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取士也有合理之处
如评分标准公平一致 能够考察考生的能力
唐代对科举考试限制稍严,宋随唐制;明不再限工商子弟、杂役;清限罢闲官吏、犯罪家族、倡优之家、守孝者;当然,限女性,但太平天国时期放开此限,南京还出了一位女状元傅善祥。科举考试没有年龄限制,如唐代尹枢70多岁中状元,王维21岁、白居易17岁中进士,宋代晏殊7岁中进士。
唐代科举分文科与武科,常科与制科。制科即制举,是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目的在于选拔各种特殊人才;常科有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50余科,宋以后以注重诗赋的进士科为主。进士科不及明经好考,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唐代常科生源有生徒和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乡试;尚书省的礼部考试在唐、宋、金、元时称省试,在明、清时称会试。
唐代第三层级的考试由吏部主办,又称为“释褐试”,通过的人就会被授予官职,不再穿百姓的褐衣,科举程序为乡试、省试、吏部试;宋代增设殿试,程序为乡试、省试、殿试;明代分乡试、会试、殿试;清代在三试前加童生试,中试者为生员,即秀才,第一名称“案首”;乡试中试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中试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中试者为进士,第一名称状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第一名,称“连中三元”,这在封建社会是无上的荣宠,科举史上共有17人“连中三元”,其中有3人实际只中了两元,乃朝廷为制造盛事而附会得来。“连中三元”的名人有白敏中(白居易堂弟)、王曾、宋庠、黄观、钱棨等。历史上还出现过3位“武三元”,明朝的尹凤、王名世,清朝的王玉璧,南京“三元巷”即是纪念尹凤的事迹。
科举考试方法主要有帖经、问义、策问、诗赋4种。帖经就是“填空”;问义分墨义和口义,如问“作者七人矣”,须知是《论语·宪问》所说伯夷、叔齐等人;策问从西汉沿袭而来,是有关时事政治的系列问答题,白居易曾出过“如何改进官员的薪俸制度”、“如何解决农贫商富”等策问题目;诗赋要求考生当场作诗赋各一篇。唐代以诗赋取士,明清以八股取士。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固定段落组成,句型、字数都有规定,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为正文,两两对偶,限300字,500字,700字。现代人对八股文的印象不佳,其实八股取士也有合理因素,如评分标准公平一致;指事类策,谈理似论,持律如诗之严,取材有赋之博,能够考察考生的能力。
科举面向社会 不拘门第 公开考试 公平竞争
虽有积极意义 但也有消极影响
科举制度有计划、有步骤、持续地选拔出大批人才,进士科成为高级官僚的来源,许多武举精英成为栋梁。唐宋八大家里有七位进士,一位举人;唐代的房玄龄、王维、颜真卿、白居易、张九龄、贺知章、柳公权,宋代的寇准、范仲淹、沈括、司马光、包拯、吕蒙正、文天祥,元代的施耐庵、刘伯温,明代的于谦、张居正、史可法、王阳明、汤显祖,清代的林则徐、龚自珍、魏源、刘墉、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翁同和、张謇等人皆考中进士,其中更不乏状元。即便是没有考中进士甚至举人的人,如李白、杜甫、陆游、辛弃疾、罗贯中、关汉卿、海瑞、吴承恩、李时珍、蒲松龄、吴敬梓,也曾是“卧碑中人”。此外,科举制有效地制衡、调节着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的政治结构,并打破朋党之私,强化了中央统治功能——官员都是天子门生,也就减轻了地方力量坐大的情形。
科举以成绩录取,专重才学,广泛、持久而强烈地激发了学子发愤求学的热情;科举生源“学历”资格的限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科举造就了庞大的知识分子阶层,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文学艺术的发展与繁荣,教育事业的兴盛与变革,思想观念的转变与传播,都与其活动息息相关。传教士将科举制传至西方,可以说,西方国家早期的文官考试制度,从中国经验借鉴而来。不仅如此,明代安南(古越南)、高丽、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之士在本国乡试,准至京会试;日本三百遣唐使回国后推行“大化革新”,建立大学寮、国学、府学等,学习儒家经典,授予毕业生“进士”、“明经”、“秀才”,使日本步入封建社会;新罗(朝鲜古国)按对儒家经典精通的程度,选拔和任用上、中、下三等官吏,高丽金涛在朝鲜“乡试”,在明朝中三甲第六,授县丞,后任高丽宰相;而在安南(古越南),即使最贫穷的男性农民都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以至于有众多的文官通过科举崛起于贫困之中。
但科举制度也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如程式化的考试摧残人们的心智,造成空疏学风,导致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学;科举凌驾学校之上,应试成为学校教育的唯一目的,使教育变成了科举的附庸。科举还产生了舞弊请托之风,考试的保密制度有糊名、誊录、锁院等,糊名是把姓名隐藏,誊录是为防止串通阅卷人的考生在卷纸上做记号,因此重新誊写一份,但又有了“勘磨”一说,是买通誊录者修正卷纸上的错误。有些科举考试中,非成绩因素严重影响取舍,如明代状元兼以貌选,建文二年殿试,嫌王艮其貌不扬,状元换以胡靖;更有以名字奇异、犯讳而被黜者。科举控制卧碑中人,唐太宗有云“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科举还强化了男尊女卑等。
(本报记者吴云青根据王运来教授5月9日在南京大学的讲座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关键字: 内容标签:科举,万恶,学者,亮点,公平,公开,制度科举 万恶 学者 亮点 公平 公开 制度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