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乾隆谈诗(2)

编辑:秋痕 来源:香港文汇报
 
其实,世臣所作的诗不过是他感慨岁月如流,从而引发的人生苦短的感触;或者是借秋色或明月抒情言愁,表达一时的思乡心情。大概他自己也从没想过要和苏轼混为一谈,更无褒贬与夺之意。只不过,面对乾隆不分青红皂白的曲解和强解,世臣也根本无从分辨,更不敢言语违逆,只能打落门牙往肚里吞,接受一切事实。

    相比起来,另一个礼部侍郎就幸运得多了。沈德潜67岁时中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由于他经常和乾隆以诗唱和,深得荣宠,故在当时,他的诗论和作品也很具影响力。有一次,沈德潜进呈新诗,其中有“夜梦俞淑人”之句,是沈德潜为追怀去世的妻子所写,忘了删掉就呈了上来。乾隆见了,就说:“既然你悼念妻子,何不告假回去料理后事。”当即放了沈德潜的假,并写诗为他送行,令众人羡慕不已。

    沈德潜假满归来,恰逢孝贤皇后去世,诸臣纷纷献上哀悼的挽诗。由于乾隆御制的挽诗中有“儿”字和“亡”字,想要与之唱和,很难措词,故而对仗工整的诗作很少。沈德潜诗曰:“普天俱洒泪,老耄似童儿。”又云:“海外三山杳,宫中一鉴亡。”乾隆见了大喜,令人抄写起来,让众人传阅。

    不久,乾隆将自己的十二本诗作,交给沈德潜更改审订。沈德潜很快就改好了其中的四本,交了上去。乾隆看了之后,特地把沈德潜招来,说:“你更改的几处,都很好。唯有《大钟歌》里的一句‘道衍俨被荣将命’,你改成了‘荣国’,想必你以为我是说明代的道衍被封为荣国公的事情。其实,我是用了一个典故,因为『荣将』是黄帝时的铸钟人。古籍众多,肯定有我看过而你没看过的,也有你看过而我没看过的,这很正常。余下来的八本,你再慢慢仔细更改。”

    至于沈德潜是真的学有所遗,还是故意卖了个破绽,就是想要讨得乾隆的欢心,以满足他好为人师的心理,如今已是无法考证。命运迥然相殊的世臣与沈德潜,两人之间不同的遭际,与写诗的水平毫无关系,而是看谁更懂得揣摩阿好,写出迎合上意的诗作来。这也是封建时代里的一大特色。

关键字: 内容标签:乾隆乾隆
下一篇:二三线才是"吊丝"天堂? 听大唐"北漂"的心里话(1)||上一篇:二三线才是"吊丝"天堂? 听大唐"北漂"的心里话(2)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