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选士制度产生于西周,历经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的科举制。科举制因分科考试、选拔官员而得名。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设十科举人,到1906年清廷废止科举制度,此间1300年,十万进士,八百状元。历史上南京的文状元有10余位,武状元也有数人,清代一半以上的状元出自江南贡院;袁枚、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等进士曾在此主持过考务;唐寅、郑板桥、方苞、秦大士、张謇等人物曾在此高中举人而声名大作;吴承恩、吴敬梓、陈独秀等在此“名落孙山”。科举在今人看来颇有争议,其实科举对中国有积极的意义,曾担任清政府国际法方面顾问的美国基督教新教教会长老派传教士丁韪良甚至说“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
【核心观点】
●在科举上,隋代是草创期,唐代是确立期,两宋是发展期,元代是中落期,明清是鼎盛期,清末是革废期
●科举在今人看来颇有争议,其实科举在历史上对中国有积极的意义
●科举制度程式化的考试摧残人们的心智,造成空疏学风,应试成为学校教育的唯一目的,使教育变成了科举的附庸
【人物简介】
王运来,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校史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南京大学《高教研究与探索》编辑部副主任。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史、高等教育管理、中国教会大学史、高等教育近代化研究。编著有《江苏高等教育的早期现代化》(专著)、《诚真勤仁光裕金陵——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专著)、《南京大学百年史》(合著)、《南京大学办学理念与治校方略》(主编之一)、《走向辉煌》(副主编)、《南大逸事》(合著)等10余部;在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
《四书》《五经》
是科举考试的大纲
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为《六经》,焚书坑儒以后《乐经》失传,仅剩《五经》。《五经》各有别称,《诗》又称《葩经》,韩愈云“《诗》正而葩”,“葩”是艳丽,一般作品很难既葩且正,但《诗》兼具;《书》又称《壁经》,秦人冒着生命危险在岩壁凿孔藏竹简,《尚书》得以留存;《易》又称《羲经》,因伏羲始作八卦;《礼》又称《戴经》,由西汉礼学家戴德及其侄戴圣整理,分称《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后者即《礼记》;《春秋》又称《麟经》,取自一个传说,孔子删述春秋,绝笔于获麟,是说孔子正在修编《春秋》的时候,突然听说外面出现了一头瑞兽麒麟,忙放下笔去看,却被告知麒麟已被斩杀,孔子大为伤心,没有心情再写,故而封笔。
但古代儒生要学习的经典还远不止这些。东汉在《五经》基础上,加《论语》、《孝经》,称《七经》;唐承隋制,规定《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连同《易》、《书》、《诗》,称《九经》;后又加《论语》、《孝经》、《尔雅》,称《十二经》;宋代加《孟子》,称《十三经》,并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礼记》中的《大学》(曾子)、《中庸》(子思)与《十三经》之《论语》、《孟子》,合称《四子书》或《四子》,简称《四书》。以上即为科举考试的大纲。
考中科举就可以
“大红大紫”“衣冠禽兽”
元高明《琵琶记》里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之说,读书人考中秀才之后,就不必在县老爷的公堂上下跪。宋真宗赵恒《励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进士殿试后,一甲及第,二甲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第一甲是三人,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二甲和三甲各若干名。我们有时说前三名“位列三甲”,其实是错的。
“大红大紫”一词源于朝服颜色,以唐朝为例,文官朝服绯红色,御史朝服绣绯红獬豸;武将朝服一到四品为绯红色,五六七品为青色,八九品为绿色。而“衣冠禽兽”一词,最早并非贬义,甚至是为人所钦羡的,文官朝服补子图案绣飞禽,一到九品分别绣仙鹤、锦鸡、孔雀、云雁、白鹇、鹭鸶等;武将朝服补子图案绣走兽,一到九品分别绣麒麟、狮子、老虎、豹、熊等。
