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导闹剧,继续掌权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光绪十二年六月初十日,公历是188 年7月11日,清晨,慈禧太后召见了奕譞以及军机大臣等。她首先表扬了光绪帝学业的进步,说皇帝今年十六岁了,十余年来的学习态度是端正的,表现是积极的,进步也是有目共睹的,近来披阅章奏,论断古今,能够剖决是非,权衡允当。然后她话锋一转,宣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于明年正月撤帘归政,让光绪皇帝掌握国家政权。
慈禧太后的表态立即使奕譞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按照人之常情,奕譞何尝不愿意儿子早日亲裁大政,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国之君,但他知道政治的险恶和宫廷里面的言不由衷,自己稍有不慎,将祸患无穷。所以,他立即表示:完全赞同皇太后对皇帝学习成绩的肯定,但国家政务千头万绪,皇帝的学业正处在关键时刻,如果能缓两年归政,皇帝在学业上会获得更大的收获,将来执掌政权,才能够更好地贯彻太后的意志,那将是大清国臣民的幸运。有了奕譞的带头,后党人士自然起劲儿鼓噪,一时要求慈禧继续掌权的呼声越来越高。不料慈禧不予理睬,根据《清德宗实录》记载,她下发懿旨,宣布:惟念垂帘之举,本属一时权宜。皇帝继统御极,仰承穆宗毅皇帝付托之重,当此典学有成,正宜与内外臣工勤求治理,宏济艰难,自应钦遵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七日懿旨,即
行亲政,以慰深宫期望之意。
慈禧命令钦天监在明年正月内选择良辰吉日,举行亲政大典,然后结束了召见,在李莲英等太监的簇拥下,头也不回地退朝了。王公大臣面面相觑,不知慈禧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奕譞一时没了主意,退至朝房,大家一起商量,决定再次请求慈禧继续掌权。为了让慈禧顺从“民意”,必须营造更大的声势。当然,在慈禧继续执政这个大前提下,王公大臣也有分歧:有人主张将慈禧归政的年限推迟到四年后——光绪皇帝二十岁的时候;有人主张慈禧明年就归政,然后以“训政”的方式执掌国家政权。所谓“训政”就是光绪帝按照慈禧的训导执政。其实,这两个方案的目的都是为了确保慈禧掌握政权,实质是一样的。
蒙古王爷伯彦讷谟祜主张推迟归政。这位僧格林沁的后代已经没有了父辈的骁勇,他上了一个满纸谄媚之词的奏折,首先回顾了慈禧皇太后对国家的“杰出贡献”以及执政期间忙得吃不上饭、睡不好觉的辛苦,因此,他说他做梦都希望皇太后能够从紧张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颐养天年,过几天舒心的日子。但话锋一转,他又振振有词地列举了慈禧必须推迟归政的三点理由:其一,皇上聪明异常,过目成诵,六经诸史,早在好几年前就能说出大概,但书山有路,学海无涯,皇上还是应该趁着年轻,再扎扎实实读几年书。
其二,治理天下每天都要看奏折,皇上近年进步很大,能够一目了然,但中国太大了,头绪太杂了,往大了说有军事、农业、礼乐制度,往小了说有盐法、关税、治河、漕运,要都搞明白也不容易,所以,还得学习。
其三,皇上汉语很好,满语也不错,听说读写样样精通,但在满汉语言的互译方面还没有十分精熟,还有深入钻研的必要。
总之,这篇奏折希望慈禧再鼓足干劲儿,辛苦几年,“俟一二年后,圣学大成,春秋鼎盛,从容授政”。而奕譞则希望皇太后训政,也上奏折表明了自己的意见。
这场闹剧中的重要角色——光绪皇帝尚未表态,这实在令慈禧尴尬。为此翁同龢一再劝说,光绪则表现出了固执的一面。后来见师傅跪地哀求,他才不得不违心地跟慈禧客气,希望亲爸爸继续执政,他担不起大清国元首这份重担。慈禧的面子得到了满足,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她依然下发懿旨,宣布:
垂帘之举,出于万不得已,十余年来深宫训导,欣见皇帝典学有成,特命于明年正月内举行亲政典礼,审慎宣纶,权衡至当,不容再有游移……该王大臣等所请训政数年及暂缓归政之处,均毋庸议。
国家值此时艰,饬纪整纲,百废待举。皇帝初亲大政,决疑定策,实不能不遇事提撕,期臻周妥。既据该王大臣等再三沥恳,何敢固持一己守经之义,致违天下众论之公?勉允所请,于皇帝亲政后再行训政数年。
可见,慈禧利用以奕譞为首的朝廷大臣提供的台阶,最终选择了“训政”这种形式,以此继续把持国家政权,这是慈禧的高明之处。古语道:人无信不立,既然承诺皇帝成人就归还政权,如果自食其言,难免蒙受信誉上的损失;相反,改换一个“训政”的名目,不仅容易掩人耳目,而且时间可长可短。在这种体制之下,慈禧操纵光绪帝,支配国家政权,跟原来的垂帘听政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营建名园,煞费苦心
经过一番言不由衷的“恳请”和“辞让”,终于确定了今后的权力格局——慈禧以“训政”的方式继续把持政权。当然,光绪帝毕竟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随着慈禧一天天衰老,国家政权无疑最终属于年轻的光绪帝,只是由于慈禧的存在,光绪帝登顶权力巅峰的过程会漫长和坎坷一些。
跟年轻气盛的光绪帝不同,醇亲王奕譞看得更深远些。为了使儿子能顺利地走完漫长、坎坷的“登顶”之路,他煞费苦心,以儿子的名义备办了一份“厚礼”,献给了慈禧太后。这是一份什么样的礼物呢?
