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剃头匠火遍大江南北
顺治二年六月间,全国忽然出现了很多剃头挑子。挑子上除了有剃头的家什之外,还竖立着一根高高的旗杆,旗杆上绑着一道看似血淋淋的诏书。剃头的手艺人拖着嘶哑的喉咙沿街叫喊:“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这是清廷发布剃发令后,手艺人们 “奉旨剃头”的情景。在很多地方,称呼剃头匠为“待诏”,便是从那时开始的。
诏书曰:“向来剃发之制,不即令划一,姑听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乎,若不统一,终属二心。自发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为惜发争留,决不轻贷。”听着文词不甚狰狞,其实,施行中则没有这般温和了,按照多尔衮的意思,只要不愿意剃头的,那只好断头了。
六月以后,小小的剃头担子竟成了最触目惊心的街景。人们开始了各种形式的反抗,其中,一句俗话应时而生:“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舅。 ”直到如今,很多家庭还遵循着这一原则,有的小朋友甚至真的认为,正月里剪发会死舅舅。其实,这句话是百姓对清廷剃发令的隐晦反抗,“死舅”谐音“思旧”,是为了纪念那吊死在树上的崇祯帝和已经故去的明廷,以及几千年来人们早已习惯的衣冠风俗。
动用人体炸弹反抗剃发
多年来,人们总说,在清军入关时,很多汉人表现得没有气节,尤其是明朝时的文官。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在剃发令下达之后,从明朝的文官武将,到小小的老百姓,很多人表现出了誓死抗争的勇气。
剃发令颁发的时候,南明小朝廷的兵部左侍郎左懋第正在北京。他的一个随员艾大选贪生怕死,于是便剃了头。左懋第看见后大怒,命人将艾大选乱棍打死。当时福临小皇帝年纪尚幼,多尔衮手里握着大权,听闻这件事后,就派已经降清的左懋第堂弟去问明情况。左懋第看着自己堂弟那满族人的发型,一声冷笑:“你是满族人,还是我左家子孙? ”他弟弟悻悻回去禀告多尔衮。多尔衮是谁啊,怎能白受气!他把左懋第抓来,谁料左懋第冲着多尔衮就喊起了口号:“头可断,发不可断! ”于是,左懋第的头真的断了。
还有很多明朝旧臣,被俘后,绝不肯剃头归降,于是被送上了断头台。其中有两位分别为瞿式耜和张同敞。他们被杀的时候,一个端正衣冠南面而拜,一个被砍头后,身子一直直立不倒,头颅在地上跳了三下才不动。这种行为对多尔衮来说,是个莫大的刺激,也是莫大的羞辱。
除了文官,还有很多武官也表现出了摄人心魄的气节,其中一位叫阎应元。
顺治二年,江阴城新任知县方亨上任之后,剃发令正式在江阴发布。江阴县的百姓们选了几位德高望重之人,准备议请留发。方亨知道后勃然大怒,再次强调:“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百姓们闻听,义愤填膺,很快,反清的旗帜树了起来,前典史阎应元被请出山。近十万江阴百姓对战二十多万的清军,整整81天,阎应元带领着百姓殊死抗争。他们甚至动用了“人体炸弹”,白发苍苍的老人们将炸药绑在木桶夹层中,出城诈降,面见清军王爷时引燃导火索,与敌同归于尽。而阎应元自己在城破之时,身中数箭跳水自尽,被清军救起后膝盖不弯而亡。城破前,他在府衙留下一副对联:“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守城,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
在明朝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很多人本已经有归顺之意,可一道剃发令,却让他们打消了归顺的念头。古人在《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在古人看来,头发不仅是身体的一部分,更是一种象征,被剃发意味着奇耻大辱,所以古代才会有髡刑(剃发的刑罚)。在清入关时,清兵在许多城池都没有遇见过抵抗,轻而易举地就占领了城市。但剃发令一下,百姓们纷纷揭竿造反,让清廷措手不及。
以绍兴为例,当时的意大利人曾有记述:“鞑靼(满)人没有碰到抵抗就占领了这座城市,他们可以同样轻易地占领浙江南部的所有其他城镇。但是,当他们宣布了剃发令之后,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武器,为保卫他们的头发拼死斗争,比为皇帝和国家战斗得更英勇,不但把鞑靼人赶出了他们的城市,还把他们打到钱塘江,赶过了江,杀死了很多鞑靼人。”嘉定三屠、扬州十日,中国的人口减少了三千万,清廷在剃发的执行上显得毫无人性。与其说,人们反抗的是剃发令,还不如说,他们反抗的是清廷的残暴。
关键字: 内容标签:清初,国事,动用,炸弹,抵抗,剃头,人体清初 国事 动用 炸弹 抵抗 剃头 人体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