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同英法两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中规定增开牛庄、登州等十口为通商口岸,而后签订的《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除增加天津为通商口岸外,也没有规定烟台为通商口岸。
烟台是怎样代替了登州(蓬莱)成为通商口岸的呢?
登州辖区,天然良港
这先要从烟台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说起,烟台位于山东半岛北部,属黄海,隔海与辽东半岛的大连遥遥相对。烟台港是一个天然港湾,整个港湾呈U型向东和东北方向敞开,崆峒群岛在东北部兀峙海面,形成两个宽阔的海口。芝罘岛尤如巨大的灵芝横卧北部,是港湾的主要屏障。芝罘岛原是一个孤岛,芝罘湾的形成主要是由夹河冲积而成。形成的时间大致在6060年前。
烟台,古称“转附”,自秦汉时起,转附称“之罘”、明代演变为“芝罘”。“烟台”是因烟台山而得名,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为防倭寇袭扰,在奇山北麓建奇山守御千户所城的同时,在“北山”设狼烟墩台,亦称烽火台,北山遂改为“烟台山”。历史上的烟台港以优越的地理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与碣石、琅邪、会稽、句章并列为全国五大港口。隋唐时期这里曾是通往日本、朝鲜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元代漕运兴盛,这里是海漕航线上的重要中转港。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港口开始陷入萧条。
按照不平等的《天津条约》的规定,山东地区只开放一个通商口岸——登州。选定在烟台开埠而放弃登州开埠的是英国住华公使派住登州的英国领事马礼逊。
1861年1月19日,英国驻华公使派马礼逊到登州筹办领事馆和开埠事宜。行前,马礼逊曾亲自访问过在烟台驻扎过的法国军队的将领们,详细了解了烟台的地理及港湾等情况。马礼逊不顾天寒地冻,从天津由陆路到达德州,后又沿临清、东昌、济宁、曲阜一线深入内地,经过详细考察后认为:内地河流狭窄水浅,大船不能行进,仍在登州沿海选择开埠地点。其实马礼逊这次深入山东内地考察,不只是选择一个开放口岸,而是想多选择几个地方开埠,只是没有合适的地方罢了。3月5日,马礼逊行抵济南。7日,与山东巡抚文煜相见。文煜,满洲正蓝旗人,1859年任直隶布政使期间,参与了在大沽口击退英军战斗后的善后事宜;1860年起任山东巡抚,其间又策划了在山东阻击法国军队向京津进攻的部署,尽管所做工作没有大的过失,但毕竟大清朝在这次战争中惨败,被迫同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作为战争参与者文煜不愿见这个趾高气扬的洋人,更不愿外夷进入山东。上年法军在烟台逗留近两个月,他奉命移驻潍县韩亭防堵法军北上,整日如坐针毡,度日如年,差事一旦办错,轻则罢官,重则杀头。但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使他认识到外夷不可轻慢,况且马礼逊是履约开埠,须认真对待。文煜斟酌再三遂派候补知府董步云陪同马礼逊前往登州筹备开埠。
为什么派董步云陪同呢?这董步云有同洋人打交道的经历。1860年6月8日,法国军队3000余兵力,绕过成山头,在没有任何抵抗的情况下,没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烟台。法军占领烟台后,在烟台山上修筑炮台,在烟台山下修水桩码头,派人到北塘查看地势,选择登陆地点等,作进攻京津的准备。至8月进攻大沽时,兵力增加到8000人。而清政府开始并没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只感“此处既非通商之地,又非商办换约之处”,“何以会有兵船忽至烟台”。清廷指使文煜选派“长于词令之员”到烟台向法军“妥为开导”。能言善辩、办事机警的董步云自然成了首选之人。董步云此时是一名候补知府,无现任官职,既可直接转达清廷的意旨,也可以己见方式转达。董步云到达烟台后,打通各种关节,虽没有见到法军统领孟达班,可也见到了法军二将军亚蒙,向其转达了速回上海,和平换约的旨意。董步云约见法军将领的过程及在烟台期间上报的各种法军情报曾得到咸丰皇帝的肯定。此次又有同洋人打交道的差事,文煜自然想到了董步云。
马礼逊一行来到登州,登上蓬莱阁,俯视蓬莱阁东面的水城,只见水城内寥寥的几艘帆船静卧在水中;遥望悬崖下面的大海,海天一览无边无际。经过“考察”,大家认为该口岸不适于开放,原因是登州水城水浅,并且港口外水域没有船舶避风场所。因为当时的对外贸易活动主要靠船舶,没有适合的自然港口是不能顺利开展贸易的。在登州期间马礼逊向董步云阐明了登州不能开埠的原因,在取得了董的默认后,遂东下来到烟台,选中烟台取代登州。
条约规定在登州开埠,董步云怎么敢默认呢?这一是烟台是登州的辖区,开埠地点没有超出登州地面;这二呢,上年法军在烟台驻扎两个月,刚组建的烟台厘局被迫迁往福山县,此次行程也负有重开烟台厘局的使命,可谓一石二鸟。马礼逊选定烟台开埠的原因主要是烟台有优良的港湾,适合当时的贸易活动。
关键字: 内容标签:烟台,取代,登州开埠烟台 取代 登州开埠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烟台是怎样代替了登州(蓬莱)成为通商口岸的呢?
