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关于“孙中山”称谓的几点考辨
考辨之一:孙中山本人绝少署名“中山”或“孙中山”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搞清了“中山先生” 四字的涵义,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既然这四个字是国人对孙先生示以崇敬之尊称,那么孙先生本人就不能轻易以别人给予的尊称而自称,正如诸葛亮不会自称“卧龙”或“诸葛卧龙”,庞统不会自称“凤雏”或“庞凤雏”一样。那种在传统戏曲和当代新编历史剧中经常出现的错误“自称”,是不大可能出自那些头脑清醒的历史人物本人之口的。
考辨之二: “中山平八郎”的化名是否存在?卞修跃先生在《孙文先生名号一补》中,曾引述《近代史资料》编译室藏老同盟会员杨兆蓉《辛亥革命四川回忆录》原文,搜集到孙先生在“中山樵”化名之前,尚有“中山平八郎”的化名。据杨文称:“初用‘中山平八郎’,取蜀汉刘备系中山靖王之后,而能延续汉祚。‘平八郎’即平定八方的人之意。后来想起序宫崎《三十三年落花梦》文中,以东海客虬髯比宫崎,有‘自愧不如唐太宗’之句,与今名合观,恐同党误会为有帝王思想,与所倡天下为公矛盾,又改名中山樵,从此决定。”[19]这一段回忆史料对中山名号源于“中山靖王之后”的推测,无疑是一个有利的佐证,但也有明显的疏漏——中山先生为宫崎寅藏的《三十三年落花梦》做序时间是1902年8月,而中山樵的化名在1898年已见诸天津《国闻报》刊载的《中山樵传》。[20]由此推断,不可能是因为孙先生恐革命党人误会,特意将“中山平八郎”改为“中山樵”。然而,杨兆蓉关于“中山平八郎”的陈述,与前面引用冯自由转述的中山先生论刘备的文字又似乎有某种联系,此中究竟尚待方家明辨。
考辨之四:“中山先生”与“孙中山先生”两个称谓哪一个更为恰当?这两种称谓并行由来已久,不过笔者更倾向于“中山先生”的称谓。主要考虑是,既然“中山”并非名号主人的自称而属世人的尊称,按照中国传统的称谓通则,作为与尊称(含谥号、封号)连缀通常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在尊称前面冠以姓氏,如程明道、岳武穆、文信国;其二是在尊称后面缀以“先生”二字,如卧龙先生、凤雏先生、水镜先生。绝少有姓氏+尊称+先生的称谓。我们的前人可曾有谁把诸葛亮称作“诸葛卧龙先生”、把庞统称作“庞凤雏先生”、把程颢称作“程明道先生”?当然,笔者也无意搞什么“正名”,毕竟这只是一种称谓而已,对于往圣先贤是否尊崇关键还在于行动。况且,“孙中山”的称谓据其发明者章士钊诠释:“本非‘约定’,卒乃俗成”,我们又何必囿于定法,有悖成俗呢?
参考文献
[1] 尚明轩.孙中山的历程[M].上册.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8:6-7
[2] 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32
[3] 汤志钧.章太炎政论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162
[4] [5] 白吉庵.章士钊传[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13
[6] 冯自由.革命逸史[M].第三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168
[7] 沈潜.出世入世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38
[8] 陈寿.三国志[M].第三十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888
[9]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M].第一卷. 北京:中华书局,1981:230
[10]吕苏生.河北通史[M].先秦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162-210
[11]于敏中.日下旧闻考[M].第一二八卷.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2070
[12] 班固.汉书[M] .第一卷. 北京:中华书局,1962:81
[13] 吴乘权等.纲鉴易知录[M].明纪. 北京:中华书局,2009:1423
[14] 冯自由.革命逸史[M].初集,“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81:3
[15] 裴国昌.中国楹联大辞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994、965
[16] 蔡少卿.中国秘密社会[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23-24
[17] 吴晗.朱元璋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140
[18]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团结报》《中山先生轶事》编辑组.中山先生轶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245
[19] 卞修跃.近代史资料[M].总第98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83
[20] 陈锡祺.孙中山年谱长编[M].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2003:163
(游京录 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学院基础部副主任)
