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是非对错无所谓 看南宋皇帝"息怒"的非主流攻略

编辑:秋痕 来源:中国网
 
人,都是有脾气的,惹急了都会发怒,“兔子急了还咬人”呢。
有专家说,人的脾气大小,跟性激素分泌成正比,因此,男人的脾气要大于女人。不管有无科学依据,单从现象上来看,肯定是没错。比如,“雷霆之怒”就多用来形容男人,你见过有这样形容女人的吗?女人再怎么发泄怒火,其表现出来的“战斗力”,一句“母老婆”足以概括,到不了打雷的地步。
一般的男人勃然大怒,咱也不怕他,见招拆招就行,最不济打输了架,到医院看医生,还能怎么着?但位高权重的男人若是火冒三丈,就得小心了,譬如皇帝,手握生杀大权,三句话不对路子,他会砍了你的脑袋,所谓“伴君如伴虎”,就是打这儿来的。
有趣的是,历史上的南宋王朝诸位皇帝们,却一般的不怎么发脾气,即使当时火气冲天,也无需身边人说“官家息怒”,他们自己就会自觉地控制。原因嘛,两句话即可概括:不杀士大夫是老祖宗定的规矩,不能破,所以,发怒没用,弄不好还容易引起血压上升,不值当;士大夫被集体宠坏了,明知皇帝不会动刀子,还个个牙尖嘴利,笃信“文死谏”教条,若真把他们杀了,倒成全了他们的好名声,而自己成昏君了,还是不值当。
那么,南宋皇帝们是如何自觉控制怒火的呢?在不影响至高无上的皇权地位的大前提下,他们各有各的招,不同性格特点的皇帝,会采取不同的“息怒”办法,谈不上主流,故以“非主流”命名。
宋高宗:生气写上几个字。
赵构跟岳飞之间的陈芝麻烂谷子,地球人没有不知道的,赵构确曾多次气不打一处来,忍了好多年,终于忍无可忍,不惜违背“不杀大臣”的祖宗家法,开了杀戒。其中的是是非非,事关政治权谋,我们不去讨论了。
其实,赵构不但善于自觉“息怒”,还因此推动了一场书法“古雅风”的革命呢。据《宋史》记载,某次朝会时,监察御史王淮当着诸臣的面,毫不客气地责难高宗不该重用宰相汤思退:“大臣养尊,小臣持禄,以括囊为智,以引去为高。愿陛下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高宗当即怒容满面,拿起毛笔写了数字后,才恢复了平静。
赵构的这个“息怒”法,由来已久,早在金做人质时,即利用写字来缓释情绪。其后只要一生气,就会习惯性地临帖,以至于养成了沉稳的性格特点,书法造诣亦随之突飞猛进,“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在南宋掀起了一个学书高潮,“盖一艺之微,苟倡之自上,其风靡有如此者”。陆游说:“思陵(高宗)妙悟八法,留神古雅”,致使南宋书法“古雅风”乃盛。
宋孝宗:有火当面发出来。
孝宗是个很爷们的皇帝,口才也很好,史家对他有六字评语:英明、神武、睿智。我在《杨万里为何三气宋孝宗》一文里做过叙述,他曾跟杨万里当面吵嘴,怒不可遏,但发泄完了,也就没事了。
他的儿媳妇(光宗的李皇后)也经常惹他发火,他同样采取当面训斥的法子来平息怒火。如“你应该学太上皇后的后妃之德,若再插手太子事务,朕宁可废掉你!”“你不好好照顾皇帝,以致他病成这样。万一皇帝有何不测,我就灭了你李家!”等等,最终页没把李皇后怎么样。
怒火有时就像是沉默的火山,越压抑许久越会突然喷薄而出。要学会随时当面地说出自己的不满,别让其郁积到再也承受不了的时候,那样会很伤人的。对自己而言,在发怒时当面说出来,心里会好过很多。
宋光宗:是非对错无所谓。
说起来有些滑稽,但不无道理。因为一个人发火生气,无非对错之争,是非之议,若没有了对与错,是与非,也就无所谓生气了。宋光宗正是如此“息怒”的一个皇帝。
宋光宗怒从何来?三个方面,一是朝野骂他不孝顺,二是老子太威猛,显得他很无能,三是后院起火,他灭不了。怎么办呢?如果把怒气变成勇气的话,那自然很好,说不定会炼成一代明君的,可付出也太多了,他不干;跟老子当面顶牛,他没胆儿,装孝顺,他更是不甘心在群臣面前示弱;对老婆李皇后,他又是既爱且怕。所以,不如装傻,沉湎于酒色,生那闲气干嘛?
你见过精神病患者发怒吗?肯定没见过,赵炎也没见过。宋光宗43岁登极,仅仅过了两年,就患上了精神病。忘掉一切是非对错,忘掉一切“为什么”,你将心如止水。
