时候说,成功的关键在于“刘幽求之谋,崔日用之智和钟绍京之果”。刘幽求是李隆基的军师,说刘幽求之谋当然是言之有理。崔日用临时反水,投靠李隆基,能够看清形势,这是一种政治智慧,说崔日用之智也足以让人信服。但是钟绍京就不一样了。如果依据《资治通鉴》的记载,他临阵退缩,这叫什么果敢啊,这不是果敢的反义词懦弱吗!《新唐书》既然表彰“钟绍京之果”,可见钟绍京的现场表现,绝不像《资治通鉴》记载的那么懦弱。可是,如果钟绍京不懦弱,他为什么一开始表现得犹犹豫豫,直到妻子点拨之后才开门呢?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记载怎么解释呢?最合理的解释就是,钟绍京虽然平时跟李隆基有来往,但他并不是政变的核心成员,因此,事先并不知道李隆基的计划,所以看到李隆基一伙人突然出现,他没有丝毫的精神准备,这才不开门的。后来,经过妻子的劝说和自己的思考,他决定支持李隆基,并且果断地打开门把他们请了进去,这才叫做“钟绍京之果”。
关键字: 内容标签:诛杀,不济,女皇,却能,实力,梦想,李隆基诛杀 不济 女皇 却能 实力 梦想 李隆基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