关键字: 内容标签:称谓,带有,色彩,名称,历史渊源,亲日,孙中山称谓 带有 色彩 名称 历史渊源 亲日 孙中山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考辨之一:孙中山本人绝少署名“中山”或“孙中山”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搞清了“中山先生” 四字的涵义,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既然这四个字是国人对孙先生示以崇敬之尊称,那么孙先生本人就不能轻易以别人给予的尊称而自称,正如诸葛亮不会自称“卧龙”或“诸葛卧龙”,庞统不会自称“凤雏”或“庞凤雏”一样。那种在传统戏曲和当代新编历史剧中经常出现的错误“自称”,是不大可能出自那些头脑清醒的历史人物本人之口的。
考辨之二: “中山平八郎”的化名是否存在?卞修跃先生在《孙文先生名号一补》中,曾引述《近代史资料》编译室藏老同盟会员杨兆蓉《辛亥革命四川回忆录》原文,搜集到孙先生在“中山樵”化名之前,尚有“中山平八郎”的化名。据杨文称:“初用‘中山平八郎’,取蜀汉刘备系中山靖王之后,而能延续汉祚。‘平八郎’即平定八方的人之意。后来想起序宫崎《三十三年落花梦》文中,以东海客虬髯比宫崎,有‘自愧不如唐太宗’之句,与今名合观,恐同党误会为有帝王思想,与所倡天下为公矛盾,又改名中山樵,从此决定。”[19]这一段回忆史料对中山名号源于“中山靖王之后”的推测,无疑是一个有利的佐证,但也有明显的疏漏——中山先生为宫崎寅藏的《三十三年落花梦》做序时间是1902年8月,而中山樵的化名在1898年已见诸天津《国闻报》刊载的《中山樵传》。[20]由此推断,不可能是因为孙先生恐革命党人误会,特意将“中山平八郎”改为“中山樵”。然而,杨兆蓉关于“中山平八郎”的陈述,与前面引用冯自由转述的中山先生论刘备的文字又似乎有某种联系,此中究竟尚待方家明辨。
考辨之四:“中山先生”与“孙中山先生”两个称谓哪一个更为恰当?这两种称谓并行由来已久,不过笔者更倾向于“中山先生”的称谓。主要考虑是,既然“中山”并非名号主人的自称而属世人的尊称,按照中国传统的称谓通则,作为与尊称(含谥号、封号)连缀通常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在尊称前面冠以姓氏,如程明道、岳武穆、文信国;其二是在尊称后面缀以“先生”二字,如卧龙先生、凤雏先生、水镜先生。绝少有姓氏+尊称+先生的称谓。我们的前人可曾有谁把诸葛亮称作“诸葛卧龙先生”、把庞统称作“庞凤雏先生”、把程颢称作“程明道先生”?当然,笔者也无意搞什么“正名”,毕竟这只是一种称谓而已,对于往圣先贤是否尊崇关键还在于行动。况且,“孙中山”的称谓据其发明者章士钊诠释:“本非‘约定’,卒乃俗成”,我们又何必囿于定法,有悖成俗呢?
参考文献
[1] 尚明轩.孙中山的历程[M].上册.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8:6-7
[2] 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32
[3] 汤志钧.章太炎政论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162
[4] [5] 白吉庵.章士钊传[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13
[6] 冯自由.革命逸史[M].第三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168
[7] 沈潜.出世入世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38
[8] 陈寿.三国志[M].第三十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888
[9]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M].第一卷. 北京:中华书局,1981:230
[10]吕苏生.河北通史[M].先秦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162-210
[11]于敏中.日下旧闻考[M].第一二八卷.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2070
[12] 班固.汉书[M] .第一卷. 北京:中华书局,1962:81
[13] 吴乘权等.纲鉴易知录[M].明纪. 北京:中华书局,2009:1423
[14] 冯自由.革命逸史[M].初集,“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81:3
[15] 裴国昌.中国楹联大辞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994、965
[16] 蔡少卿.中国秘密社会[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23-24
[17] 吴晗.朱元璋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140
[18]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团结报》《中山先生轶事》编辑组.中山先生轶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245
[19] 卞修跃.近代史资料[M].总第98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83
[20] 陈锡祺.孙中山年谱长编[M].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2003:163
(游京录 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学院基础部副主任)
关键字: 内容标签:称谓,带有,色彩,名称,历史渊源,亲日,孙中山称谓 带有 色彩 名称 历史渊源 亲日 孙中山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韩非子的"无间道"(4)||上一篇:刘备“换妻如换衣”之谜:常叫夫人脱光比玉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