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细君(公元前121年——前101年间),汉江都王(扬州)刘建之女,汉武帝为结好乌孙(今伊犁河上游流域),封细君为江都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昆莫。刘细君是西汉遣外番的第一位刘姓皇室宗室女,比昭君出塞早了72年,且是皇室真正的金枝玉叶,被后世誉为“第一位名传史册的和亲公主”和“和亲公主中的第一位才女”。
据《前汉书·乌孙传》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伊犁河流域是当时西域最强大的乌孙国的游牧地。当时乌孙属哈萨克族祖先的一支。西汉武帝时期,为了彻底击败西北边塞的匈奴,张骞建议用厚赂招引乌孙,同时下嫁公主,与乌孙结为兄弟,这样就可“断匈奴右臂”,共同夹击匈奴,于是汉朝就有了第一位远嫁西域的细君公主。
西汉前期,北部边疆经常受到匈奴的侵扰。当时汉朝处建国之初,民生凋敝,政局不稳,为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汉高祖刘邦采纳刘敬的建议,“遣宗室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和亲”,“冀以求安边境”。然而,匈奴一方面通过和亲,得到了大批财物,另一方面又不断侵扰边境,对西汉进行军事掠夺。到汉武帝时,经过60余载的苦心经营,汉朝国力日渐强盛,汉武帝为摆脱受制于匈奴的被动局面,数度开塞击胡。特别是经卫青、霍去病的打击,匈奴从此远遁漠北,使“漠南无王庭”。
匈奴之战,极大地削弱了匈奴的军事、经济实力,其逐步丧失了对阴山、河西走廊广大地区的控制。因其依然控制着西域诸国,还拥有一定的实力与汉抗衡。这些国家是匈奴的重要经济支柱,汉朝当时只有争取到西域诸国的支持,才能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为取得彻底的胜利,汉武帝实施远交近攻的策略,武力与怀柔双管齐下,联合西域各国夹击匈奴。实力强大的乌孙,就成了主要的争取对象。公元前2世纪初,乌孙与月氏均在祁连山附近游牧,乌孙王难兜靡被月氏攻杀时,他的儿子猎骄靡刚刚出生,由匈奴冒顿单于收养成人。公元前161年,在匈奴的支持和援助下,猎骄靡率领部众西击大月氏,遂居留伊犁河流域一带,建立了乌孙国。乌孙多年来一直是匈奴的从属,猎骄靡感念匈奴的恩德,却又不愿长此蜷伏于匈奴肘腋之下。
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劝汉武帝联合乌孙共御匈奴,汉武帝听取了张骞提出的联合乌孙以“断匈奴右臂”的建议,命他为中郎将,率副使、将士三百余人,携带大量的金、帛和牛羊,出使乌孙、大宛(今苏联费尔干纳盆地)、康居(今苏联中亚巴尔喀什湖至咸海之间)等地。张骞到了乌孙,要求乌孙王昆莫东回故土(指敦煌祁连之间的地区),臣服于汉,以防匈奴,并答应把汉公主嫁给他,作为结盟的条件。然而,乌孙对汉朝不甚了解,加以归属匈奴已久,态度犹豫不决。
直到公元前115年,张骞回国,乌孙才派使者数十人,随同来汉朝察看情况。乌孙使者回国后,盛赞汉朝的广大和富庶。乌孙看到了汉朝的强盛,同时又惧怕匈奴报复性的侵略,于是自动地结好于汉,遣使献马,表示愿意和亲,结为昆弟之交。武帝当下同群臣计议,同意了这个要求,只是提出说:“一定要先来纳聘,然后才能把公主送出去。”
刘细君具有正宗的皇家血脉,是名副其实的汉室公主。其高祖是汉文帝刘恒,曾祖是汉景帝刘启,祖父是汉武帝刘彻之兄刘非,父亲是江都王(扬州当时称江都)刘建,史称其为“江都公主”。刘建是个荒淫无道的暴君,公元前121年企图谋反未成后自缢,细君母以同谋罪被斩。当时,细君因年幼而幸免于难。不久被带入长安宫中生活,并有专人教以读书。稍长,细君即能诗善文,并且精通音律,出落成才貌双全的大公主。
