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清初遗民 傅山:贰臣与义士的情谊(3)

编辑:秋痕 来源:北京青年报
 
本书专门有一章描写傅山与仕清汉官的关系。傅山先生不是伯夷叔齐,他有一大家子人要养,不合作的代价便是物质生活常常要陷入困窘。因为做了终身异见分子,子弟与家族就屡屡要受旧仇新贵的欺凌,甚至无故加之的牢狱之灾也找上门来。在诸般的艰难关头,傅山先生都依靠一位叫魏一鳌的“贰臣”渡过难关化险为夷。魏一鳌不仅时常在经济上接济傅山一家,在傅山先生涉案的一桩谋反官司中,多亏他的证言,傅山先生才得以解脱。而另外三名涉案人员则绞死的绞死,流放的流放。

    傅山先生用为其家人诊病、赠字的方式,报答魏对他的呵护。他们之间的友谊维系终身,傅山先生向魏氏“呼救”的信札成为书法史上的珍品。

    关键是,这种交往在当时并非孤例。事实上,清初许多明遗民都向朝廷中同情他们的官员寻求政治庇护,汉族官员在艰难的环境下保护和赞助明遗民是被历史学家有意无意忽略和遮蔽的历史现象。“在清初,不仅遗民学者和艺术家需要仕清汉官,这些官员也需要明遗民,彼此依赖,”作者说,“在清初待定的政治情势和文化中,深怀挫折感和愧疚感的仕清汉官,是保证遗民们在困境中得以生存、在学术和艺术上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体制因素。”

    ———莲花从淤泥中得到滋养,淤泥在莲花的芬芳中得着安慰。原来,云泥之别的两种选择与境况,也未必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泾渭分明。生逢乱世,不管是识时务的“俊杰”还是甘为前朝守节的孤臣,虽然他们的选择看起来有云泥之别,却脱不了身世沉浮乱世漂萍的共同宿命,他们互相体恤乃至在某种角度上彼此成全,这样的事实令到我们习惯的道德评判程序发生一点点措手不及的错乱。然而,真实的人生永远比戏剧更加幽微曲折百转千回,人性的复杂丰富让那种非黑即白、由A则B的逻辑露出简单粗暴可疑可笑的破绽。

    钱锺书先生说过:廉耻并不廉,许多人维持它不起。

    庆幸我们自己生活在承平时代吧,不必经历天堂地狱的艰难抉择,不需拷问并拷打我们可怜的灵魂。

    ■一句话点评:完全可以将之视为一部从书法角度描述陶轮倒转下知识分子宿命的著作。

    (《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作者:白谦慎出版社:三联书店)

关键字: 内容标签:贰臣,遗民,义士,清初,情谊贰臣 遗民 义士 清初 情谊
下一篇:乾隆视纪晓岚如娼优 冷酷的真相令人无言(1)||上一篇:莫道儒者不刻薄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