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夜话》轰动北京
“燕山,是北京的一条主要山脉;夜话,是夜晚谈心的意思。当年《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拼版时会在右上角留出1500字的空白,等着邓拓《燕山夜话》的新米下锅……”
邓拓跟《北京晚报》的缘分始于五色土副刊刊载《燕山夜话》,而他的死跟他在北京晚报上发表的“黑话”也很有关系。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钱江曾撰文《邓拓自杀前的抗争》,谈到《燕山夜话》的缘起。1959年2月,邓拓调离人民日报到北京市委书记处工作,分管文教工作。从1961年起,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纠正“大跃进”的一些错误做法。对此邓拓积极拥护。
1961年初,北京日报社社长范瑾传达了邓拓关于报纸宣传的讲话,大意是要提倡读书,报纸要多发一些古人发愤图强、发愤读书的故事。这是与提倡人们和灾难斗争有关的。
听到这番讲话后,《北京晚报》编辑顾行和刘孟洪找到邓拓,请他给晚报写文章。“磨”了三个月,邓拓答应在晚报“五色土”副刊开设专栏。顾行与刘孟洪合写的《邓拓同志与他的燕山夜话》一文中回忆道:“他一看到我们,就先开了一句玩笑‘逼债的来了。’他从桌上拿起已经写好的两张纸片递给我们。一张写的是《燕山夜话》,另一张写的是马南邨。他说‘栏目就叫《燕山夜话》。燕山,是北京的一条主要山脉;夜话,是夜晚谈心的意思。马南邨是笔名。马兰村原是我们办晋察冀日报所在的一个小村子,我对它一直很怀念。’”1961年3月19日,《北京晚报》刊登了《燕山夜话》第一篇文章《生命的三分之一》,倡导读书之风。
成美、顾行合写的回忆说:“因为副刊必须头一天预先拼版,我们和邓拓说好,副刊预拼时右上角留出1500字的版面,他头天夜里把文章写好,当天一早由报社派人取回,看完就发排上版。我们还说好,由于《燕山夜话》文章引证的材料浩繁,很多篇章的出处在报社的图书资料室无法找到,因此所有引文都由他自己核对。这以后,一篇篇字迹潇洒有力的《燕山夜话》文稿,便源源不断地来到晚报。当时,邓拓是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即使他到外地视察工作,也都准时把稿件寄到编辑部。只有偶然的两三次,由于工作太忙,他头天夜里没有时间动笔,就在当天一早赶写出来发到报社,一次也没有影响报纸发稿。他的每一篇稿子都字迹清楚,干干净净,他所引用的资料,翔实有据,连标点符号也准确无误。自《燕山夜话》在晚报刊载以来,对文中所引用的浩如烟海的史料,除一处有一位读者来信提出质疑外,没有发生过差错。”
《燕山夜话》刊出后轰动北京,影响全国,各地都学《燕山夜话》办起了知识杂文专栏。老舍刚读专栏的时候不知道马南邨是谁的笔名,夸奖说:“大手笔写小文章,别开生面,独具一格。”仅1961年3月到1962年3月的一年时间内,《北京晚报》编辑部就收到了读者写给邓拓的来信400多封。信来自全国各地,有工人、教师,也有中央的领导。成美、顾行回忆说:“人们在信中不仅谈得到的启示和教育,而且纷纷给《燕山夜话》出题目、找资料,提出自己的见解。作者和读者之间这样广泛而生动的思想交流,这样畅所欲言地通过报纸进行交谈,是我们在多年的报纸工作中所仅见的。”其中一篇《长发的故事》,就是应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编采专业的一名学生来信要求所写。
《三家村札记》与吴南星
“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新闻记者要向农民拾粪一样,零敲碎打地积累学习。这些是邓拓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
邓拓还鼓励新闻记者利用零碎时间学习。他介绍了自己的学习方法,特别用农民举例:“你看农民出门,总随手拿个粪筐,见粪就捡,成为习惯。积累知识,也应该有农民积肥的劲头,捡的范围要宽,只要是有用的,不管它是牛粪人粪,都一概捡回来,让它们统统变成有用的肥料,滋养植物的生长。”
《燕山夜话》刊出轰动北京以后,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也想让邓拓开专栏,他就拉着市委统战部长廖沫沙和副市长吴晗合用吴南星这个笔名,合写专栏“三家村札记”。
学者李辉认为邓拓短短几年的杂文写作具有不可替代性:“《燕山夜话》里,我们听到了那个艰难时代与特殊历史环境中发出的声音。他反对浮夸,他主张实事求是,他赞成真正的百家争鸣……”
众多邓拓新闻思想的研究者也认为,邓拓从事新闻工作二十多年,他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他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坚持走群众路线;他强调人民群众是报纸的服务对象,报纸要做关心群众的“热心人”。这些新闻思想在《燕山夜话》中都有体现,从而使《燕山夜话》具有了深刻的思想性、人文关怀精神和文化拯救意识,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和热情反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以及经久不衰的阅读魅力。
(李峥嵘)