奕深知慈禧多年来有一个梦寐以求的愿望——搬出紫禁城,住到湖光山色的园林中去。紫禁城建于明朝,建筑压抑单调,里面清规戒律繁多,清朝皇帝大多不愿意生活在其中。所以,从康熙开始,在热河营建了避暑山庄,在北京西郊营建了“三山五园”。雍正、乾隆等君主除了冬天和举行典礼以外,基本住在园中。然而,自打同治以来,园居生活成了清皇室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因为避暑山庄不仅遥远,而且是咸丰帝驾崩的伤心地;三山五园又惨遭英法联军的破坏,满目疮痍、触目惊心。
慈禧早年在圆明园中跟咸丰帝有过一段短暂但刻骨铭心的爱情生活,爱情的结晶就是同治皇帝,慈禧因此改变了命运。出于对青春的怀念和对舒适生活的向往,修复圆明园就成了她魂牵梦绕的理想。为此她曾在同治末年大力推动修复圆明园的计划,但遭到满朝大臣的一致反对,理由十分简单——没钱。据估算,修复的经费至少需要两千万两白银。经过太平天国战争的打击,国家百废待兴,用钱的地方很多,统治者自己先修一座园林,社会影响肯定不好,所以,慈禧不得不压抑起强烈的欲望,仍在紫禁城中“蜗居”。
光绪帝不开窍,但他爸爸奕看出了这一点,而且,这不光是为了讨慈禧的欢心,园子建成后慈禧在那里游山玩水,也免得在紫禁城中指手画脚,光绪执政或许能顺利些。所以,奕
下决心给慈禧修一座园子。经过评估,选定了清漪园,这里有山有水,不大不小,不像圆明园那样显眼;而且,这原是乾隆皇帝为母亲做寿修建的,现在重建,从光绪孝敬慈禧的角度来说也算合情合理。至于建设经费,奕知道国家财政依然窘迫,一旦开工又会惹来一片批评,为此,他想出了一个偷梁换柱的办法。原来,在刚刚结束的中法战争中,陆战打得还算差强人意,海战则一败涂地,为此,奕建议加大海军建设的力度。慈禧采纳了这一建议,设立了“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由奕譞负责。 光绪十二年八月,奕譞上奏慈禧,要选派北京的八旗子弟操练水战。在哪儿操练呢?奕说,清漪园中万寿山下的昆明湖水面辽阔,再合适不过了,而且,一旦训练出眉目,就请太后和皇帝前往检阅, 为此,他还要修复清漪园的一些建筑。慈禧心领神会,立即批准了奕譞的建议。
光绪十二年十二月十五日午时,即公元1887年1月8日正午,在昆明湖畔举行了“水操内学堂”的“开学典礼”,一共六十名中国未来的“海军人才”向孔子像行跪拜礼,然后向教师行礼。典礼草草结束,官员们立即赶往万寿山下,举行排云殿的供梁仪式,重建正式启幕。工程由海军衙门一手包办,不用国库拨款,所以一开始大家并不知晓。随着工程规模超过了海军建设的需要,群臣也明白了此举的真实用意,随即发出了反对的声音。根据《清德宗实录》记载,慈禧特意下发懿旨,做出三点解释:
第一,工程在乾隆年间的基础上进行,并非新建,而且款项出自“节省羡余”,不用国库拨款;第二,外间传闻修复圆明园是没有根据的,别说国家没钱,即使将来“民康物阜,四海乂安”,也不修圆明园,因为她追求节俭,各级官员也要力戒浮华;第三,此举是皇帝的孝心,她不忍过于拒绝。慈禧说得振振有词,加上其独裁地位已经确立,群臣大多缄口不语,没掀起大的波澜。
其实,光绪帝对万寿山工程十分矛盾,他不愿意在国家百废待兴的情况下浪费大笔金钱,更不愿言不由衷地讨好皇太后,但碍于生父的一片苦心,再则想到慈禧搬出紫禁城,也油然而生一种“当家做主”的冲动,于是,按师傅翁同龢的指点,为这座即将竣工的园林题写了匾额——“颐和园”,作为厚礼献给了慈禧。慈禧笑得合不拢嘴,告诉皇帝要“勤政典学,克己爱民”,把大清国治理得蒸蒸日上,那才是最好的礼物和最大的孝心。
附带指出,据戚其章先生研究,重建颐和园挪用海军经费合计八百六十万两白银,这差不多可以再建一支北洋舰队。奕譞自知理亏,所以重建较为低调,没有修复万寿山后山的建筑,面积也较乾隆年间的清漪园稍有缩减,重新调整了一些景点的布局。虽然此次重建规模不及乾隆年间,但后人一致评价颐和园的布局要好于清漪园,造园水平甚至能超过圆明园的某些景点。经东宫门进入颐和园,先是两重四合院似的建筑群,核心为仁寿殿,虽不乏皇家气派,但终究比不上紫禁城的恢弘壮丽。然而,从仁寿殿西南角绕过假山前行几十步,放眼望去,顿觉豁然开朗,只见碧波万顷的昆明湖、绿树葱茏的万寿山、巍峨庄严的佛香阁以及数不清的亭台楼阁点缀出了一个人间仙境!这就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世界文化遗产”、最美的皇家园林——颐和园。