登州辖区,天然良港
这先要从烟台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说起,烟台位于山东半岛北部,属黄海,隔海与辽东半岛的大连遥遥相对。烟台港是一个天然港湾,整个港湾呈U型向东和东北方向敞开,崆峒群岛在东北部兀峙海面,形成两个宽阔的海口。芝罘岛尤如巨大的灵芝横卧北部,是港湾的主要屏障。芝罘岛原是一个孤岛,芝罘湾的形成主要是由夹河冲积而成。形成的时间大致在6060年前。
烟台,古称“转附”,自秦汉时起,转附称“之罘”、明代演变为“芝罘”。“烟台”是因烟台山而得名,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为防倭寇袭扰,在奇山北麓建奇山守御千户所城的同时,在“北山”设狼烟墩台,亦称烽火台,北山遂改为“烟台山”。历史上的烟台港以优越的地理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与碣石、琅邪、会稽、句章并列为全国五大港口。隋唐时期这里曾是通往日本、朝鲜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元代漕运兴盛,这里是海漕航线上的重要中转港。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港口开始陷入萧条。
按照不平等的《天津条约》的规定,山东地区只开放一个通商口岸——登州。选定在烟台开埠而放弃登州开埠的是英国住华公使派住登州的英国领事马礼逊。
1861年1月19日,英国驻华公使派马礼逊到登州筹办领事馆和开埠事宜。行前,马礼逊曾亲自访问过在烟台驻扎过的法国军队的将领们,详细了解了烟台的地理及港湾等情况。马礼逊不顾天寒地冻,从天津由陆路到达德州,后又沿临清、东昌、济宁、曲阜一线深入内地,经过详细考察后认为:内地河流狭窄水浅,大船不能行进,仍在登州沿海选择开埠地点。其实马礼逊这次深入山东内地考察,不只是选择一个开放口岸,而是想多选择几个地方开埠,只是没有合适的地方罢了。3月5日,马礼逊行抵济南。7日,与山东巡抚文煜相见。文煜,满洲正蓝旗人,1859年任直隶布政使期间,参与了在大沽口击退英军战斗后的善后事宜;1860年起任山东巡抚,其间又策划了在山东阻击法国军队向京津进攻的部署,尽管所做工作没有大的过失,但毕竟大清朝在这次战争中惨败,被迫同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作为战争参与者文煜不愿见这个趾高气扬的洋人,更不愿外夷进入山东。上年法军在烟台逗留近两个月,他奉命移驻潍县韩亭防堵法军北上,整日如坐针毡,度日如年,差事一旦办错,轻则罢官,重则杀头。但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使他认识到外夷不可轻慢,况且马礼逊是履约开埠,须认真对待。文煜斟酌再三遂派候补知府董步云陪同马礼逊前往登州筹备开埠。
为什么派董步云陪同呢?这董步云有同洋人打交道的经历。1860年6月8日,法国军队3000余兵力,绕过成山头,在没有任何抵抗的情况下,没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烟台。法军占领烟台后,在烟台山上修筑炮台,在烟台山下修水桩码头,派人到北塘查看地势,选择登陆地点等,作进攻京津的准备。至8月进攻大沽时,兵力增加到8000人。而清政府开始并没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只感“此处既非通商之地,又非商办换约之处”,“何以会有兵船忽至烟台”。清廷指使文煜选派“长于词令之员”到烟台向法军“妥为开导”。能言善辩、办事机警的董步云自然成了首选之人。董步云此时是一名候补知府,无现任官职,既可直接转达清廷的意旨,也可以己见方式转达。董步云到达烟台后,打通各种关节,虽没有见到法军统领孟达班,可也见到了法军二将军亚蒙,向其转达了速回上海,和平换约的旨意。董步云约见法军将领的过程及在烟台期间上报的各种法军情报曾得到咸丰皇帝的肯定。此次又有同洋人打交道的差事,文煜自然想到了董步云。
马礼逊一行来到登州,登上蓬莱阁,俯视蓬莱阁东面的水城,只见水城内寥寥的几艘帆船静卧在水中;遥望悬崖下面的大海,海天一览无边无际。经过“考察”,大家认为该口岸不适于开放,原因是登州水城水浅,并且港口外水域没有船舶避风场所。因为当时的对外贸易活动主要靠船舶,没有适合的自然港口是不能顺利开展贸易的。在登州期间马礼逊向董步云阐明了登州不能开埠的原因,在取得了董的默认后,遂东下来到烟台,选中烟台取代登州。
条约规定在登州开埠,董步云怎么敢默认呢?这一是烟台是登州的辖区,开埠地点没有超出登州地面;这二呢,上年法军在烟台驻扎两个月,刚组建的烟台厘局被迫迁往福山县,此次行程也负有重开烟台厘局的使命,可谓一石二鸟。马礼逊选定烟台开埠的原因主要是烟台有优良的港湾,适合当时的贸易活动。
关键字: 内容标签:烟台,取代,登州开埠烟台 取代 登州开埠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揭秘康有为之死:赴宴后归家七窍流血(3)||上一篇:“五四运动”反思儒家传统的两条路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