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白先勇在内地出现的次数非常多。因为制作青春版《牡丹亭》,他成了昆曲“传教士”,不仅带着剧团各地巡演,还在高校开课讲授昆曲文化。这次到内地,白先勇带来的是一部对他个人来说意义更重大的“作品”——父亲的图传《白崇禧将军身影集》。
书还在编撰阶段时,白先勇就表示,这一次一定会尽全力配合宣传。在接受记者专访前一天,他因参加电视节目的录制而十分疲惫,不得不请针灸师来治疗,但是第二天下午,聊起父亲,75岁的他不停地讲了三个多小时。
和许多名将之后一样,白先勇与父亲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对父亲的了解,更多是来自近些年整理史料时的回忆和反思。他已经记不得起意为父亲写传记的具体时间,总之早于1999年。那一年白先勇写过一篇关于“四平街会战”的文章,这是白崇禧最耿耿于怀的一次失败。“父亲生前会和我讲起他自己指挥的战役,我现在觉得聊得太不够了,如果当初我知道没有这么多机会,我会和他聊很多很多。”
在为父亲写传的过程中,白先勇搜集了几百张照片,从北伐战争到台湾的最后岁月,各个时期的都有,所以萌发了编撰一本图传的想法。他特别提到此次收录在书中的30余张关于北伐战争的纪实影像,是当时的随军摄影记者张进德拍摄的,也是白崇禧仅存的北伐时期影像。1928年,北伐后期,白崇禧领军打到唐山等地,张进德随军拍摄有几千张照片,曾精选400张编成《北伐完成记》。后来,原册因连年战乱而遗失,他又将当时洗印留存的最后39张照片再编成册,带到台湾交给白崇禧,白崇禧一直精心保存在家中。
为了完成这部“身影集”,白先勇花了两年多时间整理父亲的照片,把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说清楚。有些照片上明白地标注着拍摄的年月日和地点,有一些则需要翻查史料来印证。“看到这些照片的时候,我说,哎呀,这都是历史的现场啊。有时候一张照片敌得过很多很多文字,照片在那里,当年的情景马上就浮现出来了。”
在最后定稿的《白崇禧将军身影集》中,共收录照片近500幅,大部分是第一次公开。编书过程中,出版社曾出于市场的考量,建议删减一些图片,将它控制在一本书的篇幅之内。然而对于这部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责任和心愿而编的书,白先勇觉得没有必要妥协。所以,图传最终分两卷出,上卷为《父亲与民国》,下卷为《台湾岁月》。白先勇说:“这些照片很珍贵,很有历史价值,把它们串起来,就是我父亲的一生。”
抗日英雄与老父
白崇禧
在白先勇的脑海中,对父亲的形象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记忆。“在大陆的时候,他总是穿着军服马靴,是英雄的形象。”那时候白崇禧常常在打仗,家里的孩子们很少见到他,但他骑着马回家的样子,给白先勇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白崇禧在大陆时期的照片,多是戎装照,北伐后期和抗战初期,是他军事生涯的高峰,照片中的他也尤其显得高大挺拔,意气风发。特别是台儿庄大捷之后,白崇禧在国人心中成为抗日英雄,被各家媒体报道,《良友》画报第137期还以他作为封面人物。
白崇禧最好骑马,白先勇还清楚地记得父亲有两匹最珍爱的马。其中一匹原为鲁军张宗昌的坐骑,因全身金黄、马背右后方近马尾处有一块饭碗大的圆形白毛,而得名“回头望月”。“听说那是一匹走马,就是说跑的时候四蹄是放开的,腹部几乎贴地。”白先勇说,“父亲常常和我们形容那个马怎么跑,我猜他当时觉得挺威风的,仗打胜了,还俘虏了一匹名驹。”另一匹“乌云盖雪”,则全身黑色,四蹄雪白,白先勇曾在祖母的寿宴上看到父亲骑这匹马,印象里它“很雄峻,很烈,只有父亲才罩得住,别人一上去就给摔下来”。
而到了台湾以后,父亲的形象完全变了。虽然享有一级上将的待遇,但并无实权,平时“穿普通的衣服,就是一个老父”。不过恰恰是在台湾的11年,白先勇和父亲真正像忘年之交一般,亲近了起来。他们常常谈历史、谈世界大事,也讲“四平街会战”和“徐蚌会战”(即淮海战役),一起下棋、打猎,甚至还能聊白先勇热爱的文学。虽然父亲平时很少提起自己的境遇,也不怀忧丧志,但是白先勇明白他正处于人生的逆境之中,所以在这段时间里,他对父亲也有了另一种了解。当时很多重要将领到了台湾,不担任要职,就什么都不管了,但是白崇禧却一切照旧,“说要开的会还是照去,连国民党的小组会议他也去,他觉得是应该的,其实完全可以不去的”。“我蛮怜惜他的,也很佩服他。在逆境之中,还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我现在自己年纪也大了,知道这不容易。”
