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做官而做官,正直向上之气尽失
明宗去世以后,他的儿子李从厚即位。从此以后,冯道就丧尽了正直向上之气,一味地为做官而做官了。李从厚即位不到四个月,同宗李从珂即兴兵来伐,要夺取帝位。李从厚得到消息后,连臣下也来不及告诉,就慌忙跑到自己的姨夫石敬塘的军中。第二天早上,冯道及诸大臣来到朝堂,找不到皇帝,才知道李从珂兵变,并率兵往京城赶来。冯道这时的做法真是一反常态,极其出人意料。他本是明宗一手提拔,从寒微之族被任命为宰相,按常理说,此时正是他报答明宗大恩的时候,况且李从珂起兵实属大逆不道。但冯道没有考虑这些,他认为李从珂势大,而李从厚尚未掌握实权,在权衡了利弊之后,他决定率领百官迎接李从珂。
冯道身为宰相,又兼一些官吏为他所亲手提拔,他一倡议坚持,多数人也不好说什么。虽然有中书舍人卢导等人抗议,但大多数人无奈,只得跟冯道一起到洛阳郊外去列队迎接李从珂,并献上了劝进文书。就这样,冯道由前朝的元老重臣摇身一变,又成了新朝的开国功臣。但李从珂对他不放心,把他放到外地任官,后来才把他调回京中,给了他一个没有多大实权的司空之职。
不久,石敬塘同李从珂发生了冲突,石敬塘想借恢复明宗的旗号打倒李从珂。但石敬塘兵力很单簿,不能同李从珂抗衡。为了夺取帝位,石敬塘也不顾一切,竟派使者赴契丹向契丹主耶律德光求援,并许下三个条件,事成之后,一是向契丹称臣,二是石敬塘向耶律德光称儿子,三是割让雁门关以北诸州给契丹。耶律德光正想插手中原,石敬塘主动去求,正合其意,便约定等中秋以后倾国赴援。在契丹人的支持下,石敬塘打败了李从珂,做了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儿皇帝”。
石敬塘以恢复明宗为号召,在当皇帝后,就把原明宗朝的官吏大多复了职。也许是因为冯道未受李从珂重用的缘故,冯道也被任命为宰相。
石敬塘当皇帝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实现对耶律德光许下的诺言,而自称“儿皇帝”一事,实在是说不出口。据载,写这道诏书的官吏当时是“色变手战”,乃至于“泣下”,可见这是奇耻大辱。至于派人去契丹当册礼使,更是一个既要忍辱负重,又要冒生命危险的事。石敬塘想派宰相冯道去,一是显得郑重,二是冯道较为老练。但石敬塘很为难,恐怕冯道拒绝。谁知冯道居然答应了。其实,石敬塘哪里知道冯道的心思。冯道十分清楚,只有把耶律德光这个“爸爸皇帝”笼络好了,“儿皇帝”也才好对付。从这一点看,冯道对于长保富贵的确算得上有胆有识。
冯道在契丹被阻留了两个多月,耶律德光觉得这个老头实在忠诚可靠,才决定放他回去。谁知冯道还不愿回去,他多次上表,表示对耶律德光的忠诚,想留在契丹。越是这样,耶律德光就越觉得应当让他回去,好让他在石敬塘那里为自己办事。经过多次反复,冯道这才显出一副依依不舍的样子,在路上走走停停,走了两个多月,才出契丹的国境。他的随从不解地问他:“能活着回来,恨不得插翅而飞,您为什么要走得这么慢呢?”冯道说:“一旦走快,就显出逃跑的样子。即使走得再快,契丹的快马也能追上,那有什么用呢?反不如慢慢而行!”随从人员这才佩服冯道的深谋远虑。
这趟出差回来,冯道可真的风光了,甚至连石敬塘都得巴结他。石敬塘让冯道手掌兵权,“事无巨细,悉以归之”,不久又加冯道为“鲁国公”,终石敬塘一朝,石敬塘对冯道是“宠无与为比”。
石敬塘的后晋政权只维持了十年多就完蛋了。后晋出帝开运三年,耶律德光率三十万军队南下,占领了汴京。冯道大概觉得契丹人可以稳坐中原江山,就主动来投靠耶律德光。冯道满以为耶律德光会热烈欢迎,没想到北方夷狄不懂中原的人情世故,耶律德光一见冯道,就指责他辅佐后晋的策略不对。这可把冯道吓坏了,赶紧改换策略。耶律德光问:“你为什么要来朝见我呢?”冯道说:“我既无兵又无城,怎敢不来呢?”又问:“你这老头是个什么样的人?”答曰:“是个又憨又傻无德无才的糟老头!”冯道的态度弄得耶律德光哭笑不得,就没有难为他。由于冯道善于逢迎,耶律德光慢慢地相信并喜欢上了冯道,让他当了辽王朝的“太傅”。
契丹人十分残暴,三十万大军,无正常的军需渠道,只靠剽掠为生,因而激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反抗。大概连冯道也看出契丹人如此下去长久不了,就开始为自己的后路着想。他想方设法地保护了一批投降契丹的汉族地方,为自己日后的仕途留下了退路。他这种做法,以至连欧阳修都认为“契丹不夷灭中国之人者,赖(冯)道一言之善也”。
在人民的反抗之下,契丹人被迫撤回,石敬塘的大将刘知远趁机建立了后汉政权。刘知远一方面想安定人心,笼络势力,一方面冯道也因保护别人而得赞誉,冯道被拜为太师。
