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鲁迅与胡适: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两种气质和立(3)

编辑:秋痕 来源:人民网
 
毕竟是书生
“九·一八事变”之后,国势日渐颓废。为了吸引知识分子为国效力,国民政府成立了国防设计委员会。一大批中国社会最有才华的知识分子加入其中,胡适也不例外。在大敌当前之际,胡适终于选择了从议政转换到参政。1938年,胡适受命担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此后,胡适在美奔波数年,游说于美国各个机构,动员美国支持中国抗日。1942年,胡适卸任,留美直至抗战胜利。
战后,胡适出任北大校长,摆脱政坛约束的胡适再一次老调重谈。1947年,胡适在《我们必须选择我们的方向》中提到,“我深信这几百年逐渐发展的民主政治制度是最有包含性,可以推行到社会的一切阶层,最可代表全民的利益。民主政治的意义,千言万语,只是政府统治须得人民的同意。”但此时国共两党激战正酣,谁又会再去理会胡适之言呢。胡适的心愿是在中国建立起一个宪政民主的国家,只是他至死在此方面一无所成。
研究了多年的鲁迅,孙郁更愿意将鲁迅和胡适相提并论,在他看来,“胡适的选择是常态人生的记录,鲁迅则是非常态的。在鲁迅消失了的地方,胡适便凸现出他的意义。
一个病态的民族,胡适的自由之梦,常常没有鲁迅式的绝望之音更具有广泛性。我以为要梳理中国‘被现代化’历程中最富魅力的因子,鲁迅与胡适的互补性是重要的。或许,国民精神重塑的新途,他们是真正的奠基人。”孙郁说。(据《中国新闻周刊》孙展/文 转载本文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认同其观点和立场)



关键字: 内容标签:胡适,鲁迅,两种,知识分子,中国当代,气质胡适 鲁迅 两种 知识分子 中国当代 气质
下一篇:揭古代"公务车"发展史:西汉规定马越多官越大||上一篇:鲁迅与胡适: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两种气质和立场(1)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