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故事先从郑国的建国开始说吧。
在《烽火戏诸侯》里说了,周代的郑国,始封者是友,他是周厉王最小的一个儿子,史书上一说是周宣王的“庶弟”,也就是同父异母的弟弟;一说是周宣王的“母弟”,也就是同母所生,这个在《史记》里就两说并存,《郑世家》里说是“庶弟”,在《十二诸侯年表》中则说是“母弟”,总之是周宣王的小弟弟(别胡思乱想哈),得封个侯伯。
周宣王二十二年,即公元前806年,封友于郑,爵位是伯,所以就叫郑伯友,或简称伯友(这个伯不是排行)。而据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的说法是,友只是名义上封了个郑伯,其实根本没有郑这个地方,开始他的封邑是在宗周王畿内的棫林,后来又迁徙到拾这个地方,在今天的陕西省的华县境内,估计地方不大,也不咋滴,这片地方就从此被称为“郑”。
既然开始连个正儿八经的地儿都没,为什么能封到“郑”?因为“郑”其实是一个殷商时代就有的古国,商王武丁有个儿子叫子奠,被封了一快领地,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叫奠地,后来成为一个城邑,或者说算是一个小国。因为是城邑,所以给加了个邑部旁作“郑(鄭)”,这个就是郑国的前身,据胡厚宣先生研究,其具体地点正在陕西的华县境内,可能就是棫林到拾邑那片地方,不过到了周代不那么叫了。既然有这么个古国,当然可以再封个人了。
这种事儿不奇怪的,周初武王把太公吕望封在齐,当时哪里有什么正儿八经的齐国,只有个一个东夷古国齐,也叫“北齐”,在营丘附近,也就是今天山东昌乐县营丘镇营丘村,说是个“国”,其实充其量算是一个小城邑,屁大点儿的地方。可不管怎么说,古代有个齐国,就可以重新封个人在那里。至于国家如何,你自己到那里去搞,有本事就多占地、多拉人口,做大做强,没本事就窝在那里等死。太公望就有本事,到了营丘,不停地和当地的东夷人打架斗殴,占山占水占农田,抢钱抢粮抢女人,那些东夷人让他打得扑街,只能干瞪眼,齐国就这么兴盛起来,成为东方大国。伯友开始封郑,大概也是这么个状况。
伯友很可能是厉王流于彘的时候出生的,宣王即位时他还很小,所以一直到即位二十二年之后才封他。伯友封郑的时候,应该不到三十岁。不过伯友为人不错,忠诚有信,温柔敦厚,有勇有谋,所以受到国人的欢迎。受封后三十三年,到了幽王时代了,幽王起用这位已经五十多岁的叔叔,封他在朝中当了司徒,周代是地官之长,主管民事,相当于民政部长,地位很高,汉代时候列入三公之一,所以伯友在周王室很有威望。
但是,伯友发现自己的侄子幽王很混蛋,把国政弄得一团糟,自己和一班子忠臣拼命进谏,也没有多少用处,周王室一天不如一天。伯友也怕了,既然国家这样,得先想想自己的退路。苦思冥想了半天也没辙,最后决定请个高人来咨询一下,这位高人就是周太史伯。
这个太史伯,《史记8226;周本纪》里也称为“太史伯阳”,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东观余论》里说的,是周宣王时期的太史,名颖,字硕父;还有一种说法是杨宽先生主张的,他就是周太史伯阳父,也就是那个博学多才而又很圆滑精明的大预言家,还有学者认为就是著名的大哲学家老子,这个咱在《烽火戏诸侯》里说过了。不管怎么样,太史伯是个博学而有见识的人。
伯友请史伯吃饭,然后就有了一场西周时期的“隆中对”。
伯友问:“老先生,现在周王室多灾多难,不知哪天就要出乱子,我担心要跟着一起遭殃。我是国家大臣,为国而死是应该的,可是我的家人不能跟着倒霉啊。您说说,到哪里才可以让他们逃避一死呢?”
