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一封电报搅得大清朝廷乱了方寸

编辑:秋痕 来源:现代快报
 

[内容简介]

曾纪泽——曾国藩之长子,晚清著名外交家。光绪四年,曾纪泽奉朝廷之命,前往英法两国担任公使。

两年后,曾纪泽被清政府紧急调遣到俄国任钦差大臣,开始了他一生最艰巨的使命——对俄谈判收回伊犁。经过近一年的外交斗争,他以大无畏的精神和机智灵活的策略,终于迫使沙俄修改了与原钦差大臣崇厚签订的“里瓦几亚”条约,收回该条约割让给俄国的大片国土,取得了晚清外交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重大胜利。

一光绪五年八月下旬某天,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收到钦差大臣、中国驻俄国公使崇厚(字:地山)从遥远的圣彼得堡拍来的电报。这封电报非同小可,像一颗无声的惊雷,一下子搅得大清朝廷乱了方寸。

原来崇厚上年赴俄,肩负着收回被俄国出兵占领长达十年之久的伊犁地区的重要使命。崇厚与俄国外部尚书格尔斯经过十个月谈判,达成了十八条协议。这十八条归纳起来就是,俄国答应交还伊犁,但中国需要付出高昂代价:一是把伊犁霍尔果斯河以西和南边帖克斯河流域大片中国领土划归俄国;二是中国给予俄国代守伊犁兵费五百万卢布;三是在塔尔巴哈台和喀什噶尔地区重新划界,中国又被割去大片领土;四是除喀什噶尔、库仑已经设立领事外,俄国可以另在嘉峪关、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古城设领事及贸易行栈,俄商在蒙古、天山南北路贸易均不纳税,俄商运货可以经过张家口、嘉峪关、通州、西安、汉中抵达天津和汉口。另外,还附订了中俄陆路通商章程十七条,以及准许俄国人在松花江行船的专条。按此条约,中国只是收回了一座空城,而丧失了大片国土和权益。崇厚发来电报,不等朝廷回音,擅自动身前往黑海岸边的里瓦几亚,与俄国外部的格尔斯在条约上签字画押。

这样一个彻头彻尾丧权辱国的条约,传至国内,舆论哗然。朝廷内主持军机处的恭亲王奕紧急召集兵部尚书、军机大臣沈桂芬来王府商议对策。恭王府坐落在北京什刹海西侧一块林茂水秀的风水宝地上,高墙内共有四进院落,分中西东三路。中路依次坐落着几重大殿,是恭王府进行佳节庆典和祭祖祭神的地方,东路几排正厅和配房是王爷起居会客之处,西路几座典雅别致的阁楼,乃是王府珍藏古人字画碑帖和古玩器皿之所。王府建筑格局气势宏大,为北京所有王府之冠。

东路的前院,院中央一座木条搭就的架子上爬满了枝桠弯曲绿叶繁茂的藤萝,藤萝后面是一排灰瓦红柱的正厅,正厅门楣上横悬着一块金字黑匾,上书“多福轩”三个大字。“多福轩”是奕的客厅,这间客厅的墙上布满了各种体的“福”字。

“六爷,我看是否火速给崇地山发电,事情或许还能挽回?”沈桂芬心情急切。

奕是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咸丰皇帝的同父异母兄弟,当今光绪皇帝的六伯父,与他亲近的朝臣都习惯称他为“六爷”。奕慢腾腾地放下手里的水烟筒,回答得无可奈何。

“我已命总署值班章京立即给他复电,不得按此签约。但恐怕为时已晚,等电报经过一个个驿站送到上海,再通过洋人的电报局发到俄国京城,就得耽搁六七天,崇地山早就画押了。”

“那我们也要商议一个完全对策才好。此事倘若……”沈桂芬下面的话没再说下去,他知道王爷明白他要说的话。他最担心的是此事一传开,势必会引起朝野清流非议和刮起弹劾之风,等皇太后和圣上怪罪下来,不但崇地山难逃一惩,他沈桂芬的处境也会难堪,就连恭亲王也得受牵连。恭亲王爵高位尊,身份显赫,朝野中恐无人敢直接把矛头对准他,但沈桂芬可能成为崇地山之后的靶子。