元封(公元前110年—前105年)年间,乌孙向汉朝廷献上良马千匹,作为汉家公主的聘礼。于是,一纸诏书改变了细君一生的命运。汉武帝命她远嫁“去长安八千九百里”的乌孙国。年仅16岁的细君前往乌孙和亲。送嫁那一天,汉武帝“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武帝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乡国之思”。关于细君公主出嫁,民间也有另一种说法。据说细君出嫁时的车队是从江都出发的,行经安徽灵璧时,细君停车驻马,在一处山岩前悄然伫立,手抚巨石,东望乡关,久久不忍离去,以至于在石上留下一枚清晰的手印。这手印后来经匠人摹刻,遂成一方景观,名为“灵璧手印”。
细君生得纤弱娴静、白嫩艳丽,且能歌善舞,才貌双全。猎骄靡非常高兴,“以为右夫人”。乌孙人因其肤色白净、花容月貌,称细君为“柯木孜公主”(意思是“肤色白净美丽像马奶酒一样的公主”)。匈奴得知乌孙与汉结盟,唯恐乌孙被汉朝拉过去,也照样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昆莫(“亦遣女妻昆莫,昆莫以为左夫人”)。昆莫就以细君为右夫人,以匈奴女为左夫人。按照中国习俗,右的地位高于左,右为“上首”,左为“下首”。然而,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与匈奴同俗“;而匈奴的习俗却是:“尚左,其坐,长左而北乡”。即左为尊,右为卑。也就是说,乌孙国的习俗与大汉相反,是“左”高“右”低。
细君到了乌孙以后,即开始进行政治活动,“自治宫室居,岁时一再与昆莫会,置酒饮食,以币帛赐王左右贵人”,以博取乌孙贵族们的欢心。用汉武帝所赐丰厚妆奁与礼物,广泛交游,上下疏通,为汉朝做了大量工作。
按照乌孙的风俗习惯,兄弟可以和寡嫂结婚;儿子可以和非亲生的寡母结婚;甚至祖父尚在,孙子竟可以和后祖母结婚。而汉人在曾经的春秋战国时期,父亲死后,儿子可以娶庶母,叫做“蒸”,而兄,叔死后,弟弟或者侄儿可以娶寡嫂或者婶母,叫做“报”两者合称收继制,也叫转房制,是符合春秋战国时期道德规范的。但是汉武帝时,儒家兴起,收继制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了。当时,乌孙王昆莫年岁已老,准备让他的孙子岑陬娶乌孙公主为夫人。这个不合汉家传统礼仪的决定,无疑使细君忐忑难决,她未立即表态,只是说:“容妾思之。”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她上书武帝,陈述昆莫的决定和自己的心情。她连忙写了一封信,向武帝说明这个情况,请示应如何处理。当时西汉正想联结乌孙共同对付匈奴,武帝就命细君顾全大局:“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收到武帝的回信,细君便向昆莫表态:“愿听安排。”
后来,乌孙王昆莫真的把细君嫁给了他的孙子岑陬。昆莫死后,岑陬继立为王。细君在乌孙期间约有四、五年,生了一个女儿,名叫少夫。公元前87年,细君因产后失调,加之心情抑郁、思乡成疾,病逝乌孙。
细君是汉家的一位公主,为了民族的团结、国家的安宁,她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受到后世许多文人墨客高度表扬。北魏诗人祖叔辨在《千里思》中就提到:“细君辞汉宇,王嫱即虏衢。寂寂人径阻,迢迢天路殊。”
西晋诗人石崇所作《王昭君辞一首并序》中云:“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而也。”石崇序文中还说明,汉魏时期的歌舞大曲中的清商大曲就是在细君公主演奏的琵琶乐调的基础上新制的,其基调是哀怨的。(刘昌春 中国网专家博客)