白先勇与父亲的最后一张合影摄于1963年初,台北松山机场。母亲马佩璋下葬后,白先勇按回教仪式走了40天的坟,第41天,便飞往美国留学了。照片里,白崇禧戴着毛帽,神情黯淡。“父亲一向性情刚毅,喜怒不形于色,但暮年丧偶、儿子远行,送别时他一直跟随到登机梯下,竟然老泪纵横。”几十年后,白先勇提起这一场景仍不胜感慨,“我上了飞机,看着他一个人在那里,感到非常孤独”。待他再回台湾,与父亲已是阴阳两隔。
在书中“父亲归真”一节里,白先勇写道:“父亲骤然归真,我第一时间的反应不是悲伤,而是肃然起敬8943;8943;父亲的辞世,我最深的感触,不仅是他个人的亡故,而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他本人就是民国史的一部分。”得知这一消息的当天晚上,白先勇整夜回顾父亲一生的历史过程,首先感到的是“敬畏之心”,随后,哀痛才慢慢袭来。编照片、写传记时,白先勇的感触也因为两种不同立场的交错而十分复杂:“作为历史人物,我在他身上看到历史沧桑、风云变幻,作为我的父亲,他又有另外一面。这两面有时候会有冲突,但我决定把它们都写出来,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人。”
访问亲历者,求证历史细节
《白崇禧将军身影集》所记贯穿白崇禧一生,为了梳理未曾亲历的历史,白先勇查找了大量资料,也访问了许多人,包括时任东北行营政治部主任的余纪中,曾任白崇禧秘书的程思远,写过《李宗仁回忆录》的历史学家唐德刚,以及父亲的一些老部下。
余纪中是台湾《中国时报》前董事长,平时就常邀白先勇讨论有关艺文的事情,但是每次谈话,最后“总会将话题转移到‘四平街会战’上去”。因为他在战后担任东北行营政治部主任,而且亲历了“四平街会战”中十分关键的一次会议。当白先勇因为要写父亲的传记而正式要求访问余纪中,求证有关“四平街会战”的细节时,后者虽刚刚动完大手术,需要静养,仍然马上同意了。白先勇回忆,余纪中当时神情疲惫,但是可能正因为年近九旬,身体也不好了,“所以很着急地把当时的细节都讲给我听”。
唐德刚则向白先勇讲了许多关于李宗仁和白崇禧关系的事情。“他在大陆的时候认识我父亲,父亲生前的很多事情他都熟悉,所以他的回忆和观点,是蛮珍贵的。”白崇禧生前并没有提过要家人为他写传的意思,但是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访问他,一直到1966年他过世为止,共访问了132次,集结成《白崇禧先生访问纪录》出版(大陆2009年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引进,有较多删节)。但是访问未及完成,“很重要的国共内战还没有具体谈”,白崇禧就过世了。白先勇在书中没有提及白崇禧的其他几本传记,但是引用了不少访问记录中的内容,与父亲和他聊起过的细节相互印证。比如,白崇禧晚年经常提起淮海战役,认为蒋介石没有听从自己“守江必先守淮”的战略建议,“战略一错,败局就定了”。相比文字叙述,白先勇更希望照片“能够说明一些真实的情况”,所以史实的部分,他尽量不考虑立场,用照片说话。“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应该虚构,应该还原真相,照片就是真相。”观点的部分,他大多转述白崇禧的看法,有时将自己通过多年研究产生的想法也融合进去。“我去访问了许多史学家,他们对于我父亲在几次重大战役上的看法,基本上都是认同的,我和我父亲的观点,也大多一致。”
历史无法更改,但是白先勇对父亲的命运不无惋惜。他不能认同父亲被称作“桂系军阀”,因为父亲最关切的、无论北伐还是抗战,都是整个国家的命运,而非一地的得失。在编书和写传记的过程中,他应该多次设想过父亲能达成他的志愿、得到更公正的评价。所以当被问及“如果白崇禧活在今天,可能会从事什么职业”时,他像深思熟虑过一样,很快作出回答:“我想他会教书,他喜欢教书,喜欢做学问。也可能会从政,他有政治抱负,而且言出必行,在广西那几年,他就充分展示了他的施政理念和管理才华。”
