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徐光启:四百年来中国开眼接纳世界第一人(3)

编辑:Jina 来源:东方早报
 

  专访上海徐汇区文化局副局长、徐光启系列纪念活动推动人宋浩杰
  “他具备典型的上海式智慧”
  为纪念徐光启诞辰450周年,上海日前启动系列纪念活动。
  自2002年起即在徐汇区文化局分管文化遗产保护和推广的宋浩杰是这一系列活动的推动者之一,他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徐光启身上有典型的上海式的智慧,不论哪国人从哪个角度研究他都是值得的。”
  “徐家汇是上海近代文明开始的地方”
  东方早报:曾经有学者说过徐光启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上海人,他和海派文化的形成有怎样的关系呢?
  宋浩杰:之前我们说的海派文化的开端大家都觉得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其实当时西方国家为何选择上海,肯定不只是因为上海作为港口城市的地理条件。
  徐光启那个年代,上海在全国就已经有很大的影响力——既是传统的沿海贸易区,也是传统的棉织品产区,该地区的赋税曾经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多。但是徐光启之后的上海才真正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海派文化和国际大都市的基础。为什么呢?因为徐光启生前曾在法华泾和肇嘉浜两条河流汇合处,也就是现在的徐家汇这个地方建农庄别业作为农业试验场所,他去世以后就葬在了肇嘉浜北原(今徐家汇南丹路17号光启公园内)。
  当时法国天主教刚来上海的时候到的是青浦、松江、董家桥等地,但因徐光启加入天主教,他的后代也多信天主教。他死后,随着他的两个皆为天主教徒的孙子举家迁至徐家汇,徐光启的后裔开始在徐家汇繁衍。法国天主教在1841年搬到徐家汇,并在之后的几十年间迅速发展。到了1864年,徐家汇已经有了一个容纳三万个孤儿的公益院,并汇集了许多西方科技和工艺。
  徐家汇本名叫“徐家厍”,后来因为徐光启的子嗣在此不断繁衍以及西方文明的进入,这块地方日益繁华,渐渐变成城镇,也就是今天的“徐家汇”。可以说因为徐光启而繁华起来的徐家汇是上海近代文明开始的地方。
  “徐光启身上有上海式智慧”
  东方早报:那他本人身上有什么“上海元素”呢?
  宋浩杰:他身上有东方的、中国的,特别是上海式的智慧:容易接纳新事物,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想方设法让别人满足自己的要求。比如当他在知道自己需要经世致用的学问和打破时弊的精神信仰之后,很快就明确自己需要帮助,无法靠一己之力解决这两个大问题。
  1595年徐光启在广东韶州教书,接触到了基督教堂和传教士。然后他把一个叫郭居静的传教士带到了上海,成为上海第一个外国传教士。此举虽然不能说直接帮助他解决自己的困惑,但是至少说明他是很容易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很重要的一点是,在韶州的时候他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知道了世界不是“天圆地方”而是“天方地圆”的,自此埋下了用知识探寻世界改造社会的念头。
  1600年他经人介绍认识了利玛窦。徐光启知道这个人可以帮助自己,不仅是解决自己信仰上的困惑,还能帮助自己学到西方科学知识。1605年,利玛窦和徐光启开始合作翻译《几何原本》。没有利玛窦的帮助徐光启一个人完成不了这件工作。
  徐光启在接纳了新知识之后明确了自己要做什么:学习西方经世致用的科学和思维方式来拯救自己的国家,然后通过种种方式让利玛窦和其他很多外国传教士一起满足他的要求,不管是知识上的还是信仰上的。我觉得这就是上海式智慧。
  东方早报:除了上海式智慧,徐光启还有什么精神特质能让他在经过那么长的时间以后依然被纪念?他的现实意义在哪里?
  宋浩杰:我觉得有四点:爱国精神、科研追求、开放胸襟和清正廉洁。他爱国,生于倭患猖獗的上海老城区,希望能够保护家国,之后引进“红衣大炮”欲抵抗努尔哈赤的进攻。他一生希望通过研究经世致用的学问挽回国家的颓势,无论是编历法还是研究农政部署军事,最终的诉求都是希望国家好。再有就是清正廉洁。他官居二辅,上面只有首辅和皇帝,是非常大的官。但是他死后家里没留下什么钱,只有简单的家具和破蚊帐。

关键字: 内容标签:开眼,第一人,接纳,中国,四百年,世界,徐光开眼 第一人 接纳 中国 四百年 世界 徐光
下一篇:徐光启:四百年来中国开眼接纳世界第一人(2)||上一篇:宫斗戏背后的历史真相 史上有没有甄嬛这个人?(2)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