关键字: 内容标签:昭君,和亲,皇室,早了,公主,刘细君昭君 和亲 皇室 早了 公主 刘细君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据《前汉书·乌孙传》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伊犁河流域是当时西域最强大的乌孙国的游牧地。当时乌孙属哈萨克族祖先的一支。西汉武帝时期,为了彻底击败西北边塞的匈奴,张骞建议用厚赂招引乌孙,同时下嫁公主,与乌孙结为兄弟,这样就可“断匈奴右臂”,共同夹击匈奴,于是汉朝就有了第一位远嫁西域的细君公主。
西汉前期,北部边疆经常受到匈奴的侵扰。当时汉朝处建国之初,民生凋敝,政局不稳,为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汉高祖刘邦采纳刘敬的建议,“遣宗室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和亲”,“冀以求安边境”。然而,匈奴一方面通过和亲,得到了大批财物,另一方面又不断侵扰边境,对西汉进行军事掠夺。到汉武帝时,经过60余载的苦心经营,汉朝国力日渐强盛,汉武帝为摆脱受制于匈奴的被动局面,数度开塞击胡。特别是经卫青、霍去病的打击,匈奴从此远遁漠北,使“漠南无王庭”。
匈奴之战,极大地削弱了匈奴的军事、经济实力,其逐步丧失了对阴山、河西走廊广大地区的控制。因其依然控制着西域诸国,还拥有一定的实力与汉抗衡。这些国家是匈奴的重要经济支柱,汉朝当时只有争取到西域诸国的支持,才能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为取得彻底的胜利,汉武帝实施远交近攻的策略,武力与怀柔双管齐下,联合西域各国夹击匈奴。实力强大的乌孙,就成了主要的争取对象。公元前2世纪初,乌孙与月氏均在祁连山附近游牧,乌孙王难兜靡被月氏攻杀时,他的儿子猎骄靡刚刚出生,由匈奴冒顿单于收养成人。公元前161年,在匈奴的支持和援助下,猎骄靡率领部众西击大月氏,遂居留伊犁河流域一带,建立了乌孙国。乌孙多年来一直是匈奴的从属,猎骄靡感念匈奴的恩德,却又不愿长此蜷伏于匈奴肘腋之下。
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劝汉武帝联合乌孙共御匈奴,汉武帝听取了张骞提出的联合乌孙以“断匈奴右臂”的建议,命他为中郎将,率副使、将士三百余人,携带大量的金、帛和牛羊,出使乌孙、大宛(今苏联费尔干纳盆地)、康居(今苏联中亚巴尔喀什湖至咸海之间)等地。张骞到了乌孙,要求乌孙王昆莫东回故土(指敦煌祁连之间的地区),臣服于汉,以防匈奴,并答应把汉公主嫁给他,作为结盟的条件。然而,乌孙对汉朝不甚了解,加以归属匈奴已久,态度犹豫不决。
直到公元前115年,张骞回国,乌孙才派使者数十人,随同来汉朝察看情况。乌孙使者回国后,盛赞汉朝的广大和富庶。乌孙看到了汉朝的强盛,同时又惧怕匈奴报复性的侵略,于是自动地结好于汉,遣使献马,表示愿意和亲,结为昆弟之交。武帝当下同群臣计议,同意了这个要求,只是提出说:“一定要先来纳聘,然后才能把公主送出去。”
刘细君具有正宗的皇家血脉,是名副其实的汉室公主。其高祖是汉文帝刘恒,曾祖是汉景帝刘启,祖父是汉武帝刘彻之兄刘非,父亲是江都王(扬州当时称江都)刘建,史称其为“江都公主”。刘建是个荒淫无道的暴君,公元前121年企图谋反未成后自缢,细君母以同谋罪被斩。当时,细君因年幼而幸免于难。不久被带入长安宫中生活,并有专人教以读书。稍长,细君即能诗善文,并且精通音律,出落成才貌双全的大公主。
