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世界第三大宝藏之谜:张献忠江口沉银(1)

编辑:Jina 来源:人民网
 

成都民间曾经流传过一首民谣:"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这首民谣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历史之谜。传说明末张献忠起义,推翻了明朝在四川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农民政权" 大西国"。后来清兵入关,四川境内发生连年混战,张献忠不得不退出成都,"大西国"被吴三桂所灭。民谣说的就是张献忠兵败退出成都时,把"大西国"的金银财宝秘藏起来 ,谁发现了石牛、石鼓的记号,就有可能找到"大西国"的神秘宝藏。

因此,围绕藏宝之谜,就有许多传说和猜想。有说财宝埋在锦江河底的,也有说宝藏随船沉入岷江的,也有认为张献忠的财宝埋在青城山的,等等。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成都还 掀起过寻宝热,甚至有人还拿出了藏宝图,一时间许多人跃跃欲试,要成立寻宝机构。

自从张献忠的宝藏随着"大西国"的灭亡消失以后,宝藏之谜就困扰着一代又一代关注这件事的每一个人。特别是成都和新津都先后发现数量不小的大西国"大顺通宝"钱币和银 锭,更使寻宝人相信张献忠那24间大屋展示过的财宝就藏在成都或成都周边。

但是天大地大,究竟宝藏在四川的什么地方呢?谁将有幸取得这大笔财富呢?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宝藏能否尽在眼前呢?

老虎滩的银锭 2005年4月20日上午,四川彭山县岷江大桥附近的老虎滩河床引水工程建设工地一派忙碌景象,一个施工队在用挖掘机开挖铺设管道的沟槽。10时30分左右,一辆挖掘机照例从河床 3米深处掘起一铲砂土,可是伴随这铲砂土落地的,还有一截黑不溜秋像朽木一样的东西。这朽木从挖掘机斗子里滚落到地面后,眨眼间,一枚枚乌黑发亮的"铁砣砣"撑破朽木的 肚子滚了出来,旁边的一农民不禁惊叫:"银子!银子!" 后经彭山县文管部门初步鉴定,这批被挖掘出土的银锭为明代官银,河床中为何会有成批的银锭?这批银锭与明末清初纵横川陕的张献忠又有什么关系呢?

张献忠,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出生于延安卫柳树涧堡,属于军籍,担任过捕快、军吏,后因犯法被除名。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在米脂追随府谷人王嘉胤起事,自号八 大王,王死后改投高迎祥。1635年张献忠参与荥阳之会,议决进取,与高迎祥等共同攻略东方。不久张献忠与李自成因故分裂,张献忠率部进攻长江流域,李自成进攻黄河流域。

1637年,遭明军左良玉部的进攻,张献忠的起义部队严重受损,张献忠本人也受伤,一年后,被朝廷招安。

1639年,张献忠重举反明的大旗,转战四川境内。1643年据武昌,称大西王。1644年8月9日攻破成都,张献忠号称60万大军,很快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州、县。8月16日登基成为大西 皇帝,改元大顺,以成都为西京。

张献忠转战山西、河南等地,声势浩大,且喜欢"抢劫",专抢巨室豪富,达官贵人,也因此获得了巨额财富。从1630年起事到1646年兵败而亡的16年,张献忠凭借烧杀掠夺据说 已经富可敌国,"天府之国"的财富可以说被他尽纳囊中,崇祯皇帝和他相比也只能算是"小户"而已。他曾经在皇城举办斗宝大会,得意洋洋地炫耀他的富有,24间房子摆满奇 珍异宝、金锭银锭,令人目不暇接,瞠目结舌。

1646年,肃亲王豪格和吴三桂率清军由陕南入川,攻打张献忠。同年十一月,大西军被清军包围。张献忠匆忙出城迎战,被清将雅布兰射死在凤凰山(今四川南溪县北)。

张献忠的宝藏应该就在四川,而就是在成都平原西南部的彭山县,流传着一首歌谣:"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歌谣不难解释,在石龙与石虎相对 的地方,有一笔大宝藏,找到这笔宝藏的人,连成都城都可以尽数买下。

与歌谣一同流传的还有这么一段故事:相传大西军兵败成都时,十几艘大船从新津出发,沿岷江顺流而下,在彭山境内被清军预先埋设的铁链拦住。大西国押运船只的兵将眼看敌 不住清军的围攻,于是凿沉船只,登岸而逃。清军早就知道张献忠有大量金银想要从成都运走,以为截获了运宝船队,欣喜若狂,登上还未完全沉没的一些大船,却发现船中装载着的全是石块。

无疑,这是张献忠的障眼法。那么,彭山境内有没有沉银呢?