掩人耳目,亲政大典
就在颐和园工程起步之际,光绪皇帝的“亲政大典”也在紧张地谋划着。光绪十二年初冬,慈禧批准了“训政细则”,其实就是比照垂帘听政的章程稍加删改而已,在礼节方面基本未作改动。考虑到垂帘听政已经结束,决定撤去慈禧面前的半透明纱帘,但换上一面半透明的纱屏。可见“训政”跟“垂帘听政”比较起来,本质上换汤不换药。
光绪十三年正月十五日,公历是1887年2月7日,光绪皇帝的“亲政大典”如期举行。半夜时分翁同龢起身开门一看,只见一轮明月如同金盆一样悬挂在一尘不染的天际,将月光洒向万籁俱寂的北京城。晚冬的夜空虽不温暖但没有一丝寒风,他在日记中赞叹说,这是几年未见的好天气,他要前往紫禁城,参加皇帝的亲政大典。
翁同龢进入紫禁城的时候虽是半夜,但里面灯火通明,人们身着盛装,表情严肃又充满了喜气。凌晨四点,光绪帝前往大高殿、寿皇殿,向祖宗画像行三跪九叩大礼。经过一番庄严又烦琐的礼仪,光绪帝圆满完成了使命,当他回宫的时候,东方已经现出了鱼肚白。
清晨八点刚过,光绪帝乘大驾从隆宗门而来,在永康左门下轿,由亲王重臣簇拥走到慈宁门,向西而立。这时乐队高奏《豫平章》,慈禧太后在乐曲中升座。光绪帝率重臣走到拜垫前站好,丹陛大乐奏响《益平章》,赞礼官高喊“跪拜”,光绪帝率王公大臣向慈禧三跪九叩。与此同时,跪拜声传至午门外,齐集在那里的三品以下官员同时行礼。礼毕,光绪帝率百官站立,目送慈禧离座回宫,然后率重臣前往太和殿。此时旌旗招展,乐曲大作,看着身穿皇帝礼服的光绪走向宝座,翁同龢激动得热泪盈眶,他在当天的日记中记道:“天颜甚精采也!”
其实,无论是翁同龢,还是光绪帝,心情都是复杂的,至少应该是喜忧参半。他们乐观地幻想着未来的美好前景,但就眼前来说,光绪并未获得与他身份相配的皇权。这场所谓的“亲政大典”不过是慈禧继续把持国家政权的幌子而已。
慈禧甚至表示:皇帝亲政之始,即使稍有疏忽,也可以宽容理解,为此满汉大臣均有辅助之责;至于学无止境,本可以边干边学;最后宣布按照钦天监所拟良辰吉日,于明年正月十五日卯时举行皇帝亲政大典。
虽然慈禧做出了这样“坚决”和“开明”的姿态,但熟悉中国专制政治的人都知道,慈禧这是言不由衷,所以,反对归政的呼声并未因此平息。
文章摘自 《囚徒天子》作者:喻大华 <style type=text/css>.blkContainerSblkCon p.page,.page{ font-family: "宋体", sans-serif; text-align:center;font-size:12px;line-height:21px; color:#999;padding-top:35px;}.page span,.page a{padding:4px 8px; background:#fff;margin:0 -2px}.page a,.page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page span{border:1px #ddd solid;color:#999;}.page span.cur{background:#296cb3; font-weight:bold; color:#fff; border-color:#296cb3}.page a:hover,.page a:active{ border:1px #2e6ab1 solid;color:#363636; text-decoration:none}</style>
关键字: 内容标签:颐和园,光绪,巧立名目,修建,亲爹奕譞颐和园 光绪 巧立名目 修建 亲爹奕譞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和珅与他的女人们||上一篇:孟子傲上成美谈 齐王善待臣子更应值得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