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胡适的宽容

编辑:秋痕 来源:深圳特区报
 
曾被章士钊称之为“适之大帝”的胡适为我们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话题。谈白话文的出现,离不开他;谈科学与民主,离不开他;谈新文化的人格力量,也离不开他。可以坦率地这么说,从上世纪到今天,除了鲁迅,能像胡适这样给人以灵魂激动的人不多,自中华文明诞生以来,很少有过这样新型的文人。经过五十年的考验,既未流于偏颇,亦未落伍。在这个坦荡、博大的灵魂里,隐藏着我们民族深切的隐喻。
胡适自承哲学是他的“职业”,历史是他的“训练”,文学是他的“娱乐”(Hobby)。胡适这个人的价值,我们今天已经比过去看得更清楚了。就我们这一辈人来说,接受胡适的熏陶,虽然是晚了一些,但明显的也最能打动人的是胡适的宽容精神,是这种宽容经由娓娓道来的柔和文字闪现在他对人性的评判上。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山宗师之一的胡适是一个有世界眼光、没有排斥性的人。他有一个看法,做学问要在不疑中有疑,而做人却要在有疑处不疑。有人说,胡适的朋友要多过鲁迅。这只是一个事实的评价,而不是一个价值的判断,但从做人这一点来说,总还是要顾及到他在处理与朋友之间的关系上有无民主作风或有无持平之论。友谊是一种神圣的感情,它不靠恩惠,而是通过宽厚的品质和正直的生活才能维持下去。鲁迅骂过胡适,可是胡适对鲁迅有过很高的评价。苏雪林骂鲁迅,胡适就批评她。那时鲁迅对胡适早已没有一点好感,但胡适还能说,鲁迅早年的文学作品和小说史研究都是上等的工作。有人说鲁迅的小说史研究抄了不少日本的盐谷温,胡适还能说:“真是万分的冤枉。”
胡适是一位启蒙思想家。他的真正价值还是在他毕生挂怀一贯坚持的民主、法治、宪政上。他独特的贡献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很少的宽容精神,他一再强调“宽容”为民主第一要义。因为争取宽容的环境,就非反对专制暴政不可,因为专制暴政是人性和宽容的死敌。
宽容不仅是一种精神理念,也是一种人格魅力。1962年6月24日下午,胡适在台北“中央研究院”举行的第五次院士会议的酒会上致词说:我去年在“东亚区科学教育会议”上作了25分钟的讲话,引起了某些人物的不满,对我进行了文字“围剿”。我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不要去管它,那是小事体,小事体。我挨了40年的骂,从来不生气,并且欢迎之至,因为这是代表了自由中国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胡适正是在他大声疾呼言论自由时感到不适突然倒地而猝然去世的。先生夙愿不遂,一呼殁命,但却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感念。
作为一个不自由时代的自由主义者,胡适曾正视自己从事文化学术研究是正途,而谈政治、干预政治是歧途。在历史的长河中,政治是暂时的,文化却是永恒。他留下的最后遗言,显然很难用政治与学术划为不相容的两极,但对先生来说,这不仅是一种历史的给予,更重要的是他的文化参与,是他临终前为我们奏响的又一曲自由生命的凯歌。确确实实,胡适的人生之旅可以用年代来衡量,但他的思想和文化遗产则是要用世纪来审度的。(何永炎)


关键字: 内容标签:胡适,宽容胡适 宽容
下一篇:大清野史:康熙大帝的阴暗面 火烧姑姑霸占臣妻(1)||上一篇:郭沫若女儿称父亲不适合从政 否认其"抛妻弃子"(2)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