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感悟莫高窟

编辑:秋痕 来源:合肥晚报
 
眼前就是我魂牵梦萦的敦煌莫高窟,此刻是初秋晌午,强烈的紫外线刺激着我的双眸。骄阳烈日下,穿越一排浓荫蔽日的白杨树林,走过松柏夹道的小路,透过疏密相间的绿叶青枝,但见倚山而立的莫高窟标志性建筑“九层楼”巍峨挺立,无数个开凿在砾岩峭壁上的石窟,仿佛鸽舍蜂房般地密麻排列。长长的栈道将大大小小的石窟曲折相连,层层垒垒的洞穴鳞次栉比,高低错落有致,蔚为壮观,宛如一幅宏伟的缀满珠宝玉石的锦绣展示在世人面前。
徜徉于形制各异的神秘洞窟前,面对栩栩如生的彩塑、精美绝伦的壁画、构图精巧的莲花砖,直让人生发思古之幽情。当年鸣沙山崖上,叮叮当当的开凿之声不绝如缕,绵延千载,无数艺匠用斧锛和彩笔,请来了四方神佛,描绘出八面来风。于是,这一片并不高险也无奇景的砂岩,虽置于荒漠戈壁深处,却幻化成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艺术宝库。
很小的时候就知晓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脑中犹记“反弹琵琶的英娘”、“飞天仙子”等艺术形象。那时尚不懂剧中唯美的舞蹈动作皆出自这些远古的石窟,如今终于身临其境,亲眼感受莫高窟的神奇魅力,耳目一新,叹为观止。色彩鲜艳的壁画中,随处可见漫天飞舞的美丽飞天(敦煌市的城市雕塑即是一个反弹琵琶的“飞天仙女”形象)。她们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舞着长绸绕壁而飞,有的手捧莲蕾,散下片片花瓣;有的从空中俯冲下来,舞姿势若流星;有的穿过重楼高阁,曲美状若游龙;有的则随风漫卷,悠然潇洒自得。我且看且行,暗叹古人高超的技法和丰富的想象力,在荒漠之上、狂沙肆虐之下,这些艺术品居然能保存得如此完整。
莫高窟的艺术成就令世人瞩目,但它留给国人的思考同样沉重。真正触动我的乃是闻名于世的莫高窟藏经洞(第17窟),它貌似一个很不起眼的小石室,却记录了国家的屈辱与当时列强掠夺祖国宝藏的无耻行径。900多年前,当地僧人把近千年来摆在莫高窟寺院的经书、画卷等稀世珍品约5万件,全部搬进这座石窟存放。时光悄然流逝,当初存放的物品一直不为人所知。直到1900年,在彼时国运衰败、兵荒马乱的年代,莫高窟道士王圆箓偶然发现了这个特殊的洞窟,从此,尘封千年的珍贵文物重见天日,然而劫难便随之而来。外国文化强盗纷至沓来,在中国大西北的戈壁滩上留下了罪恶的脚印。他们连蒙带骗,从愚昧无知的王道士手中掠夺了大批价值连城的文物,几乎将里面的东西盗抢殆尽,一批批国宝从这里流向全球。如今,大量珍稀敦煌遗书仍流散在世界各地,仅剩八千余件存于我们的国家博物馆。据说,在英国有1.3万件,法国有6000多件,前苏联有1.2万件,日本、美国、丹麦等国有1000多件敦煌遗珍。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时的清政府风雨飘摇,根本没人理会这些。直到1910年,清学部才下令将藏经洞中残卷悉数运往北京,又历经磨难,大量经卷丢失损坏,最后移交至京师图书馆。其情其景诚如余秋雨《道士塔》所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如今的藏经洞内空荡荡的,仅剩几尊佛像,让人痛心叹息。这是中国人永远的痛史,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与藏经洞毗邻的藏经洞陈列馆门前,横放一块长方形石碑,刻有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陈寅恪题词:“敦煌者 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是的,自藏经洞盗走的文物,如今藏于英国者最多,藏于法国者最精,藏于俄国者最杂,藏于日本者最隐秘……步入其间,浏览辉煌与伤痛并存的文明碎片,不禁百感交集,五味杂陈。几位文物大盗诸如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何、俄国的鄂登堡、日本的吉川小一郎、美国的华尔纳等人相片和姓名,赫然钉在墙上,千夫所指,万目怒视……
敦煌千古事,苦乐谁心知?
(王惠莹)


关键字: 内容标签:莫高窟,感悟莫高窟 感悟
下一篇:历史的诡异:朱棣 因为篡位所以成为合格继承人 (4)||上一篇:民国时期怎样打击空置房?
分享到
推荐好文