关键字: 内容标签:官位,不倒翁,朝廷,倒了,官场,不倒,时期官位 不倒翁 朝廷 倒了 官场 不倒 时期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明宗去世以后,他的儿子李从厚即位。从此以后,冯道就丧尽了正直向上之气,一味地为做官而做官了。李从厚即位不到四个月,同宗李从珂即兴兵来伐,要夺取帝位。李从厚得到消息后,连臣下也来不及告诉,就慌忙跑到自己的姨夫石敬塘的军中。第二天早上,冯道及诸大臣来到朝堂,找不到皇帝,才知道李从珂兵变,并率兵往京城赶来。冯道这时的做法真是一反常态,极其出人意料。他本是明宗一手提拔,从寒微之族被任命为宰相,按常理说,此时正是他报答明宗大恩的时候,况且李从珂起兵实属大逆不道。但冯道没有考虑这些,他认为李从珂势大,而李从厚尚未掌握实权,在权衡了利弊之后,他决定率领百官迎接李从珂。
冯道身为宰相,又兼一些官吏为他所亲手提拔,他一倡议坚持,多数人也不好说什么。虽然有中书舍人卢导等人抗议,但大多数人无奈,只得跟冯道一起到洛阳郊外去列队迎接李从珂,并献上了劝进文书。就这样,冯道由前朝的元老重臣摇身一变,又成了新朝的开国功臣。但李从珂对他不放心,把他放到外地任官,后来才把他调回京中,给了他一个没有多大实权的司空之职。
不久,石敬塘同李从珂发生了冲突,石敬塘想借恢复明宗的旗号打倒李从珂。但石敬塘兵力很单簿,不能同李从珂抗衡。为了夺取帝位,石敬塘也不顾一切,竟派使者赴契丹向契丹主耶律德光求援,并许下三个条件,事成之后,一是向契丹称臣,二是石敬塘向耶律德光称儿子,三是割让雁门关以北诸州给契丹。耶律德光正想插手中原,石敬塘主动去求,正合其意,便约定等中秋以后倾国赴援。在契丹人的支持下,石敬塘打败了李从珂,做了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儿皇帝”。
石敬塘以恢复明宗为号召,在当皇帝后,就把原明宗朝的官吏大多复了职。也许是因为冯道未受李从珂重用的缘故,冯道也被任命为宰相。
石敬塘当皇帝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实现对耶律德光许下的诺言,而自称“儿皇帝”一事,实在是说不出口。据载,写这道诏书的官吏当时是“色变手战”,乃至于“泣下”,可见这是奇耻大辱。至于派人去契丹当册礼使,更是一个既要忍辱负重,又要冒生命危险的事。石敬塘想派宰相冯道去,一是显得郑重,二是冯道较为老练。但石敬塘很为难,恐怕冯道拒绝。谁知冯道居然答应了。其实,石敬塘哪里知道冯道的心思。冯道十分清楚,只有把耶律德光这个“爸爸皇帝”笼络好了,“儿皇帝”也才好对付。从这一点看,冯道对于长保富贵的确算得上有胆有识。
冯道在契丹被阻留了两个多月,耶律德光觉得这个老头实在忠诚可靠,才决定放他回去。谁知冯道还不愿回去,他多次上表,表示对耶律德光的忠诚,想留在契丹。越是这样,耶律德光就越觉得应当让他回去,好让他在石敬塘那里为自己办事。经过多次反复,冯道这才显出一副依依不舍的样子,在路上走走停停,走了两个多月,才出契丹的国境。他的随从不解地问他:“能活着回来,恨不得插翅而飞,您为什么要走得这么慢呢?”冯道说:“一旦走快,就显出逃跑的样子。即使走得再快,契丹的快马也能追上,那有什么用呢?反不如慢慢而行!”随从人员这才佩服冯道的深谋远虑。
这趟出差回来,冯道可真的风光了,甚至连石敬塘都得巴结他。石敬塘让冯道手掌兵权,“事无巨细,悉以归之”,不久又加冯道为“鲁国公”,终石敬塘一朝,石敬塘对冯道是“宠无与为比”。
石敬塘的后晋政权只维持了十年多就完蛋了。后晋出帝开运三年,耶律德光率三十万军队南下,占领了汴京。冯道大概觉得契丹人可以稳坐中原江山,就主动来投靠耶律德光。冯道满以为耶律德光会热烈欢迎,没想到北方夷狄不懂中原的人情世故,耶律德光一见冯道,就指责他辅佐后晋的策略不对。这可把冯道吓坏了,赶紧改换策略。耶律德光问:“你为什么要来朝见我呢?”冯道说:“我既无兵又无城,怎敢不来呢?”又问:“你这老头是个什么样的人?”答曰:“是个又憨又傻无德无才的糟老头!”冯道的态度弄得耶律德光哭笑不得,就没有难为他。由于冯道善于逢迎,耶律德光慢慢地相信并喜欢上了冯道,让他当了辽王朝的“太傅”。
契丹人十分残暴,三十万大军,无正常的军需渠道,只靠剽掠为生,因而激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反抗。大概连冯道也看出契丹人如此下去长久不了,就开始为自己的后路着想。他想方设法地保护了一批投降契丹的汉族地方,为自己日后的仕途留下了退路。他这种做法,以至连欧阳修都认为“契丹不夷灭中国之人者,赖(冯)道一言之善也”。
在人民的反抗之下,契丹人被迫撤回,石敬塘的大将刘知远趁机建立了后汉政权。刘知远一方面想安定人心,笼络势力,一方面冯道也因保护别人而得赞誉,冯道被拜为太师。
关键字: 内容标签:官位,不倒翁,朝廷,倒了,官场,不倒,时期官位 不倒翁 朝廷 倒了 官场 不倒 时期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朝廷倒了官位不倒 五代时期的官场不倒翁冯道(1)||上一篇:国子监竟然倒卖文凭










推荐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