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揭秘大明皇孙们的悲惨末世(6)

编辑:秋痕 来源:中华网论坛
 
 刘孔昭越想越生气,挽起袖子(攘臂),一副要揍人的架势,大声嚷嚷,凭什么老子我刘孔昭不能当内阁大学士呢?(欲并列)
有志不在年高,有理不在声高!刘孔昭这幅揍人的架势,吓不住那些吏部办事人员,虽然他们都是书生,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明朝书生的骨头最硬,撞到南墙不回头。

凭什么?就凭祖制,你翻翻本朝历史,哪里有勋臣当内阁大学士的例子(众以本朝无勋臣入阁例),吏部办事人员一致这样回答。

吏部办事人员的这个理由,足以把刘孔昭雷晕,刘孔昭脑子一转,愤怒(勃然)地说:“就算我不能当内阁大学士,那么马士英为什么不可呢?”(即我不可,马士英何不可)

刘孔昭的这个提议的确让吏部办事人员为难,虽然他们不愿意让马士英当内阁大学士,但是,又没有理由不让他当,况且他又有拥立之功,所以,勉强同意了(乃并推士英)。

最后,内阁大学士的名字与排列顺序为:史可法、马士英、高宏图。

至于姜曰广,存在重大异议,故而没有当上内阁大学士(以曰广异议不用),而下一级别的词臣,选姜曰广为首席(及再推词臣,以王铎、陈子壮、黄道周名上,而首曰广)。

马士英虽然当了内阁大学士,但是,他觉得这官儿当得特窝囊,明朝的祖制告诉我们,内阁大学士均在京城办公,辅助皇帝,为皇帝的私人秘书,而马士英,仍然要窝在凤阳守坟。

因为那些文官儿们在这问题上又玩了阴招,让马士英在凤阳督师(士英仍督师凤阳),不让他进入南京城,只要马士英不进南京城,他即便再坏,也不可能祸乱朝纲。

面对文官们的如此捉弄,马士英大为恼火(士英大愠),他亲自率领部队,有一千二百艘船,没有皇帝的召见命令,不请自到,冲进了南京城,见到了朱由崧。

朱由崧的这个皇位,可以说是马士英送的,即便朱由崧再弱智,知恩图报的规矩他还是懂的,他下达旨意,让马士英做兵部尚书,马上入阁办公(掌兵部入阁办事)。

本来,进入了内阁办公,马士英自认为效果就已经达到了,可是,过了几天,他才发现,情况并不是这么回事儿,各部门的办事人员,压根儿就不把他放在眼里。

各部门的办事人员,都听史可法的,说句良心话,马士英的确没有史可法厉害,不管是学习成绩,还是人格操守,甚至办事能力,史可法都在天上,马士英均在地下。

欲人重己,必先自重。想要别人把你当人看,就得自己先做出一个人样儿来。万一比不过别人,还有另一个办法,把比你厉害的人干掉,不能干掉,赶走也凑合。

干掉史可法,借几个胆子给马士英,他现在也不敢,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赶史可法走,让他去凤阳督师,自己一个人留在南京,然后操控朱由崧那弱智,把持朝政。

当然,赶走史可法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儿,腿长在史可法的身上,要赶他走,必须让他不走就不行,所以,马士英想了个阴招,他暗示地方上的几个总兵,让他们出面。

地方总兵明白马士英的意思,得到暗示,立马吵吵嚷嚷,说各大总兵之间经常窝里斗,必须安排一个有威望的人,才能镇住局面,而最有威望者,举朝非史可法不可!

与此同时,马士英还给史可法灌迷魂汤:“我管理军队太宽容,先生您管理军队严明,而且,先生您在淮上素有威望,假若先生您在外面经营军队,我在京城听令于您,诸事皆成!”

面对马士英这种软硬兼施的架势,史可法简直就无语了。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十八日,史可法自请督师淮上,辞朝而出,马士英得留辅政。史可法此去,就再也没能回南京。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对于马士英心中的鬼把戏,史可法心知肚明,史可法不是不能留在南京,而是他不愿意再留在南京,他秉有莲花一样的高洁品质: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绝不同流合污。

史可法离开了南京,但是,南京百姓舍不得他走,舆论大哗,纷纷叹息:为什么要从我们身边把史可法夺走呢?(何乃夺我史公)史可法没走,他活在南京人们的心中。


关键字: 内容标签:大明,悲惨,揭秘,皇孙们大明 悲惨 揭秘 皇孙们
下一篇:揭秘大明皇孙们的悲惨末世(4)||上一篇:民国第一神童1岁识字4岁作诗 差点当宣统伴读(2)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