考中科举还可以光宗耀祖,立状元坊、进士坊,进士题名碑。上榜之人,唐代从八品下、从九品下起授,看似品级不高,但升迁极快;明清极为重视科举,状元授正六品,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授从六品,翰林院编修,其余授七品。科举更是建功立业的途径,唐代宰相有八成是进士;宋仁宗朝13科鼎甲39人,其中34人位及公卿;明清翰林院有“储相”之称;郭子仪、岳飞、戚继光都是武举人出身。
关键字: 内容标签:科举,万恶,学者,亮点,公平,公开,制度科举 万恶 学者 亮点 公平 公开 制度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核心观点】
●在科举上,隋代是草创期,唐代是确立期,两宋是发展期,元代是中落期,明清是鼎盛期,清末是革废期
●科举在今人看来颇有争议,其实科举在历史上对中国有积极的意义
●科举制度程式化的考试摧残人们的心智,造成空疏学风,应试成为学校教育的唯一目的,使教育变成了科举的附庸
【人物简介】
王运来,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校史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南京大学《高教研究与探索》编辑部副主任。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史、高等教育管理、中国教会大学史、高等教育近代化研究。编著有《江苏高等教育的早期现代化》(专著)、《诚真勤仁光裕金陵——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专著)、《南京大学百年史》(合著)、《南京大学办学理念与治校方略》(主编之一)、《走向辉煌》(副主编)、《南大逸事》(合著)等10余部;在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
《四书》《五经》
是科举考试的大纲
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为《六经》,焚书坑儒以后《乐经》失传,仅剩《五经》。《五经》各有别称,《诗》又称《葩经》,韩愈云“《诗》正而葩”,“葩”是艳丽,一般作品很难既葩且正,但《诗》兼具;《书》又称《壁经》,秦人冒着生命危险在岩壁凿孔藏竹简,《尚书》得以留存;《易》又称《羲经》,因伏羲始作八卦;《礼》又称《戴经》,由西汉礼学家戴德及其侄戴圣整理,分称《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后者即《礼记》;《春秋》又称《麟经》,取自一个传说,孔子删述春秋,绝笔于获麟,是说孔子正在修编《春秋》的时候,突然听说外面出现了一头瑞兽麒麟,忙放下笔去看,却被告知麒麟已被斩杀,孔子大为伤心,没有心情再写,故而封笔。
但古代儒生要学习的经典还远不止这些。东汉在《五经》基础上,加《论语》、《孝经》,称《七经》;唐承隋制,规定《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连同《易》、《书》、《诗》,称《九经》;后又加《论语》、《孝经》、《尔雅》,称《十二经》;宋代加《孟子》,称《十三经》,并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礼记》中的《大学》(曾子)、《中庸》(子思)与《十三经》之《论语》、《孟子》,合称《四子书》或《四子》,简称《四书》。以上即为科举考试的大纲。
考中科举就可以
“大红大紫”“衣冠禽兽”
元高明《琵琶记》里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之说,读书人考中秀才之后,就不必在县老爷的公堂上下跪。宋真宗赵恒《励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进士殿试后,一甲及第,二甲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第一甲是三人,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二甲和三甲各若干名。我们有时说前三名“位列三甲”,其实是错的。
“大红大紫”一词源于朝服颜色,以唐朝为例,文官朝服绯红色,御史朝服绣绯红獬豸;武将朝服一到四品为绯红色,五六七品为青色,八九品为绿色。而“衣冠禽兽”一词,最早并非贬义,甚至是为人所钦羡的,文官朝服补子图案绣飞禽,一到九品分别绣仙鹤、锦鸡、孔雀、云雁、白鹇、鹭鸶等;武将朝服补子图案绣走兽,一到九品分别绣麒麟、狮子、老虎、豹、熊等。
考中科举还可以光宗耀祖,立状元坊、进士坊,进士题名碑。上榜之人,唐代从八品下、从九品下起授,看似品级不高,但升迁极快;明清极为重视科举,状元授正六品,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授从六品,翰林院编修,其余授七品。科举更是建功立业的途径,唐代宰相有八成是进士;宋仁宗朝13科鼎甲39人,其中34人位及公卿;明清翰林院有“储相”之称;郭子仪、岳飞、戚继光都是武举人出身。
关键字: 内容标签:科举,万恶,学者,亮点,公平,公开,制度科举 万恶 学者 亮点 公平 公开 制度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