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杨虎城为井勿幕撰文立碑 对其英年早逝无限惋惜

编辑:秋痕 来源:西安晚报
 
提起著名抗日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人们熟知的多是他“二虎守长安”、发动西安事变的壮举以及西安事变后的不幸遭遇。而杨虎城曾在西安革命公园为陕西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之一井勿幕先生撰文立碑一事,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近日,我们在查找西安辛亥革命档案时,发现了一件珍藏在西安市档案馆、由杨虎城撰文的《井先生纪念碑铭》(以下简称《碑铭》)碑石拓片(西安市档案馆馆藏T7——7.5)。这件碑石拓片档案显示,该拓片是1990年西安市档案馆工作人员到西安革命公园拓制而成的(原碑石现存于革命公园内)。从拓片看,原碑石已经风化,个别字迹已变模糊。
《碑铭》标题“井先生纪念碑铭”中的井先生即井勿幕(1888.2.12—1918.11.21),陕西蒲城人,中国同盟会陕西支部长。标题用井先生而不直呼其名,彰显了撰文立碑人对井勿幕先生的尊崇之情。
《碑铭》高度评价了井勿幕先生:“先总理(孙中山)呼为后起之英,黄克强(黄兴)招为指臂之助”,“西北革命之先觉”,“以同盟始,以靖国终,始终忠于民党者,先生一人而已!”
《碑铭》追述了井勿幕先生短暂而光辉一生的丰功伟绩:“壮游东京入同盟会”,“毅然回陕筹设同盟分会”,“奔走传宣,不遗余力”。“武昌起义,号召渭北健儿六七万,恢复陕西,招讨北路,援河东、战土桥,解咸、醴之危,应省垣之急。”“讨袁之役,激义滇蜀,师兴问罪。”“靖国军起,会滇师既下西、凤,复克扶、武,先生指挥靖国将领,意气之盛,西北不足平也!”
《碑铭》用“竟遇难”表达出对井勿幕先生不幸遇难的无比悲痛,“春秋三十有一,惜哉”流露出对井勿幕英年早逝的无限惋惜。碑文后署 “陕西省政府主席杨虎城撰文”,时间为“中华民国十九年十二月(1930.12)”,这正是杨虎城将军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刚刚一个月。是什么原因让杨虎城将军在自己刚刚担任陕西省政府主席一个月,就郑重其事地(从《碑铭》中竖石之人有41位社会名流来推断,当时肯定举行了庄重严肃的立碑仪式)在革命公园为井勿幕先生竖立纪念碑。是因为井勿幕是他的本县同乡?是因为井勿幕是“西北革命之先觉”?还是另有渊源?我们不妨探究一下:
杨虎城将军曾经说过:“我的革命,实由于‘蒲案’起点。” 1908年10月,首先在蒲城县爆发的“蒲案”,正是由井勿幕领导的同盟会陕西分会的革命党人直接领导的、几乎波及陕西全省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反清学生运动。那年,杨虎城刚刚十五岁,父亲杨怀福因受仇人陷害,被清政府绞刑处死于西安。家庭的重担落在了这个满腔悲愤的少年身上。“蒲案”的发生极大地震动了生活困苦的杨虎城,他非常佩服青年学生的勇敢斗争精神,对年长他仅五岁的陕西同盟会领导人井勿幕更是由衷崇拜,而对残害学生的清政府十分痛恨。
1911年10月22日,在井勿幕等同盟会会员的策动下,继武昌起义之后,辛亥西安起义爆发,陕西全省响应。消息传到蒲城,杨虎城带领中秋会(杨虎城成立的贫苦农民互助组织)一部分人参加了辛亥革命队伍,隶属于秦陇复汉军的向字营,在乾县、永寿一带抗击清军。1915年,袁世凯窃国称帝。在井勿幕等一些老同盟会会员的影响和推动下,杨虎城率部在陕西东部朝邑、华县、华阴一带截击袁军,作战英勇,迭获胜利,成为一支战斗力较强的武装力量。讨袁结束,杨部被编入陕西陆军第三混成团第一营,杨虎城任营长。这一时期,陈树藩窃取陕西政权,奉段祺瑞命令通缉在陕同盟会会员李岐山等人,李岐山等逃至杨虎城军中,陈树藩对杨虎城威逼利诱,让他将李等人交出,但杨虎城一口回绝。
1917年,陕西靖国军起义之后,井勿幕被推举为陕西靖国军总指挥。杨虎城毅然率部参加了靖国军,成为井勿幕最有力的支持者和拥护者。在整个靖国军抗击北洋军阀的围攻期间,杨部在关中地区东挡西杀,作战最多。1918年4月,在关山东北的界方,杨虎城部队以不满千人,与陈树藩部的万余之众鏖战六昼夜,虽伤亡过半,却最终遏制了陈军的进攻,为靖国军的长期存在奠定了基础。战后,在栎阳举行的追悼阵亡将士的大会上,于右任、井勿幕敬送了挽联:“百战功高,魂影归随秦塞月;三军泪堕,哭声欲撼栎阳。”(贾秋玲)


关键字: 内容标签:英年早逝,对其,撰文,惋惜,立碑,无限,杨虎城,井勿幕英年早逝 对其 撰文 惋惜 立碑 无限 杨虎城 井勿幕
下一篇:古代文人绰号:“杜撰”因凭空作诗而来||上一篇:被热议的建福宫花园之谜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