元封(公元前110年—前105年)年间,乌孙向汉朝廷献上良马千匹,作为汉家公主的聘礼。于是,一纸诏书改变了细君一生的命运。汉武帝命她远嫁“去长安八千九百里”的乌孙国。年仅16岁的细君前往乌孙和亲。送嫁那一天,汉武帝“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武帝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乡国之思”。关于细君公主出嫁,民间也有另一种说法。据说细君出嫁时的车队是从江都出发的,行经安徽灵璧时,细君停车驻马,在一处山岩前悄然伫立,手抚巨石,东望乡关,久久不忍离去,以至于在石上留下一枚清晰的手印。这手印后来经匠人摹刻,遂成一方景观,名为“灵璧手印”。
细君生得纤弱娴静、白嫩艳丽,且能歌善舞,才貌双全。猎骄靡非常高兴,“以为右夫人”。乌孙人因其肤色白净、花容月貌,称细君为“柯木孜公主”(意思是“肤色白净美丽像马奶酒一样的公主”)。匈奴得知乌孙与汉结盟,唯恐乌孙被汉朝拉过去,也照样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昆莫(“亦遣女妻昆莫,昆莫以为左夫人”)。昆莫就以细君为右夫人,以匈奴女为左夫人。按照中国习俗,右的地位高于左,右为“上首”,左为“下首”。然而,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与匈奴同俗“;而匈奴的习俗却是:“尚左,其坐,长左而北乡”。即左为尊,右为卑。也就是说,乌孙国的习俗与大汉相反,是“左”高“右”低。
细君到了乌孙以后,即开始进行政治活动,“自治宫室居,岁时一再与昆莫会,置酒饮食,以币帛赐王左右贵人”,以博取乌孙贵族们的欢心。用汉武帝所赐丰厚妆奁与礼物,广泛交游,上下疏通,为汉朝做了大量工作。
按照乌孙的风俗习惯,兄弟可以和寡嫂结婚;儿子可以和非亲生的寡母结婚;甚至祖父尚在,孙子竟可以和后祖母结婚。而汉人在曾经的春秋战国时期,父亲死后,儿子可以娶庶母,叫做“蒸”,而兄,叔死后,弟弟或者侄儿可以娶寡嫂或者婶母,叫做“报”两者合称收继制,也叫转房制,是符合春秋战国时期道德规范的。但是汉武帝时,儒家兴起,收继制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了。当时,乌孙王昆莫年岁已老,准备让他的孙子岑陬娶乌孙公主为夫人。这个不合汉家传统礼仪的决定,无疑使细君忐忑难决,她未立即表态,只是说:“容妾思之。”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她上书武帝,陈述昆莫的决定和自己的心情。她连忙写了一封信,向武帝说明这个情况,请示应如何处理。当时西汉正想联结乌孙共同对付匈奴,武帝就命细君顾全大局:“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收到武帝的回信,细君便向昆莫表态:“愿听安排。”
后来,乌孙王昆莫真的把细君嫁给了他的孙子岑陬。昆莫死后,岑陬继立为王。细君在乌孙期间约有四、五年,生了一个女儿,名叫少夫。公元前87年,细君因产后失调,加之心情抑郁、思乡成疾,病逝乌孙。
细君是汉家的一位公主,为了民族的团结、国家的安宁,她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受到后世许多文人墨客高度表扬。北魏诗人祖叔辨在《千里思》中就提到:“细君辞汉宇,王嫱即虏衢。寂寂人径阻,迢迢天路殊。”
西晋诗人石崇所作《王昭君辞一首并序》中云:“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而也。”石崇序文中还说明,汉魏时期的歌舞大曲中的清商大曲就是在细君公主演奏的琵琶乐调的基础上新制的,其基调是哀怨的。(刘昌春 中国网专家博客)
关键字: 内容标签:昭君,和亲,皇室,早了,公主,刘细君昭君 和亲 皇室 早了 公主 刘细君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