宋宁宗:多为他人想一想。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惊讶地发现赵扩似乎是个“没脾气”的人,在位期间从未发过火。即便是韩侂胄暗中“安置”赵汝愚致死,史弥远派人暗杀韩侂胄成功等惊天大案被曝光,他也只是叹息一下,并未动怒。
这是为什么?跟他宽容的性格有关系。宁宗皇帝是一个自律甚严的人,温和而善解人意,不为己甚。被人强迫登上皇帝宝座,他连续说了好几个“做不得、做不得”,因为父亲光宗还活着;韩侂胄诬陷赵汝愚,宁宗想到赵汝愚的正直,让他出任福州知府加以保护;过元宵节,他独自清坐,太监劝他设宴热闹一番,他说:“宫外百姓没有饭吃,我能安心宴饮吗?”对于开禧北伐之败,他也为参加者开脱:“恢复岂非美事,但不量力尔。”
其实,怒与不怒,只在于一根导火索是否被点燃而已。宁宗的做法,如同我们发怒时后退一步,深吸一口气,或者极力数数,来缓解紧张的神经一样。多为他人想一想,这根导火索也就点不燃;多为他人想一想,即使不是为了他人好,至少也是为了自己好。
宋理宗:时刻不忘学“冷静”。
理宗难呀!不冷静不行。一是继承权不是很合法,若动不动就发火,树敌太多,后果堪虞;二是登基之初,后权与相权并存,皇权相对较弱,他得罪不起;三是自己标榜理学正宗,若随便发火,岂非授人以柄?
了解南宋这段历史的朋友,大概都会有这样的认识:理宗城府很深!看起来确乎如此,他是被逼的。前十年里,他不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独坐,随时闭上眼,脑海里不断重复“安静”、“放松”这几个词,他过不了关。否则,无需别人气他,他自己就得被怒火烧死。十年修得冷静功,帮助他有了机会一展胸中抱负。
有的时候,理宗皇帝也会于冷静中偶尔“不冷静”一次,因为怒火必须释放,所以需要做“放松操”。
宝庆元年上元节,理宗宴请杨太后,席间一枚烟花钻入太后椅子底下,太后大惊,“意颇疑怒”,然后拂衣而去。理宗随即聚集百官谢罪,并要处罚安排宴会的内侍,太后笑着说:“难道他特地来惊我,想来也是不小心,赦免了他吧。”母子于是和好“如初”。这次“放松操”效果极佳,没过多久,杨太后撤帘了。
宋度宗:寻求外力来“息怒”。
怒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其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孩提时期,想凭自己控制情绪来轻易“息怒”,谈何容易?所以,现在流行的心理医生,就是一种外力的干预。宋度宗也会这一套,他时尚地聘请了“心理医生”。
度宗时期,南宋王朝内外交困,烦恼的事儿一波接着一波,一桩连着一桩,是个皇帝都会发疯,但宋度宗不但没疯,还活得挺潇洒呢!《续资治通鉴》上说:“帝自为太子,以好内闻;既立,耽于酒色。故事,嫔妾进御,晨诣合门谢恩,主者书其月日。及帝之初,一日谢恩者三十馀人。”啥意思呢?原来度宗皇帝把怒火发泄到嫔妃身上去了,一个晚上睡三十个女人,哪还有力气发“雷霆之怒”?
女人,既是度宗的“心理医生”,又是度宗对症给自己下的药,终于平息了他心头的怒火,心平气和地面对着每一天。
宋度宗唯一的一次动怒,是在咸淳五年。这一年蒙古兵困襄阳,又攻樊城。贾似道却隐匿不报,也不派兵增援。度宗知道后,大为光火,追问贾似道。奇怪的是,贾似道也知道度宗有“心理医生”,随即加以引导:“蒙古兵已经退去,这是谁造的谣?”度宗很配合,说是一个宫女告诉他的,贾似道就将那宫女杀了。度宗于是“息怒”。
也是啊,如果你的怒火已经让你发疯,那么光靠自己是不够的,这时需要寻求外力来治疗。需要说明的是,宋度宗的办法是非主流中的非主流,绝对不可取,但借助心理医生进行疏导,却是必要的。
南宋度宗以后,还立过三个皇帝,都是小孩,未到会发怒的年纪,何谈“息怒”?是故不表。(赵炎 中国网专家博客)


关键字: 内容标签:息怒,南宋,对错,是非,非主流,皇帝,无所谓,攻略息怒 南宋 对错 是非 非主流 皇帝 无所谓 攻略
下一篇:古代最长寿老人热衷房中术(2)||上一篇:郑伯克段于鄢:庄公纵弟为恶(1)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