关键字: 内容标签:纵论,兴亡,伯克纵论 兴亡 伯克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在《烽火戏诸侯》里说了,周代的郑国,始封者是友,他是周厉王最小的一个儿子,史书上一说是周宣王的“庶弟”,也就是同父异母的弟弟;一说是周宣王的“母弟”,也就是同母所生,这个在《史记》里就两说并存,《郑世家》里说是“庶弟”,在《十二诸侯年表》中则说是“母弟”,总之是周宣王的小弟弟(别胡思乱想哈),得封个侯伯。
周宣王二十二年,即公元前806年,封友于郑,爵位是伯,所以就叫郑伯友,或简称伯友(这个伯不是排行)。而据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的说法是,友只是名义上封了个郑伯,其实根本没有郑这个地方,开始他的封邑是在宗周王畿内的棫林,后来又迁徙到拾这个地方,在今天的陕西省的华县境内,估计地方不大,也不咋滴,这片地方就从此被称为“郑”。
既然开始连个正儿八经的地儿都没,为什么能封到“郑”?因为“郑”其实是一个殷商时代就有的古国,商王武丁有个儿子叫子奠,被封了一快领地,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叫奠地,后来成为一个城邑,或者说算是一个小国。因为是城邑,所以给加了个邑部旁作“郑(鄭)”,这个就是郑国的前身,据胡厚宣先生研究,其具体地点正在陕西的华县境内,可能就是棫林到拾邑那片地方,不过到了周代不那么叫了。既然有这么个古国,当然可以再封个人了。
这种事儿不奇怪的,周初武王把太公吕望封在齐,当时哪里有什么正儿八经的齐国,只有个一个东夷古国齐,也叫“北齐”,在营丘附近,也就是今天山东昌乐县营丘镇营丘村,说是个“国”,其实充其量算是一个小城邑,屁大点儿的地方。可不管怎么说,古代有个齐国,就可以重新封个人在那里。至于国家如何,你自己到那里去搞,有本事就多占地、多拉人口,做大做强,没本事就窝在那里等死。太公望就有本事,到了营丘,不停地和当地的东夷人打架斗殴,占山占水占农田,抢钱抢粮抢女人,那些东夷人让他打得扑街,只能干瞪眼,齐国就这么兴盛起来,成为东方大国。伯友开始封郑,大概也是这么个状况。
伯友很可能是厉王流于彘的时候出生的,宣王即位时他还很小,所以一直到即位二十二年之后才封他。伯友封郑的时候,应该不到三十岁。不过伯友为人不错,忠诚有信,温柔敦厚,有勇有谋,所以受到国人的欢迎。受封后三十三年,到了幽王时代了,幽王起用这位已经五十多岁的叔叔,封他在朝中当了司徒,周代是地官之长,主管民事,相当于民政部长,地位很高,汉代时候列入三公之一,所以伯友在周王室很有威望。
但是,伯友发现自己的侄子幽王很混蛋,把国政弄得一团糟,自己和一班子忠臣拼命进谏,也没有多少用处,周王室一天不如一天。伯友也怕了,既然国家这样,得先想想自己的退路。苦思冥想了半天也没辙,最后决定请个高人来咨询一下,这位高人就是周太史伯。
这个太史伯,《史记8226;周本纪》里也称为“太史伯阳”,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东观余论》里说的,是周宣王时期的太史,名颖,字硕父;还有一种说法是杨宽先生主张的,他就是周太史伯阳父,也就是那个博学多才而又很圆滑精明的大预言家,还有学者认为就是著名的大哲学家老子,这个咱在《烽火戏诸侯》里说过了。不管怎么样,太史伯是个博学而有见识的人。
伯友请史伯吃饭,然后就有了一场西周时期的“隆中对”。
伯友问:“老先生,现在周王室多灾多难,不知哪天就要出乱子,我担心要跟着一起遭殃。我是国家大臣,为国而死是应该的,可是我的家人不能跟着倒霉啊。您说说,到哪里才可以让他们逃避一死呢?”
关键字: 内容标签:纵论,兴亡,伯克纵论 兴亡 伯克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