张献忠的千船沉银史料中同样有沉银的记载。《蜀碧》载:"(张)献忠闻(杨)展兵势甚盛,大惧,率兵10数万,装金宝数千艘,顺流东下,与展决战。"相传1646年,张献忠的部将刘进像吴三 桂一样弃关,把清兵引进了四川,张献忠见势不妙,决定弃都,"携历年所抢"的千船金银财宝率部10万向川西突围。但转移途中猝遇地主武装杨展,张献忠的运宝船队被杂牌军 杨展大败,千船金银也在争战中沉入江底,张献忠只带少数亲军突围成功。

  而令人倍感神秘的是,江口镇石盘山的石龙沟中,真的有"石龙对石虎",这与歌谣完全吻合。清嘉庆《彭山县志》记载:"石龙,彭山县治东十五里。其形肖龙,首仄蜿蜒,髻 髭迸露,鳞甲峥嵘,有持雨拿云之势,长三四丈许,若经鬼斧神工者然,与石虎相对。"在石盘山上的山路尽头,石龙赫然立在岩壁上,石虎的虎身仍清晰可见,只是部分头像已 经被破坏。

《蜀难纪行》中对沉银有更多细节的记载:"张献忠部队从水路出川时,由于银两太多,木船载不下,于是张献忠命令工匠做了许多木头的夹槽,把银锭放在里面,让其漂流而下 。打算在巫山附近江流狭窄的地段再打捞上来。但是后来张献忠部队遭到了阻击,江船阻塞了江道,所以大部分银两沉入江中。" 彭山县江口镇境内水域到底有多少当年张献忠的沉银?据《蜀难纪实》记载:"累亿万,载盈百艘",因为当时张献忠船队遇到阻击时,沉船堵塞了江道,使得大部分的银两都沉没 于此。

老虎滩发掘出的银锭与史料有多处不谋而合的相同点。

这些银锭乌黑中泛着亮光,其边缘虽有些残损,但清晰地刻有"崇祯十年八月"(1637年)的字样,介于张献忠在米脂起义(崇祯三年,即1630年)与在四川凤凰山中箭身亡的时 间(顺治三年,即1646年)之间。此次挖掘出土的银锭,无论从银锭本身还是其外包装,都与史料记载相吻合。

更为可贵的是,文管人员在现场发现了保存完好的盛放官银的木桶。这个木桶是将树干掏空后,两块合二为一,直径约25厘米,长约130厘米,两头用铁箍箍上,经比照,刚好可以 放进10锭官银。当地民间也一直传说盛放官银的器具是将树干挖空后,合在一起而成的。文管所一直没法证实这个传说,现在可以初步证实民间关于盛放官银器具的传说是正确的 。

"老虎滩"张献忠千船沉银的消息在海内外传开后,立即引起方方面面的关注。既然沉银已被证实,那么如何打捞沉银、打捞需要多少资金也就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如此巨额金银,对国家来说不仅是一笔物质财富,也是研究明清之际历史的极重要的文物,其价值之高自不待言。虽然在300多年的时间内,沉银会因各种原因而跑离原地,但"苹 果掉下,离树不远",就目前国内先进的探测、打捞技术而言,适于用"老虎滩"沉银的打捞手段还是较多的。在地下20米深的地方进行采掘作业,工程投资一般为200万元左右, 但是江面操作,不可知因素很多,加上气象因素干扰,投资可能更大。

 打捞专家大致已有下列设想:"老虎滩"附近约2000米的沉银区域目前正处于枯水期,水深仅1~2米,河床宽约50米,若让河水改道而走,河床便全裸,排干积水,露天挖掘,可能 很快就有结果。此举"直捣黄龙",直截了当,但投资较大,资金短缺是实施的瓶颈。

也可以用截流的办法,有关沉银的那场战争发生于农历七月,正值丰水期,据此推算,当时水深约10多米,而结合300多年来川西地区的水文气象特征推测,埋在"沉银"上的泥沙 不会超过20米。府河水流量近年来已大逊于往常,水量既然偏枯则干脆截断上游,裸露下游发掘即可,这样投资小,见效大。

水藏财宝与淘金公司 千船沉银有了些眉目,但当时疯狂劫掠四川的、张献忠留下的肯定不止这一处财宝。

成都一带流传着"石牛和石鼓,银子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的民谣,内容和彭山的民谣相似,只是标志物换成了石牛和石鼓。历史上也有人记载了另一笔宝藏的下落 。



关键字: 内容标签:江口,之谜,宝藏,第三大,张献忠,世界江口 之谜 宝藏 第三大 张献忠 世界
下一篇:马皇后传奇:靠一双大脚把受伤的朱元璋背出战场||上一篇:刘邦后宫之争实由戚夫人挑起 吕后不过被迫应战(3)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