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中国古代人如何应对夏天的种种灾害?(2)

编辑:Jina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移动的水灾
提到夏天,就不能不先说到水灾。水灾是中国最为古老的自然灾害。根据历史典籍,早在远古时代水灾就开始困扰中国人。唐代虞世南所著《北堂书钞》中就说,“遂人氏时,天下多水”。

后来到尧舜禹时,号称有滔天洪水。邓拓认为,所谓滔天洪水,不过是因天降大雨而致“九州阏塞,四渎壅闭”。

根据中央气象局1981年编制的《中国近500年旱涝分布图集》等资料,1470年至上世纪80年代间,中国洪涝灾害大体以哈尔滨、呼和浩特、成都、广州一线为界限,以东部地区为洪涝高发区。

从历史上看,在1949年之前的大约两百年里,华北平原水灾最为高发,其次是江淮地区及河西以东等地。进入20世纪后,华北水灾减少,江淮地区保持平衡,但东北地区特别是松花江、嫩江流域成为水灾高发区,同时河西、陕南、关中地区成为重灾区。

这时,中国水灾的高发区已经大致以“胡焕庸线”为分界。所谓“胡焕庸线”是指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中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即“瑷珲—腾冲线”。而从1949年以后看,水灾的东西差异更加巨大,中国地理第二级阶梯,即青藏高原与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的水灾比较严重。

水灾的分布与夏季风所影响的中国降雨分布大体相当。确切地说,中国各地水灾受灾的高峰都是在6至9月,这与中国夏季降雨的变化完全一致,同时与农作物生长周期也完全符合。从这些条件可以看到,水灾高峰的出现是与水灾原因---降水和承载体---农作物的变化一致引起的。当然,对于不同地区来讲,又与本地区降雨和农业生产的变化相一致。这也是夏季风带给中国的影响。

但是从历史上看,水灾的分布与降雨也有所不同。以唐代水灾为例,虽然目前学界对于唐代气候特点仍存在争议,包括“全暖说”、“由暖转冷说”、“波动说”等等。但根据史料,唐代水灾较其他朝代更多。

根据《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等资料,发生水灾最多的是包括今天河南、山东、江苏及周边地区的“河南道”,其次是关中地区,都超过总数的四分之一。但是,根据气象历史,中国降雨量最多的分别是华南地区、东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云贵川地区。而在唐代,这些地区的水灾远少于北方地区。

不过,如果从时间分布上看,自从安史之乱后,北方水灾开始减少,南方水灾增加。比如,包括今天辽西走廊、河北东部的“河东道”的水灾减少了三分之一。辖地包括今天上海、浙江、福建全境、苏南及安徽部分地区的“江南道”的水灾却增加了50%以上。

显然,唐代水灾分布的变化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变迁有很多吻合之处。在唐早期,政治经济中心位于关中,其经济供给区遍及整个黄河流域,特别是中下游地区。陈寅恪称之为“关中本位政策”。

到安史之乱,战乱使北方人口大量死亡、生产陷入停滞。中国人对南方的开发力度加大。根据《吴地记》等记载,苏州人口由贞观年间的不到2万户,增加到唐僖宗年间的12万户。


关键字: 内容标签:古代人,灾害,中国,如何应对,夏天古代人 灾害 中国 如何应对 夏天
下一篇:中国古代人如何应对夏天的种种灾害?(1)||上一篇:打倒孔家店 误解与反思(1)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