关键字: 内容标签:民国,父亲,白崇禧,白先勇民国 父亲 白崇禧 白先勇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书还在编撰阶段时,白先勇就表示,这一次一定会尽全力配合宣传。在接受记者专访前一天,他因参加电视节目的录制而十分疲惫,不得不请针灸师来治疗,但是第二天下午,聊起父亲,75岁的他不停地讲了三个多小时。
和许多名将之后一样,白先勇与父亲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对父亲的了解,更多是来自近些年整理史料时的回忆和反思。他已经记不得起意为父亲写传记的具体时间,总之早于1999年。那一年白先勇写过一篇关于“四平街会战”的文章,这是白崇禧最耿耿于怀的一次失败。“父亲生前会和我讲起他自己指挥的战役,我现在觉得聊得太不够了,如果当初我知道没有这么多机会,我会和他聊很多很多。”
在为父亲写传的过程中,白先勇搜集了几百张照片,从北伐战争到台湾的最后岁月,各个时期的都有,所以萌发了编撰一本图传的想法。他特别提到此次收录在书中的30余张关于北伐战争的纪实影像,是当时的随军摄影记者张进德拍摄的,也是白崇禧仅存的北伐时期影像。1928年,北伐后期,白崇禧领军打到唐山等地,张进德随军拍摄有几千张照片,曾精选400张编成《北伐完成记》。后来,原册因连年战乱而遗失,他又将当时洗印留存的最后39张照片再编成册,带到台湾交给白崇禧,白崇禧一直精心保存在家中。
为了完成这部“身影集”,白先勇花了两年多时间整理父亲的照片,把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说清楚。有些照片上明白地标注着拍摄的年月日和地点,有一些则需要翻查史料来印证。“看到这些照片的时候,我说,哎呀,这都是历史的现场啊。有时候一张照片敌得过很多很多文字,照片在那里,当年的情景马上就浮现出来了。”
在最后定稿的《白崇禧将军身影集》中,共收录照片近500幅,大部分是第一次公开。编书过程中,出版社曾出于市场的考量,建议删减一些图片,将它控制在一本书的篇幅之内。然而对于这部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责任和心愿而编的书,白先勇觉得没有必要妥协。所以,图传最终分两卷出,上卷为《父亲与民国》,下卷为《台湾岁月》。白先勇说:“这些照片很珍贵,很有历史价值,把它们串起来,就是我父亲的一生。”
抗日英雄与老父
白崇禧
在白先勇的脑海中,对父亲的形象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记忆。“在大陆的时候,他总是穿着军服马靴,是英雄的形象。”那时候白崇禧常常在打仗,家里的孩子们很少见到他,但他骑着马回家的样子,给白先勇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白崇禧在大陆时期的照片,多是戎装照,北伐后期和抗战初期,是他军事生涯的高峰,照片中的他也尤其显得高大挺拔,意气风发。特别是台儿庄大捷之后,白崇禧在国人心中成为抗日英雄,被各家媒体报道,《良友》画报第137期还以他作为封面人物。
白崇禧最好骑马,白先勇还清楚地记得父亲有两匹最珍爱的马。其中一匹原为鲁军张宗昌的坐骑,因全身金黄、马背右后方近马尾处有一块饭碗大的圆形白毛,而得名“回头望月”。“听说那是一匹走马,就是说跑的时候四蹄是放开的,腹部几乎贴地。”白先勇说,“父亲常常和我们形容那个马怎么跑,我猜他当时觉得挺威风的,仗打胜了,还俘虏了一匹名驹。”另一匹“乌云盖雪”,则全身黑色,四蹄雪白,白先勇曾在祖母的寿宴上看到父亲骑这匹马,印象里它“很雄峻,很烈,只有父亲才罩得住,别人一上去就给摔下来”。
而到了台湾以后,父亲的形象完全变了。虽然享有一级上将的待遇,但并无实权,平时“穿普通的衣服,就是一个老父”。不过恰恰是在台湾的11年,白先勇和父亲真正像忘年之交一般,亲近了起来。他们常常谈历史、谈世界大事,也讲“四平街会战”和“徐蚌会战”(即淮海战役),一起下棋、打猎,甚至还能聊白先勇热爱的文学。虽然父亲平时很少提起自己的境遇,也不怀忧丧志,但是白先勇明白他正处于人生的逆境之中,所以在这段时间里,他对父亲也有了另一种了解。当时很多重要将领到了台湾,不担任要职,就什么都不管了,但是白崇禧却一切照旧,“说要开的会还是照去,连国民党的小组会议他也去,他觉得是应该的,其实完全可以不去的”。“我蛮怜惜他的,也很佩服他。在逆境之中,还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我现在自己年纪也大了,知道这不容易。”