关键字: 内容标签:几个,第一人,文革,片断,追忆,自杀,拓人几个 第一人 文革 片断 追忆 自杀 拓人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燕山,是北京的一条主要山脉;夜话,是夜晚谈心的意思。当年《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拼版时会在右上角留出1500字的空白,等着邓拓《燕山夜话》的新米下锅……”
邓拓跟《北京晚报》的缘分始于五色土副刊刊载《燕山夜话》,而他的死跟他在北京晚报上发表的“黑话”也很有关系。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钱江曾撰文《邓拓自杀前的抗争》,谈到《燕山夜话》的缘起。1959年2月,邓拓调离人民日报到北京市委书记处工作,分管文教工作。从1961年起,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纠正“大跃进”的一些错误做法。对此邓拓积极拥护。
1961年初,北京日报社社长范瑾传达了邓拓关于报纸宣传的讲话,大意是要提倡读书,报纸要多发一些古人发愤图强、发愤读书的故事。这是与提倡人们和灾难斗争有关的。
听到这番讲话后,《北京晚报》编辑顾行和刘孟洪找到邓拓,请他给晚报写文章。“磨”了三个月,邓拓答应在晚报“五色土”副刊开设专栏。顾行与刘孟洪合写的《邓拓同志与他的燕山夜话》一文中回忆道:“他一看到我们,就先开了一句玩笑‘逼债的来了。’他从桌上拿起已经写好的两张纸片递给我们。一张写的是《燕山夜话》,另一张写的是马南邨。他说‘栏目就叫《燕山夜话》。燕山,是北京的一条主要山脉;夜话,是夜晚谈心的意思。马南邨是笔名。马兰村原是我们办晋察冀日报所在的一个小村子,我对它一直很怀念。’”1961年3月19日,《北京晚报》刊登了《燕山夜话》第一篇文章《生命的三分之一》,倡导读书之风。
成美、顾行合写的回忆说:“因为副刊必须头一天预先拼版,我们和邓拓说好,副刊预拼时右上角留出1500字的版面,他头天夜里把文章写好,当天一早由报社派人取回,看完就发排上版。我们还说好,由于《燕山夜话》文章引证的材料浩繁,很多篇章的出处在报社的图书资料室无法找到,因此所有引文都由他自己核对。这以后,一篇篇字迹潇洒有力的《燕山夜话》文稿,便源源不断地来到晚报。当时,邓拓是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即使他到外地视察工作,也都准时把稿件寄到编辑部。只有偶然的两三次,由于工作太忙,他头天夜里没有时间动笔,就在当天一早赶写出来发到报社,一次也没有影响报纸发稿。他的每一篇稿子都字迹清楚,干干净净,他所引用的资料,翔实有据,连标点符号也准确无误。自《燕山夜话》在晚报刊载以来,对文中所引用的浩如烟海的史料,除一处有一位读者来信提出质疑外,没有发生过差错。”
《燕山夜话》刊出后轰动北京,影响全国,各地都学《燕山夜话》办起了知识杂文专栏。老舍刚读专栏的时候不知道马南邨是谁的笔名,夸奖说:“大手笔写小文章,别开生面,独具一格。”仅1961年3月到1962年3月的一年时间内,《北京晚报》编辑部就收到了读者写给邓拓的来信400多封。信来自全国各地,有工人、教师,也有中央的领导。成美、顾行回忆说:“人们在信中不仅谈得到的启示和教育,而且纷纷给《燕山夜话》出题目、找资料,提出自己的见解。作者和读者之间这样广泛而生动的思想交流,这样畅所欲言地通过报纸进行交谈,是我们在多年的报纸工作中所仅见的。”其中一篇《长发的故事》,就是应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编采专业的一名学生来信要求所写。
《三家村札记》与吴南星
“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新闻记者要向农民拾粪一样,零敲碎打地积累学习。这些是邓拓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
邓拓还鼓励新闻记者利用零碎时间学习。他介绍了自己的学习方法,特别用农民举例:“你看农民出门,总随手拿个粪筐,见粪就捡,成为习惯。积累知识,也应该有农民积肥的劲头,捡的范围要宽,只要是有用的,不管它是牛粪人粪,都一概捡回来,让它们统统变成有用的肥料,滋养植物的生长。”
《燕山夜话》刊出轰动北京以后,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也想让邓拓开专栏,他就拉着市委统战部长廖沫沙和副市长吴晗合用吴南星这个笔名,合写专栏“三家村札记”。
学者李辉认为邓拓短短几年的杂文写作具有不可替代性:“《燕山夜话》里,我们听到了那个艰难时代与特殊历史环境中发出的声音。他反对浮夸,他主张实事求是,他赞成真正的百家争鸣……”
众多邓拓新闻思想的研究者也认为,邓拓从事新闻工作二十多年,他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他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坚持走群众路线;他强调人民群众是报纸的服务对象,报纸要做关心群众的“热心人”。这些新闻思想在《燕山夜话》中都有体现,从而使《燕山夜话》具有了深刻的思想性、人文关怀精神和文化拯救意识,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和热情反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以及经久不衰的阅读魅力。
(李峥嵘)
关键字: 内容标签:几个,第一人,文革,片断,追忆,自杀,拓人几个 第一人 文革 片断 追忆 自杀 拓人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