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追忆因文革自杀第一人 邓拓人生中的几个片断(1)

编辑:秋痕 来源:北京晚报
 
“邓拓最早刊登在《北京晚报》上的作品并不是杂文而是题画诗……”
成美曾回忆说,邓拓最早刊登在《北京晚报》上的作品并不是杂文而是以左海笔名发表的题画诗。在中国作协举办的邓拓百年纪念座谈会上,邓拓女儿邓晓虹回忆起父亲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北京晚报》发表了不少题画诗,例如1962年三月题吴作人绘《黑天鹅》图:“《秋波媚·黑天鹅》:雍容闲雅泛涟漪,红啄黑绒衣。几声密叫,两丛新苇,未解双飞。连天冰雪离乡土,何幸到京师?春风吹梦,湖波送暖,唯我先知!”这样一首优美的诗歌却被诬陷为别有用心。
邓拓是一个很浪漫的人,他写给妻子的每一封情书都附有诗词。十年动乱,有两方题诗丝帕被丁一岚女士缝在贴身的棉袄里,颠沛流离,辗转下放,绢上的墨迹全被汗水浸湿。
1966年,对邓拓、吴晗、廖沫沙“三家村”的猛烈批判拉开了“文革”大幕。《燕山夜话》成了“反党黑话”,“三家村”成了“反党集团”。1966年5月中旬的一天,邓拓给吴作人打了最后一个电话,嘱咐他们夫妇要看开一些看远一些。5月17日,邓拓伏案疾书到深夜。邓拓在这封6000字的遗书中最后写道:当我要离开你们的时候。让我再一次高呼: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我们敬爱的领袖毛主席万岁!伟大的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在全世界的胜利万岁!
从中,我们依然清晰可见诗人的壮丽情怀……
邓拓也给妻子写短信诀别。他说,一岚:我因为赶写了一封长信给市委,来不及给你们写信。此刻心脏跳动很不规律,肠疾又在纠缠,不多写了……今后你们永远解除了我所给予你们的精神创伤。永别了,亲爱的。
《北京晚报》也在这一年停刊。
补白
邓拓从1949年到1958年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人们记忆中的邓拓是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忠诚地坚持着党性原则。著名作家袁鹰上世纪五十年代调到人民日报社,在邓拓领导下做文艺编辑工作。在袁鹰的印象中:邓拓“他不计名利,淡泊明志,待人宽、责己严,从不摆领导架子,尊重不同意见,从不搞一言谈。全报社从上到下一律称他‘老邓’。少数年轻人或者工勤人员尊称‘邓拓同志’,但是从没有人称‘邓主编’。有事去他办公室,可以推门而入,不用经过秘书,偶尔他也会走进编辑办公室闲聊或者查古籍。”
但是在反右运动前后,邓拓因为没有充分理解“阳谋”而受到批评和冷落。学者李辉说:“1957年的1月,在别的报纸积极鸣放时,《人民日报》却与众不同地发表了不赞同鸣放的文章,同时他还阻止了报社很多人的鸣放。后来,他默默承受了‘书生办报’甚至‘死人办报’的批评,可有的人却因为他的缺少‘政治谋略’而避免了成为右派的厄运。”
1959年2月,邓拓调离人民日报至北京市委书记处工作。袁鹰清楚地记得送别会议上,邓拓讲话结束后念了一首七律,这就是著名的《留别〈人民日报〉诸同志》:“笔走龙蛇二十年,分明非梦亦非烟。文章满纸书生累,风雨同舟战友贤。屈指当知功与过,关心最是后争先。平生赢得豪情在,举国高潮望接天。”念到“文章满纸书生累”,他还特地提到前几天还有位老同志说他“书生习气未能无”。当天晚宴敬酒,邓拓要袁鹰也写首诗给他,“我当时满口答应,也真打算写,而且步他的原韵,不料拖到二十年后才写出来,已成一首挽诗:血海冤沉不记年,星霜历历付云烟。峥嵘风骨追高范,锦绣才华迪后贤。劲骨遭谗甘愿折,蛾眉见妒敢争先。诗魂今日应无憾,泪溢银河注九天。”


关键字: 内容标签:几个,第一人,文革,片断,追忆,自杀,拓人几个 第一人 文革 片断 追忆 自杀 拓人
下一篇:宋朝的社会风气为何变坏:仁宗对改革派政治清算(1)||上一篇:宋朝的社会风气为何变坏:仁宗对改革派政治清算(2)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