白先勇与父亲的最后一张合影摄于1963年初,台北松山机场。母亲马佩璋下葬后,白先勇按回教仪式走了40天的坟,第41天,便飞往美国留学了。照片里,白崇禧戴着毛帽,神情黯淡。“父亲一向性情刚毅,喜怒不形于色,但暮年丧偶、儿子远行,送别时他一直跟随到登机梯下,竟然老泪纵横。”几十年后,白先勇提起这一场景仍不胜感慨,“我上了飞机,看着他一个人在那里,感到非常孤独”。待他再回台湾,与父亲已是阴阳两隔。
在书中“父亲归真”一节里,白先勇写道:“父亲骤然归真,我第一时间的反应不是悲伤,而是肃然起敬8943;8943;父亲的辞世,我最深的感触,不仅是他个人的亡故,而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他本人就是民国史的一部分。”得知这一消息的当天晚上,白先勇整夜回顾父亲一生的历史过程,首先感到的是“敬畏之心”,随后,哀痛才慢慢袭来。编照片、写传记时,白先勇的感触也因为两种不同立场的交错而十分复杂:“作为历史人物,我在他身上看到历史沧桑、风云变幻,作为我的父亲,他又有另外一面。这两面有时候会有冲突,但我决定把它们都写出来,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人。”
访问亲历者,求证历史细节
《白崇禧将军身影集》所记贯穿白崇禧一生,为了梳理未曾亲历的历史,白先勇查找了大量资料,也访问了许多人,包括时任东北行营政治部主任的余纪中,曾任白崇禧秘书的程思远,写过《李宗仁回忆录》的历史学家唐德刚,以及父亲的一些老部下。
余纪中是台湾《中国时报》前董事长,平时就常邀白先勇讨论有关艺文的事情,但是每次谈话,最后“总会将话题转移到‘四平街会战’上去”。因为他在战后担任东北行营政治部主任,而且亲历了“四平街会战”中十分关键的一次会议。当白先勇因为要写父亲的传记而正式要求访问余纪中,求证有关“四平街会战”的细节时,后者虽刚刚动完大手术,需要静养,仍然马上同意了。白先勇回忆,余纪中当时神情疲惫,但是可能正因为年近九旬,身体也不好了,“所以很着急地把当时的细节都讲给我听”。
唐德刚则向白先勇讲了许多关于李宗仁和白崇禧关系的事情。“他在大陆的时候认识我父亲,父亲生前的很多事情他都熟悉,所以他的回忆和观点,是蛮珍贵的。”白崇禧生前并没有提过要家人为他写传的意思,但是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访问他,一直到1966年他过世为止,共访问了132次,集结成《白崇禧先生访问纪录》出版(大陆2009年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引进,有较多删节)。但是访问未及完成,“很重要的国共内战还没有具体谈”,白崇禧就过世了。白先勇在书中没有提及白崇禧的其他几本传记,但是引用了不少访问记录中的内容,与父亲和他聊起过的细节相互印证。比如,白崇禧晚年经常提起淮海战役,认为蒋介石没有听从自己“守江必先守淮”的战略建议,“战略一错,败局就定了”。相比文字叙述,白先勇更希望照片“能够说明一些真实的情况”,所以史实的部分,他尽量不考虑立场,用照片说话。“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应该虚构,应该还原真相,照片就是真相。”观点的部分,他大多转述白崇禧的看法,有时将自己通过多年研究产生的想法也融合进去。“我去访问了许多史学家,他们对于我父亲在几次重大战役上的看法,基本上都是认同的,我和我父亲的观点,也大多一致。”
历史无法更改,但是白先勇对父亲的命运不无惋惜。他不能认同父亲被称作“桂系军阀”,因为父亲最关切的、无论北伐还是抗战,都是整个国家的命运,而非一地的得失。在编书和写传记的过程中,他应该多次设想过父亲能达成他的志愿、得到更公正的评价。所以当被问及“如果白崇禧活在今天,可能会从事什么职业”时,他像深思熟虑过一样,很快作出回答:“我想他会教书,他喜欢教书,喜欢做学问。也可能会从政,他有政治抱负,而且言出必行,在广西那几年,他就充分展示了他的施政理念和管理才华。”
关键字: 内容标签:民国,父亲,白崇禧,白先勇民国 父亲 白崇禧 白先勇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