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南宋人讥笑杨贵妃不识货 所食荔枝是次品

编辑:秋痕 来源:中国网
 
唐代大诗人杜牧有著名的《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杨玉环喜欢吃荔枝,唐玄宗为博美人一笑,就派人从外地千里迢迢往京城运。
这首诗叙述的故事很美很温馨,可惜没有交代供奉荔枝的产地,成了学术界的一个数百年缠夹不清的历史公案。
如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撰写《*书》时,出于谨慎,只字未提产地:“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驿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提出了“岭南说”:“妃欲得生荔支,岁命岭南驰驿致之。”蔡襄在其《荔枝谱》里说得更加具体,直言“唐天宝,妃子尤爱嗜涪州(即重庆东北),岁命驿致。”苏东坡则支持蔡襄的说法,有《荔枝叹》云:“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一时争论不休。
据赵炎查阅史料来看,司马光的“岭南说”可靠性不高。岭南荔枝主产地当属高州,尽管历史悠久,但在唐朝,并未成朝廷贡品,如今的高州根子镇柏桥村有一个老荔枝园叫贡园,据说杨贵妃吃的荔枝就是出自该园,也只是据说罢了,毫无历史依据。
逮之南宋,学者们经过多方考证,形成了定论,均认为杨玉环食用的荔枝,乃是产于四川。
如范成大《妃子园》小序说:“涪陵荔子(枝),天宝所贡,去州数里所有此园。”范氏《吴船录》卷下“涪州”条又详细解说道:“自眉嘉至此,皆产荔枝,唐以涪州任贡,杨太真所嗜,去州数里,有妃子园。”再如,王象之编辑的《舆地纪胜》之“涪州古迹目”也记:“妃子园在州之西,去城十五里,荔枝百余株,颗肥肉肥,唐杨妃所喜。”
他们的理由是,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国史补》);另外,如果从福建或者两广运送的话,按照当时的运输条件,四五千里的距离,就算唐代驿传发达,但“诏书日行五百里”,已经接近马匹速度的极限(这里并非指一匹马的日行里程,而是指多匹驿马轮换奔跑之总程),也得十余天才行,断不能保持荔枝新鲜;而从四川运至长安,过秦岭,正好与“长安回望”、“山顶千门”等句子相切合,时间上只需两三天即可,荔枝的新鲜度可得到保证。
此论一开,讥笑的声音也就出现了。文坛领袖范成大首先发难杨美人,他认为杨贵妃所嗜的四川荔枝,实际上是荔枝中的次品,“贵妃识浅,不知蜀中荔枝乃次品耳”,一时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讥笑者甚众。
因为荔枝品质的好坏,事关一代佳人杨贵妃的名声,所以,文化人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怜香惜玉的陆游去了四川后,对此做了调查,他认为“绿荔枝为戎州第一”,戎州就是今天的四川宜宾市,如果杨玉环食用的是戎州荔枝,就不算“识浅”。
范成大随后去广西荔浦,作了《新荔枝四绝》予以反驳:“荔浦园林瘴雾中,戎州沽酒擘轻红。五年食指无占处,何意相逢万壑东。”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荔枝还是广西的好,而荔枝酒自然戎州第一,杨美人吃的是荔枝,又没喝荔枝酒,当然属于“不识货”。赵炎以为,这样的争论十分有趣!
那么,到底是四川的荔枝品质好,还是两广福建的荔枝品质好呢?我们不妨来分析分析,如果四川荔枝品质好,那么,南宋人讥笑杨美人自然就不对了。唐突美女,怎么说,都是罪过。
我们知道,两宋时期,荔枝是最富盛名的水果之一,上层社会对荔枝是情有独钟的,各种赞美评价荔枝的诗文流传下来的不少,从中足以找到判决高下的佐证。东坡先生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蜀中荔枝出嘉州,其余及眉半有不。”苏东坡是四川人,他先夸南*,再评自己老家的荔枝,这个顺序是很值得玩味的。
按照蔡襄的权威评价,他所例举的陈紫、红绿、方家红、游家紫等三十二个著名品种,都是福建沿海四郡所产,荔枝中的极品当是福建兴化军的陈紫(“佳者莫如兴化,海南荔枝可比闽中,不及兴化矣”)。而宋徽宗在《宣和殿荔枝》一诗里,也只赞美福建荔枝:“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看来,在宋人的心目中,四川荔枝是不如南*品质好。
再结合白居易在蜀地做官时的记述,他说四川荔枝“盛夏成熟,极难保存,三日之内竟可致色、香、味俱变。”而荔枝本名,据说也是取谐音“离枝”,喻意不能离其本枝。这也说明,杨贵妃食用的荔枝确属四川荔枝无疑,否则她就要吃烂荔枝了;而南宋人讥笑杨美人不识货,虽然有些无聊八卦,却并非胡说八道。(赵炎)


关键字: 内容标签:次品,讥笑,南宋,贵妃,荔枝,不识货次品 讥笑 南宋 贵妃 荔枝 不识货
下一篇:古人辞职不选年底 因随意跳槽可致一年工资会泡汤||上一篇:11月28日 唐朝文学家柳宗元逝世 徐特立逝世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