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明太祖朱元璋作诗与评诗趣闻

编辑:秋痕 来源:新浪博客
 
中国历史的开国皇帝大多靠武力得的天下,但稍微像点样的皇帝都喜欢作点诗,填点词什么的来显儒雅。比如:汉朝开国皇帝刘邦,这个当年斗大的字不几个,用秀才帽子作尿壶的刘村长,可人家有大作《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这首诗水平如何?笔者不擅长诗,不敢妄加评论。可是历代都夸好,说有帝王气象。如果帝王之间作比较,刘村长的诗虽然不能与南唐后主李昱相比,但还真说得过去。就说朱元璋的诗,怎么都比不过刘亭长的《大风歌》。


    放牛娃朱和尚也作过诗一首咏菊诗,诗云:“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这首霸气十足的诗,一看便知是天子第一号的手笔。草头王黄巢也有过类似的诗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过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种诗,在过去那个特别推崇农民起义的年月里,曾经非常吃香。黄巢跟朱元璋一样,都是农民造反的头儿,只是命不太好,仅仅做了个草头皇帝。草头皇帝也是皇帝,在当时,皇帝抄皇帝的诗,抄就抄了,断不会有好事者出来说三道四。不过,本性阴毒的朱元璋和黄巢之辈,拿秋艳的菊花来杀百花本身就大杀风景。其实,真正杀百花的是秋风,与菊花无关。


    平民皇帝朱元璋不但作诗,而且评诗也很有意思。明代江盈科文集《雪涛诗评》有一段朱元璋的趣事。朱元璋在江南与陈友谅等人大战时,偶然投宿一寺。住持不知他是谁人,便问他的姓名。朱元璋不答,乃题诗一首壁间。诗云:“战退江南百万兵,腰间寳剑血犹腥。山僧并不知分晓,只管叨叨问姓名。”


    首二句有杀气,末二句有不耐烦之意。后来朱元璋称帝,寺僧也知道了当年的题诗者是当今皇上,十分惊恐,便命人用水洗去其诗。一日,朱元璋忽然想起这首诗,便派人去问此诗在否,诗已洗刷掉,众僧惶恐不已。内有一僧有急才,即献诗一首呈上。诗云:“御笔题诗不敢留,留时恐惹鬼神愁。曾将法水轻轻洗,尚有龙光射斗牛。”


    首二句言朱元璋的诗是天子墨迹,留在人间会惹鬼神之怒,故此用水洗去。末二句则是拍马屁的言语,说朱氏之诗虽经水洗,仍然透出万丈光芒,足见是非凡之物。朱元璋看了这首马屁诗,龙颜大悦,便免予追究寺僧洗诗的过失。


    朱元璋评诗乃随心所欲而评,吹捧者大多得到好处。一次朱元璋微服出行,遇一岁贡至京的书生彭有信。朱口占《虹霓》诗二句:“谁把青红线两条,和云和雨系天腰。”彭应声续道:“玉皇昨夜鸾舆出,万里长空驾彩桥。”马屁拍得恰到好处。朱元璋认为他“有学有行,君子也”,便任为北平布政使。


    一般说来拍马屁得好处者居多,但也有马屁拍在马脚上的倒霉蛋。有一个诗僧名来复,一次朱元璋召见他,并与共饭。饭后他写诗谢恩。诗云:“淇园花雨晓吹香,手挽袈裟近御床。阙下彩云移雉尾,座中红茀动龙光。金盘苏合来殊域,玉碗醍醐出上方。稠叠滥承天上赐,自惭无德颂陶唐。”
朱元璋见诗大怒,下令杀了这个和尚。僧人来复这首谢恩诗,获罪的原因是用了“殊”和“无德”三个字。朱说。“诗用殊字,谓我为歹朱,又谓我无德。奸僧敢大胆如此!”把“殊”字无端拆为“歹朱”二字,恐怕太牵强附会了吧。


  僧人来复“自惭无德”竟被说成是攻击朱皇帝无德,更让人莫名其妙。难怪《雪涛诗评》的作者江盈科如此说:“噫,前诗未必佳,乃取不次之位;来复诗工矣,乃取不测之祸。太祖评诗,可谓无定价矣!”所谓“无定价”者,即无一定的准则也!

关键字: 内容标签:趣闻,朱元璋,作诗,明太祖趣闻 朱元璋 作诗 明太祖
下一篇:汉唐雄风为何难逃由盛而衰的厄运?||上一篇:董卓也曾为东汉做过许多好事 不得善终为哪般?(2)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