奕不断用手指捋着颌下的短须,眯起眼沉吟起来。他一会儿摇摇头,一会儿又点点头,最后叹了口气说:“这事叫我真为难:允签了吧,此事关系重大,必定遭到朝野非难;不允吧,俄国人岂能善罢甘休……”

沈桂芬咽了口唾沫,暗想:就连王爷也完全失去了往日多谋善断、精明练达的气质,这如何是好?急切中他脑子里忽然冒出一个主意。他思谋片刻,躬身向王爷进言:“依卑职愚见,还是及早向皇太后和皇上呈奏,请旨密寄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金顺等疆臣,征询良策。”

奕从软榻上直起腰,手掌在炕桌角上轻轻一拍,像下决心似的说:“也只有这么办了。经笙,你先和宝鋆、董恂他们商量一下,写个折子。太后这边我先去禀奏。此事要速办,因书信往来要费不少时间。李鸿章在保定,书信两三天可打来回,左宗棠、沈葆桢就远了,没十天半月回不来。”

“六爷说得对,我这就去办。”沈桂芬说罢,便起身告辞。他离开王府,乘车轿直奔另一位军机大臣、恭王爷的心腹至交宝鋆府邸。

二半月后的一个早晨,军机大臣们聚集在北京皇宫隆宗门内的一排灰瓦平房里——军机处所在地。

聚在这里的几位头戴宝石朝冠、身穿绣龙绣鹤朝服的军机大臣是:恭亲王奕,体仁阁大学士宝鋆,兵部尚书沈桂芬,在军机处学习行走的礼部左侍郎王文韶,在军机处行走的景廉和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的户部尚书董恂。

正在百无聊赖而又心神不宁的时候,不知谁叫了一声“来了!”大家的目光一齐投向窗外的皇宫内院,只见一胖一瘦两位太监正迈着方步朝军机处走来。两人走到门口,才看清前面的那位胖太监五十多岁,脸腮白净,大腹便便,他身后的瘦太监十七八岁,双手捧着一个黄绫绸饰面的木漆方盒,小心翼翼地趋步跟在后面。胖太监进门后,先向恭亲王请安,然后小声说:“启禀王爷,皇太后今天圣体欠安,吩咐奴才转告王爷:今儿就不听政了。”

恭亲王先是一愣,紧接着问:“圣体不妨事吧?”胖太监答道:“不妨事,不妨事,只是偶感风寒而已。王爷,太后有旨: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和两江总督、南洋大臣沈葆桢的奏折交军机处复议。”他转身把小太监捧着的方盒子打开,取出两本奏折,交给王爷。

两位太监走后,奕和宝鋆、沈桂芬、王文韶、董恂、景廉一一传看。沈葆桢的奏折言简意赅,措辞比较谨慎。他认为《里瓦几亚条约》使中国丧失的权益太多,主张拒绝此约。但又说万不得已也可以“光明正大”地“不索还伊犁”,“两作罢论”,意思是将此约搁置起来。而李鸿章的奏折长篇大论,洋洋千言。他反复说明一个观点:虽然崇厚所签订条约在界务商务等方面,使中国失掉甚多权益,但崇厚奉旨出使俄国原是被授予“便宜行事”“立约定议”之权的,“若先允后翻,其曲在我”。李鸿章断定“崇厚所签订俄约行之确有后患,若不允行后患更亟”,“中俄接壤约万余里,实属防不胜防,倘兵端一开,其所要求恐照现议而不可得者”。最后他建议,“踌躇审顾,只能随宜设法,徐图补救”。

看完沈葆桢、李鸿章的奏折,军机大臣们一个个相对无言。最后还是首席军机大臣恭亲王开了口:“既然是皇太后降旨,我们就在此先议一下吧。”


关键字: 内容标签:电报,方寸,朝廷,一封,大清,搅得电报 方寸 朝廷 一封 大清 搅得
下一篇:刘邦向韩王借用何人?从而“借”出了汉家江山(1)||上一篇:唐朝战俘第一次记录欧洲 见证最强两大帝国碰撞(2)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