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雪珥称改革开放始于晚清 速度过快导致王朝覆灭(2)

编辑:秋痕 来源:大众日报
 
超速致倾覆 
  改革开放始于晚清
  1923年,上海《申报》回顾了前60年政府对经济的扶持。社论认为,晚清九年是最好的时间,民国十年最黑暗,对比两任政府对实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有“贤、不肖之别”。
  雪珥认为,晚清王朝的政经改革史无前例,且卓有成效。最终王朝覆灭的原因不是改革不行,而是改革速度过快,导致了帝国的脱轨。 
  记者:80多年前媒体的这一评论,会不会是刻意厚古薄今、针砭时弊的舆论监督?
  雪珥:不会。当时私营企业的发展情况、政府在财政上的支持,都有史实可以证明。
  中国的改革史,始于1860年代恭亲王所推动的改革,至今已经超过了一个半世纪。从1860到1911年,晚清的50余年其实奠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根基和民族心理根基。
  晚清的政治改革其深度、广度、力度,都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与我们一般以为的情况不同,晚清最后6年,尤其是1909-1911的宣统朝的3年,国家并非每况愈下,政治、经济乃至国防都在不断进步。比如,1908年时,清政府的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了白银2亿两大关,史无前例。而政治上,到1909年除新疆之外,全国各省都建立了地方议会,对地方行政领导实行非常有效的监督,这也是史无前例的。中央层面上,作为国家议会的资政院也随后成立。
  记者:你认为以恭亲王为源头的晚清改革,是行之有效的改革?
  雪珥:是的。我们经常批评1911年推出来的责任内阁,说它是“皇族内阁”。但是,这个“皇族内阁”并非传统概念上的权力极大的内阁,而是新型的、在国家议会的监督下的责任内阁,是个弱势的政府。这一点一直被忽略。这届内阁的总理、庆亲王奕劻也干得很别扭,多次想撂挑子。
  记者:既然晚清的政经改革得力,为什么还会灭亡?
  雪珥:1911年时,很少人认为这个政权会突然崩溃。但是,武昌城头一声枪响,这么大的一个政权土崩瓦解。主流的解释说是清政府假改革、改革太慢,而我认为,恰恰是因为清末的新政改革太快,导致超速失控。
  立宪运动启动后,从三权分立转为地方自治,实际上导致了立宪运动的变异,成了地方分离运动。一个很典型而被广泛忽视的情况是,到1908年,中国的年财政收入超过了2亿两白银,这是史无前例的,但中央财政所能掌控的,只有区区2400万两。一个政权,丧失了对88%的财政收入的掌控能力,它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作恶的能力,更失去了制止作恶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它已经成为一个傀儡。
  美国的政治学家亨廷顿,深刻地论证过改革和革命的关系,他认为改革的推行必须依靠权威资源的保障,没有这一保障,改革一定会被人利用,最终走样,而成为改朝换代、取而代之的工具。到了1911年,武昌城头一声枪响,几个造反的军人,就引爆了一个政权的垮台,并不是什么革命的力量,而是这个政权早已四分五裂了。
  民主的实现
  关键是政治土壤改变
  采访中,雪珥不止一次提到对韩寒的欣赏。他愿意看到更多年轻人对革命持一种理性的态度,这也和他的观点不谋而合。
  “对于一个开车时连打远光灯近光灯的规则都无法遵守的民族而言,激进的革命只会带来大规模的无序和灾难。”雪珥说。
  记者:晚清改革的轨迹被辛亥革命打断,你认为这延迟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是这样吗?
  雪珥:从甲午战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寻找“制度灵丹妙药”的阶段。精英阶层,尤其是体制外的精英,将社会的几乎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制度乃至执政者,以为换个制度——往往是换个制度的名称,换个执政者,就一切迎刃而解。这在之后的历史中,成了一种潮流。
  精英们乃至全社会,不断地在“改制”的折腾中颠来倒去。辛亥之后,中国社会陷入你争我夺的夺权混战之中,鲁迅说是“城头变换大王旗”。各路人马打着动听的口号,其实只是为了夺权。甲午战败后带来的这股“主义”万能风潮,对中国的现代化造成极大的困扰。
  政改不是换一拨人来当权。主义、意识形态都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记者:你相信改革的效率要比革命更高?激进的革命对中国而言并不适宜?
  雪珥:是啊,毫无疑问。治理国家就像运营一个公司,不停地更换股东,并不能带来公司效益、员工福利的提高。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经营公司。
  这其实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公司治理是一门科学,国家治理更是一门科学。想要改善国家机器的运行状况,为什么不从实现司法独立、舆论监督、决策公开透明这些具体的层面去操作,非要拉下一群狼,换一群更饿的狼上台呢?
  记者:建立更民主、更先进的政体,难道要靠执政者的自律来实现吗?
  雪珥:没有任何理论敢于相信“自律”的力量,要靠更科学的管理制度来实现,即便是表面上的自律,也要靠外部的制衡和惩罚机制保障。必须注意的现实情况是,任何一个执政集团内部,都不可能真的万众一心,而存在内部的利益博弈,也有望形成内部的权力制衡——这也是执政集团自身健康的保障。晚清50年,“垂帘听政”和“亲王辅政”这种“叔嫂共和一国两制”并存的模式,令体制内部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权力分立和制衡。
  权力本身是恶的,折腾只能带来更多无谓的消耗。我认为,关键是如何在技术层面寻找更科学的治国方法,去制约权力。民主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根本的是政治土壤的改变。

关键字: 内容标签:王朝,晚清,覆灭,过快,始于,改革开放,导致,速度,雪珥称王朝 晚清 覆灭 过快 始于 改革开放 导致 速度 雪珥称
下一篇:十年没白干:李世民杀兄逼父夺皇位的玄机(4)||上一篇:《甄寰传》背后的宫闱真相 皇帝不主动找妃嫔睡觉(1)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